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开发研究;综合开发;开发;汉;平原;综合;江汉平原;研究;涝渍地;涝渍
第一完成单位: 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获奖时间: 2003
摘要: (一)任务来源“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系湖北省科技厅下达的湖北省“九五”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编号:962P0503。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1.应用领域 本项目研究成果适用于南方涝渍地综合整治、开发、利用与保护。主要包括:涝渍地的水利工程技术,含农田排水工程规划及设计、排水工程调度与管理、涝渍地整治等;涝渍地的生态工程技术,含涝渍地域整体规划与建设技术、典型涝渍地的梯级开发技术等;涝渍地的高效农业技术,含高效农业模式技术、优新适生品种利用、高产栽培与养殖技术。另外还包括涝渍地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政策。 2.技术原理 本项目涉及农林水多个学科,是一个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一方面借助于日本国的先进技术、装备和资金探讨涝渍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程度、综合治理对策,寻求不同涝渍条件下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将初步取得的成果和从国内外引进的新品种、新成果在江汉平原推广,为我国南方涝渍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功的技术和经验。 (三)性能指标(写明合同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1.基础性研究分析了涝渍地的成因与演替,将江汉平原涝渍地按地貌分异总结成7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原则;揭示了碟形涝渍地的梯级递变规律;探讨了涝渍地的时空分布特征。 2 关键技术——提出了持续受渍条件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排水控制指标: 作物 关键生育期 排水控制指标SEW30/cm·d 减产幅度 棉花 花铃期 80~120 10%~15% 夏大豆 花荚期 150~200 10%~15% 油菜 花果期 80~120 10%~15%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示范田(圃场)排水规划标准田间排水明沟间距为200m,沟底低于暗管出口30cm,沟深1.3m,沟底宽0.5m,排水沟比降1/1000,边坡系数1:1。示范田土壤质地为中壤,渗透系数介于1′10~1′10cm/s之间,考虑田面不平整引起的地表积水影响以及土地水旱轮作利用,暗管设计排水量参考日本标准取值为50mm/d。暗管间距为10~20m、埋深为0.6~1.0m(稻田取小值,水旱轮作田和旱地取大值)、铺设比降为1/400。选塑料波纹管作为排水管材,管材直径为63mm。涝渍地综合改良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实施结果评价体系和农田整治效果评价体系(略)。4类高效种植(养)模式稳粮兴油增值型诸如优质“油菜=西瓜-晚稻”、“油菜-杂交中稻-再生稻×渔”等,0.067hm^2平均产优质粮0.8t左右,产优质油菜200kg,产优质无籽西瓜3500~4000kg,产值2000~3000元。稳棉机动增值型诸如“菜-甜瓜=杂交棉”、“大麦+菇=棉”、“菜-早熟椒=棉”、“马铃薯=棉-短时菜”等,根据市场行情应变,选种适销优质产品,0.067hm^2产100~120kg左右优质皮棉以及无公害蔬菜,产值3000元以上。稳粮兴油增值型诸如优质“油菜=西瓜-晚稻”、“油菜-杂交中稻-再生稻×渔”等,0.067hm^2平均产优质粮0.8 t左右,产优质油菜200kg,产优质无籽西瓜3500~4000kg,产值2000~3000元。稳棉机动增值型诸如“菜-甜瓜=杂交棉”、“大麦+菇=棉”、“菜-早熟椒=棉”、“马铃薯=棉-短时菜”等,根据市场行情应变,选种适销优质产品,0.067hm^2产100~120kg左右优质皮棉以及无公害蔬菜,产值3000元以上。优良新品种引进了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55个,筛选出“荆优早104”、“中鉴100”、“荆211”、“两优培九”、“丰两优一号”、“金优928”和“鄂粳杂1号”为米质优良、适应性好、产量高的新品种。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色无籽西瓜“黄宝石”,优质杂交棉新品系“HZ-101”和“HZ-401”,双低油菜品种“华杂4号”。碟形洼地微地貌涝渍地梯级开发:高场示范区梯级开发实施的重点是在最低海拔高程的第Ⅴ级和第Ⅳ级部分地区实施水产养殖,近年总共新增渔塘92.4hm^2,5年共产生的纯收入为124.74万元。在第Ⅳ级大力开展稻田植藕,5年发展种藕面积为15hm^2,创纯收入40.5万元。在原第Ⅱ级的部分地区大力推行优质水稻种植,推广优质水稻“荆21”、“两优培九”及“金优系列”。从1998年到2001年4年间,水稻单产平均增幅达14.78%,4年累计增产稻谷达100万kg,累计增效102.49万元,米质上升到2级水平。归并后的原第Ⅱ级和第Ⅲ级上,广泛推行“麦瓜稻”和“油瓜稻”优化种植模式,同时革新品种,引进新型无籽西瓜品种“黑密2号”和“红宝石”,5年合计新增效益为437.7万元。在旱地第Ⅰ级上大力发展庭园农业,广泛开展大棚栽培,其收效比5年前亦有很大增长,5年栽培高产优质蔬菜50hm^2,增加纯收入37.5万元。以上各项合计增加效益755.99万元。示范区建设及其效果:两个示范区通过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度提高,排灌泵站、各级排灌沟渠和农道体系得以完善,建成了高效的有利抗灾减灾的排灌体系,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示范区5年建设遇4年大灾的情况下,两个示范区没有发生大的灾害,因抗灾减灾减少经济损失达286万元。示范区经过综合整治,农田综合质量分别提高18.10%和24.04%。1997~2001年,岑河示范区累计推广优化模式面积达304.47hm^2,累计效益520万元;高场示范区累计面积达259.34hm^2,累计效益437.7万元。在两个示范区共引进水稻品种(杂交组合)6个,优良棉种2个,西瓜品种5个,蔬菜品种25个。 