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代料花菇技术研究和开发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开发;技术;代料;花;研究;研究和开发;技术研究;花菇

第一完成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1

摘要: 本课题根据代料花菇栽培将大规模发展而适合花菇栽培的品种匮乏且所用花菇菌种均为长菌龄的现状,进行短菌龄花菇菌种的筛选,同时对花菇的成因也进行了探讨,包括环境因素、菇木含水量、菇蕾成熟度对花菇形成的影响及花菇形成过程中子实体表观性状的变化和生理代谢活动的变化。 所取得的结果如下: 1. 系统研究了代料栽培花菇形成的环境因子、子实体自身生理代谢活动变化,提出了代料花菇短菌龄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 根据实验,明确了代料花菇形成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在15℃左右,温差在10℃左右,湿差在40%以上,风速对花菇形成有明显的影响,应保持在4.4m/s以上,首次用试验证明湿度差是花菇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3. 首次证实短菌龄的花菇品种由于子实体成熟速率较高,最佳割袋期应在菇蕾直径为1.0cm左右时,比目前长菌龄的品种在菇蕾直径为2.0-3.0cm时割袋小。 4. 大量实验表明,菌棒含水量在50%最合适花菇生长。子实体径高比大于0.9的菇蕾不易形成花菇,而径高比大于0.8的成熟子实体花菇比例较高。花菇在形成过程中有三天径高比几乎不发生变化,以一种均匀的比例生长。花菇在形成过程中子实体的直径有一天时间几乎不发生变化,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然后再加速进行生长。无论香菇处于干燥还是高湿的环境中,菌褶的含水量都很稳定,表皮的含水量变化最大,菌肉次之。呼吸强度在花菇和普通菇之间的变化非常明显。 5. 比较花菇和普通菇从菇蕾到子实体的不同阶段的酯酶同功酶谱,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包括一些主要条带)。而在可溶性蛋白谱中发现了一条和花菇这一性状成正相关的蛋白区带,我们将它命名为LAD蛋白。经浓度为20%(w/v)的硫酸铵沉淀,取上清液,再加硫酸铵至浓度为40%,取沉淀、溶解,经葡聚糖G-100凝胶过滤,取32-44ml的区份是LAD蛋白的初提纯样品。 6. 明确了不同的品种在同一环境中形成花菇的能力明显不同。本研究选育出适合代料栽培的短菌龄花菇菌种9311(申香9号)、9525(申香10号),四年中在所建立的花菇栽培基地浙江省磐安县、松阳县、庆元县、景宁县、武义县,河南省西峡县,辽宁省建平县推广了5861万袋,产值达2.88亿元,利润为1亿元。 通过研究,丰富了代料花菇菌种,为我国香菇从数量型转为重视质量型的生产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为我国不但是香菇生产大国,而且争取成为香菇生产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查新,本项目的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 本项目综合、系统地研究了代料栽培花菇形成的环境因子,明确了其形成的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在15℃左右,温差在10℃左右,湿差在40%以上,风速保持在4.4m/s以上,首次用试验证明湿度差是花菇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明确了不同的品种在同一环境中形成花菇的能力明显不同。并针对生产中缺少短菌龄花菇菌种的现状,选育出适合代料栽培的短菌龄花菇菌种9311(申香9号)、9525(申香10号),四年推广了5861万袋,产值达2.88亿元,利润为1亿元。同时发现短菌龄的花菇品种由于子实体成熟速率较快,最佳割袋期应在菇蕾直径为1.0cm左右时,比目前长菌龄的品种在菇蕾直径为2.0-3.0cm时割袋小。菌棒含水量对花菇形成也有影响,在50%最合适花菇生长。 经检索及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目总体研究水平已达国内领先。

  • 相关文献

[1]国际食用菌研究进展. 潘迎捷. 1998

[2]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 被引量:1. 张美彦,于海龙,尚晓冬,谭琦,李玉,周峰,杨慧,章炉军,宋春艳. 2018

[3]不同干燥方式对花菇品质的影响. 陈冰洁,刘贵阁,路遥,乔勇进. 2023

[4]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 张美彦,于海龙,尚晓冬,谭琦,李玉,周峰,杨慧,章炉军,宋春艳. 2018

[5]基于专利申请的我国区块链研究与发展基况. 刘长娥,程彬彬,原源,蔡小昂,张琴. 2021

[6]藏红花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陈冰洁,乔勇进,赵新民,王晓,王春芳,刘晨霞. 2021

[7]杏鲍菇研究进展. 刘鹏,邢增涛,赵明文. 2011

[8]我国葛根产业的开发思路. 何建军,梅新,陈学玲,关健,周明,王少华. 2011

[9]关于复混肥料新产品开发的若干问题. 奚振邦. 2000

[10]我国观赏植物研究进展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张德顺,朱红霞,王铖,李秀芬. 2008

[11]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前景研究. 顾琳珠,唐齐千. 1998

[12]民国时期茯苓研究与生产、运销概况评述(上). 贾身茂,王瑞霞. 2017

[13]食用菌多糖活性及应用研究. 马传贵,张志秀,冯杰,隋欣,贺宗毅. 2024

[14]病毒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姚东伟,郑宇,张光星. 2008

[15]毛葡萄酒酿造工艺与技术研究综述. 康慧芳,乔勇进,刘晨霞,张怡,陈冰洁. 2019

[16]农业发展中技术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张晨,顾晓君,俞美莲,高健. 2016

[17]“藤稔”葡萄的双层覆盖设施栽培技术. 顾建冲,施之超,蒋爱丽,程杰山,奚晓军. 2013

[18]耳叶水苋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李涛,沈国辉,平立锋,陆保理,钱振官,温广月,甘惠譁,王卫平.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