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开发;瘦肉型;品种;技术;创新研究;瘦肉;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猪;研究;新品种;瘦肉型猪;配套
第一完成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获奖时间: 2006
摘要: 根据“十五”期间我国的养猪现状和持续发展的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下达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编号:2002BA514A-1-1、2004 BA514A01)“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湖北省科技厅也将”湖北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列为“十五”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编号:2001AA202A、2004AA202A)与中央配套,由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承担完成。 技术方案 根据世界猪育种技术和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在育种新技术研究与种质资源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外”两类基因资源,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BLUP等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专门化父本新品系和高繁殖力,肉质优良,适应性强的专门化母本新品系的培育及其杂优配套系、组合的筛选与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及集成,通过边选育边示范,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优良种猪的供种能力,促进我国养猪行业的科技进步。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养猪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猪肉占我国人民肉类消费总量的67%,是最主要肉食来源。养猪业在基本满足我国人民对猪肉需要量的基础上,提高行业本身效益和满足人们对猪肉安全、质量和风味的要求,成为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我国养猪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规模化养猪生产所占比例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养猪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的方向。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对能满足规模化养猪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性能种猪、配套系、杂交组合及配套技术和产品有着迫切的需求。 1、瘦肉型猪新品种(系)选育与配套利用 在育种素材上,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种肉质好、产仔多的优良特性,外来猪种生长快、胴体瘦肉率高的优点;在常规育种技术上,以BLUP法与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定综合选择指数,实施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方法;利用氟烷敏感(Hal)基因、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和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以及本课题组筛选的脂蛋白脂酶(LPL)基因、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解耦联蛋白3(UCP3)基因等分子标记在选育品系群中进行检测,选择有利基因型,开展肉质性状、繁殖性状、瘦肉率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六五”以来培育的新品种(系)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新品系的世代选育,经4-6个世代的持续选育,育成了3个母本品系和3个父本品系。 新育成的3个母本品系是优质猪新品系-DIV2系,抗应激品系,湖北白猪优质系,已作为湖北白猪新品种的新一代品系,于2002年通过了省级新品种审定,与原有母本品系相比,在繁殖性能、肌肉品质及遗传稳定性上有了进一步提高,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我国养猪业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的需要。 优质猪新品系-DIV2系 以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1系为基础,引入梅山猪血液。在各世代的选育中,严格按种猪测定规程,开展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测定及同胞猪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与肉质的测定,辅助以氟烷基因型、ESR基因型检测与筛选,本品系已完成了六个世代的继代选育。其生产性能:二胎产仔数12.38头/窝,达90kg体重日龄170天,饲料利用率2.80,胴体瘦肉率60.20%,且肉色鲜红,肌内脂肪含量达3.15%,肉质优良,既适合规模化猪场集约化养殖,又适合广大农村饲养。 抗应激品系 抗应激品系群来源于湖北白猪Ⅳ系核心群,在对湖北白猪Ⅳ系进行氟烷基因检测的基础上,逐代淘汰氟烷敏感基因,以建立抗应激母本新品系。在选育过程中,对二月龄选留的测定公母猪逐一采血检测氟烷基因型,一次性淘汰Halnn及个体,逐代淘汰HalNn个体,现Haln基因频率降低为0。生产性能核心群二胎母猪产仔数12.03头/窝,达90kg体重日龄174天,饲料利用率2.76,胴体瘦肉率61.32%,肌内脂肪含量2.95%。 湖北白猪优质系 在原湖北白猪VI系基础上,导入梅山猪和通城猪血液,应用H-FABP基因分子标记和BLUP法综合选择指数,在不降低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情况下,主选繁殖性能、肌肉品质,经5个世代的系统选育,产仔数达12.34头/窝,达90kg体重日龄170天,饲料利用率2.81,胴体瘦肉率58.58%,肌内脂肪含量达3.48%。 新育成的3个父系是大白猪新品系、长白猪新品系、杜洛克猪新品系,其生产性能为:达100kg体重日龄160-164天,肥育期饲料利用率2.35-2.62,胴体瘦肉率67-69%。其中: 大白猪父系 以中国瘦肉猪新品系SII系为基础,导入英系、美系大白猪血液,应用MyoG双肌臀基因、Hal基因标记与BLUP综合选择指数,进行大白猪父系的选育,与原SII系相比生产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达到了新引进的美系大白猪的水平,同时与新美系大白猪相比适应性、遗传稳定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满足了我国大白猪利用的父本化趋势和农村养猪杂交改良的需要。 长白猪新品系 以引入的丹系长白猪为核心群扩繁组建基础群,采用半封闭不完全群体继代选育方法,剔除氟烷敏感基因,对其进行持续选育,经四个世代的选育,新丹系长白母猪经产平均活仔数11.20头,达100kg日龄164天,料肉比2.35∶1,瘦肉率67%,具有生长快、瘦肉率高、适应性强的特性。 杜洛克猪新品系 以原有带匈系血统的杜洛克群体为基础,导入台系、新美系杜洛克血液,以降低氟烷敏感基因频率、提高原有杜洛克猪的生长速度、种猪利用率与性欲为主选性状。与原有杜洛克群体相比,选育的杜洛克猪新品系即结合了台系杜洛克猪外形健美、又吸收了新美系杜洛克猪生长快、性欲好的优点,满足了项目繁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针对不同条件和不同规模化养猪的需要,运用杂种优势预测的理论和技术,结合配合力测定,筛选出了既适合供港商品猪出口需要又适合大中城市需要的”杜·长DIV2”、”杜·大DIV2”、”杜·大湖”等3套三元杂优配套组合,商品猪达100kg体重日龄156-163天、饲料利用率2.60-2.90kg/kg、胴体瘦肉率66.40-67.83%、肌内脂肪含量3.24-3.36%;筛选出了适合农村养猪产业化需要的”长优”、”大优”等2套二元优质猪生产配套组合,达90kg体重日龄167-173天、料肉比2.8-2.9、瘦肉率64.5-64.0%、肌内脂肪2.75-2.79%。 