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优良食味米关键生产技术与产业化体系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技术;产业;生产;体系研究;食味;体系;关键;优良;产业化;优良食味;味;研究;生产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13

摘要: 以哈尔滨市优良食味稻米产业化生产为目标,从农民生产、企业加工和稻米市场等多学科相关领域开展试验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提高稻米商品质量和创知名品牌提供生产技术支撑和决策科学依据。 (一)优良食味米关键生产技术。针对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存在的抗倒伏能力差和易发生病害等问题,从发生原因和倒伏形态角度划分三种倒伏类型,并提出了“春季倒伏春季防”,以及以整地为基础,减少氮肥施用量和保持稻田优良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综合防预倒伏和病害综合生产技术。提出了优良食味米品种,只要采取相应的综合预防生产技术,大面积长期连续种植和有利于创知名品牌新观点。优良食味米生产应走稳产和提质增效的发展新思路。同时还研究了我省主要土壤类型、插秧密度和灌水方式等对优良食味米的影响及相应技术等。 (二)产业化生产模式创新。研究出“区域集团化生产新模式”。稻米加工、仓储保鲜和技术推广组建“骨干体联合体”,并与乡村政府或生产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民形成“产业集团”,解决了以往生产模式中存在的“生产技术缺支撑和合同订单无保障”等问题。同时还研究了创稻米知名品牌首先应选用特色食味品种,其次是突出产地环境品牌和企业加工品牌。以及设计通俗易懂商标形象、低成本保食味包装和分级加工稳定商品质量等。研究提出了“建基地生产特色纯品种,精加工靠系列产品增值,重营销拓宽高消费市场和细策划创知名品牌”优良食味米发展新策略。 研究还重新做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新区划,指出了各区水稻稳步扩大面积和高效益发展对策。指出了优良食味米生产适宜气候区,水稻生产应走“土壤是基础、技术是核心、品种是潜力和减灾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 本项研究已经发表文章35篇,出版专著7部,政府内参和报刊发表14篇。电视和网络大量报道和转载。技术内容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适宜在全国水稻生产和稻米产业化生产中推广应用。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能力与发展探讨. 申惠波,刘峰,滕险峰,李波,富相奎. 2012

[2]发展专用小麦生产 推动产业化进程. 肖志敏. 2001

[3]在知识经济理论指导下实现种子产业化. 田宏祥,付祚荣. 2000

[4]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纪实. 李伟,殷元虎,王芳,黄萌. 2011

[5]穴盘育苗的技术要点. 王娟. 2009

[6]第十三届粳稻发展论坛之15'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孙雅君,孟庆虹,王才林,李振宇,卢淑雯. 2015

[7]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寒地水稻米质和产量的影响. 高存启,刘宝海,宋福金,于良斌,李贵臣. 2004

[8]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孙雅君,河野元信,李振宇,王才林,卢淑雯,严松. 2016

[9]第十一届粳稻发展论坛之13'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孟庆虹,孙雅君,王才林,李振宇,卢淑雯,张志宏. 2013

[10]浅谈大米中的蛋白质对营养价值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张国民,张玉华,宋立泉,郭旭欣. 2001

[11]三种施肥法对水稻产量及食味性状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刘宝海,宋福金,高存启,于良斌,王涛. 2004

[12]开发东北地区优质粳稻的思考与建议. 李霞辉,张瑞英,潘国君. 2006

[13]水稻蛋白亚基含量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王继馨,张云江,程爱华,吕彬,李霞辉,赵镛洛,廖辉,李大林,李辉,马文东,黄晓群. 2008

[14]优良粳稻中日食味评价的比较研究. 严松,孟庆虹,卢淑雯,孙雅君,张志宏,王丽群,张英蕾. 2017

[15]第九届粳稻发展论坛之11'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结果报告. 孟庆虹,孙雅君,王才林,李霞辉,李振宇,卢淑雯. 2011

[16]粳稻不同粒位上粒重和食味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薛菁芳,陈书强,潘国君,王玉成. 2015

[17]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食味品质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王贵江,刘宝海. 2004

[18]辣椒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PCR体系的优化. 宗宪春,谢立波,郭亚华,李景富,张永乐. 2009

[19]黑龙江省谷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马金丰,李延东,王绍滨,赵丽娟,李志江,刘文林,田长友. 2010

[20]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刘在东,徐凤花,于德才,白艳菊,高艳玲,王文重,范国权.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