简要技术说明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岑河示范区1997~2001年人均纯收入平均达2821.8元,较1996年提高149元;土地生产率达697.3元/667m^2,提高38.2元;劳动生产率达5890.6元/人,提高621.2元。2001年人均纯收入较毗邻村高800元。高场示范区人均纯收入平均达1847.48元,较1996年提高170.98元,比毗邻村高350元。成果推广依托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建立的两个改造样板,进行了技术组装集成和综合开发实证,将取得的整套技术与经验推向其它示范基地和推广点;在江汉平原以四湖流域为中心的项目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高效农业模式推广和特色产业开发;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农业高效模式示范推广基地和五种不同地貌类型、各具特色的涝渍地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立了六种类型的特色产业开发示范推广基地;试验并推出新技术16项,筛选出适宜涝渍地的新品种21个,其中16个得以大面积推广;推出新模式11个,其中4个主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通过基地示范和辐射带动,项目有关研究成果推广涉及县市12个、乡镇55个,面积达20多万hm^2,总效益达6.52亿元。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本项目紧紧抓住影响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涝渍危害,以主攻水土为核心、以涝渍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根据本区涝渍地微地貌分异规律,构筑了以排水改良和适土配肥为基础、以涝渍地的梯级开发利用、农业优化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并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开发利用涝渍中低产田的技术体系;对地下水位常年偏高、涝渍严重、作物产量不高或保收率较低的耕地以及难以作为农田利用的涝渍地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水生特种种养业开发,重点突出涝渍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益。无论从区域农业开发的角度还是从涝渍地的开发利用来看,江汉平原涝渍地农业综合开发研究均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项目所具有的特色主要点如下: 1)以影响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涝渍危害为突破口,在治理上主攻水土,强调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重视基础(水土整治)、强化综合(农业种植与水生种养结合),突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突破了通过治水改土片面开发(单一农业种植)的做法,坚持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从涝渍地治理开发的基础研究入手,注重项目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并就江汉平原涝渍地农业开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 4)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综合开发向涝渍地要效益,找到了一条适合江汉平原涝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本项目综合农学、水利、生态、土壤、气象、土地利用、区域开发和农业经济等多个学科,系统地研究了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问题,在涝渍地开发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方面均凸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 1)基础研究方面:经过5年的多学科集成攻关,探索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的发生与涝渍地演替特征,揭示了涝渍地土地分类与地貌分异规律,分析了典型地段涝渍微地域分异、演变及土地特性梯级递变规律,研究了涝渍地土壤肥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鉴定了两个新土系。 2)技术开发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涝渍地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关于涝渍地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开发技术,并依托基地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组装集成与开发实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立足涝渍地,引进筛选出适宜涝渍地的特优作物品种,推出了几种适宜于涝渍地的高效农业模式,颇具区域特色。 3)集成水平与实施规模方面:依托试验示范基地对有关单项技术进行了组装集成和面上推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涝渍地改造样板和名优特产业开发带及技术成果复式推广带,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涝渍地治理开发观念上的创新性:鉴于区域水文地质和气候特点,必须树立正确的涝渍灾害治理观与科学的资源利用观。首先,要正确地看待涝渍地,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土地资源,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高度协调与统一。其次,要辩证地看待涝渍,对农作物而言,涝渍有害,但正因为江汉平原处于涝渍环境之中,才有了较为发达的淡水养殖业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第三,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做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 (六)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通过五年攻关,本项目成果在以四湖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广大地区得到推广,产生6.5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直接推动了江汉平原的涝渍地改造开发,而且为全国的涝渍地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必将对涝渍地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七)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适用于在江汉平原大面积推广,亦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涝渍中低产田改造中布点逐步推广。
- 相关文献
[1]高山与平原白萝卜贮藏过程中生理变化研究. 杨德,周明,邱正明,何建军,梅时勇,朱凤娟,杜欣,熊光权. 2009
[2]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研究综述. 张舒. 2001
[3]建设等高条田,治理江汉平原“水袋子”. 张维四. 1999
[4]江汉平原90年代气候特点及其与棉花产量的关联分析. 张教海. 2002
[5]湖北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探讨. 计成秀,李祖发. (Mis
[6]梨新品种"玉绿". 秦仲麒. 2010
[7]江汉平原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 谢宁宁,曹凑贵,蔡体久,黄金鹏,程建平. 2008
[8]江汉平原再生稻品种机械化生产适应性筛选研究. 王家栋,张谱海,谢远珍,朱心国,闫美英,曾庆利,谢文博,殷得所. 2018
[9]江汉平原某牛场几种饲料作物生产模式的对比分析. 李晓锋,刘波,夏斌斌,张云,杨前平,索效军. 2020
[10]江汉平原典型小区域沟渠底泥氮磷含量及其空间变异. 聂玉莲,熊桂云,刘冬碧,黄敏,范先鹏,吴茂前,夏颖,刘毅. 2020
[11]江汉平原棉花—小麦种植制氮磷肥料的合理分配研究. 刘冬碧,陈琼星,肖习明,杨永成,熊桂云,夏颖,周建华,张胜陶. 2015
[12]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小麦适宜播量研究. 张子豪,李想成,吴昊天,付鹏浩,高春保,张运波,邹娟. 2023
[13]硅、锌、硼配合氮肥减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英文). 庄光泉,郭红艳,杨利,袁迎春,赵妍,童军. 2016
[14]江汉平原抗虫杂交棉品种产量鉴定. 王孝纲,别墅,张教海,夏松波,余隆新,夏关章. 2010
[15]江汉平原棉区棉花早衰原因调查与预防对策. 张成,宋述元,关业虎,庄光泉,赵保平,李小平,杨利. 2007
[16]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 张富林,吴茂前,夏颖,翟丽梅,段小丽,范先鹏,熊桂云,刘冬碧,高立. 2019
[17]江汉平原主要农作物施肥推荐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 李亮,陈勇,范先鹏,杨利,丁亨虎,吴家琼. 2012
[18]江汉平原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龙同,郑文廉,秦鸿德,别墅,廖先清,万中义,罗小康. 2023
[19]江汉平原油菜施肥效应研究初报. 庄光泉,周林,杨利,郭红艳,袁迎春,艾廷章,陈于权,童军. 2014
[20]不同耕作深度与施肥量对江汉平原稻田土壤紧实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彭成林,袁家富,赵书军,佀国涵,贾平安,徐祥玉,徐大兵,李金华,吴鹏飞.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生物降解地膜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傅玺豪;朱建强;范先鹏;闫仁凯;张志毅;王玲;倪承凡
关键词: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材质;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生长发育
-
外源硒强化对稻米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作者:田旭宏;邱天赐;郑兴飞;徐德泽;丛欣;吴慕慈;程水源;熊银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法;硒强化;稻米;挥发性化合物
-
生物炭复配天然矿物对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作者:傅玺豪;朱建强;范先鹏;张志毅;何绍华;倪承凡;吴茂前
关键词:稻田土壤;生物炭;调理剂;秸秆还田;还原性物质
-
包菜废弃物好氧堆肥初始条件研究
作者:童善坤;李方敏;夏贤格;唐芷馨;陈云峰
关键词:蔬菜废弃物;好氧堆肥;包菜;初始条件;种子发芽指数
-
不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田氮素损失与利用的影响
作者:彭瑞雪;朱建强;吴启侠;乔月;周乾顺;范楚江;段小丽;杨利
关键词:直播稻;控释掺混肥;氮损失;氮肥利用率;产量
-
氮磷钾镁硼肥对子莲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者:朱丹丹;唐记平;刘冬碧;裴佳晨;朱建强;杨良波;揭志辉;郑兴汶;张志毅;程子珍
关键词:产量;有效莲蓬数;心皮数;结实率;单粒重;低镁低硼土壤
-
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特性及其应用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杨雅;李涛;朱建强;范先鹏;张志毅;夏颖;唐芷馨
关键词:生物降解地膜;降解特性;降解材质;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