2、猪分子育种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分离新基因的基础上,建立了批量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筛选与肉质性状、繁殖性状、生长性状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的DNA分子标记。5年间,课题组分离了30多个与猪肉质、繁殖、生长性状密切相关的新基因,发现了50多个SNP位点,在GENBANK上登录新基因序列87个。经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初步获得了21个与繁殖性状、肉质性状、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DNA分子标记,并申请受理专利4项。构建了1、2、3、4、6和7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采用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进行了肉质、胴体和生长等36个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区间定位,检测到39个QTL,并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其中4个达到基因组显著水平,4个达到基因组极显著水平。 在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系的过程中,利用课题组筛选的LPL、CAST、UCP3等基因标记和应用ESR、Hal、H-FABP等基因标记,结合遗传评估和育种值估计,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应用杂种优势预测的分子机理,进行杂种优势的预测,结合配合力测定,筛选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配套系、配套组合。 3、预防仔猪腹泻和早期断奶仔猪抗应激新型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制技术 针对感染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进行分子鉴定,抗原决定簇的分离和纯化,研制开发出预防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特异性卵黄抗体,并已申请国家专利,申请号为03128310.1;针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免疫特点,确定谷氨酰胺在动物体内代谢特点与机体免疫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研制开发出2种新型安全的饲料添加剂。 4、双低菜粕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 针对双低油菜作物育种、油料加工的现状,建立了双低菜粕质量特征的评价体系,制定出《饲料用菜籽粕》农业行业新标准(NY/T 126-2005),开发出新型的双低菜粕型日粮的专用复合酶制剂和”远著”牌猪用”双低”菜粕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料产品。 5、规模化猪场疫病监测、诊断、防制技术 以本室构建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株TK-/gG-/LacZ+和TK-/gE-/LacZ+为载体,成功研制了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等6种双价基因工程疫苗。 以大肠杆菌表达的3abc蛋白作抗原,建立了区分口蹄疫疫苗免疫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的鉴别诊断方法3abc-ELISA。 以大肠杆菌表达gE和gG糖蛋白为抗原,建立了区分伪狂犬疫苗免疫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的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G-ELISA和gE-LAT、gG-LAT。 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研制较好地解决了养猪生产中疫病的监控和防制。 本成果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特异优势基因的发掘、鉴定与特异优势基因的功能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充分利用“中外”两类基因资源,加大优质瘦肉猪专门化新品系的选育与开发力度,培育出各具特色的、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效、抗逆、优质专门化父母本新品种(系)及其配套系、组合,进行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的生产,满足了多元化市场对优质、高效瘦肉型猪的需求。整体生产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成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成果的推广与产业化过程中,将针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根据规模化养猪生产的需要,在示范推广上以技术组装配套为主体,坚持研究与示范相结合,技术成果服务于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以配套服务、成果转让、“三提供一回收”、技术承包、“交钥匙”、产品图纸等形式进行大面积推广辐射,为持续高效发展我国养猪业提供技术支撑与经营模式,促进养猪业现代化进程。
- 相关文献
[1]竹节参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向极钎,杨永康,覃大吉,曾凡忠,廖朝林,由金文,唐春梓. 2005
[2]优质茶树资源创新与育种. 闵彩云,贾尚智,金孝芳,陈勋,刘明炎,毛迎新. 2009
[3]用棉、菜籽饼作瘦肉型猪蛋白质饲料. 邱华生. 1986
[4]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 陈其志,杨盛棣. 2001
[5]高性能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 吴金英,郭万正,梅书棋,彭先文,程妮. 2003
[6]应用水稻丰抗品种配套技术控制病虫害. 钱汉良,谷守礼,张翼. 1991
[7]魔芋软腐病绿色综防配套技术研究初报. 刘传清,向前,张峰涛,胡中立,吴金平. 2014
[8]神丹1号鹌鹑配套系选育. 皮劲松,杜金平,刘华侨,申杰,梁振华,潘爱銮,李清逸,蒲跃进,吴艳,林国平. 2013
[9]夏秋蚕新品种协作鉴定(湖北点)成绩报告. 陈登松,叶楚华,李德臣,赵春霞. (Mis
[10]浅谈麻城黑山羊的开发利用. 李晓锋,陈明新. 2007
[11]湖北省高档优质稻产业化研究. 徐得泽,程航,游艾青,吴建平. 2010
[12]湖川山地猪(恩施黑猪)资源之开发利用. 李良华,武华玉,徐小娟,宋忠旭,彭先文,梅书棋,刘贵生,董斌科,孙华,李明波,胡建国. 2013
[13]我国葛根产业的开发思路. 何建军,梅新,陈学玲,关健,周明,王少华. 2011
[14]EST分子标记开发研究进展. 陈全求,詹先进,蓝家样,黄云. 2008
[15]湖北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左璐,雷书彦,夏艳阳,陈杰,冯潇. 2022
[16]恩施富硒紫油厚朴的开发. 何银生,廖朝林,郭汉玖,林先明,郭杰,刘海华. 2008
[17]走草业综合开发利用之路. 周奠华,鲍健寅,李维俊. 1993
[18]基于食用菌的功能型复合调味品的开发. 薛淑静,李露,关健,杨德,高虹. 2011
[19]水稻杀菌剂的开发现状及概述. 张舒. 2000
[20]略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刘丹,胡蝶.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硒都黑猪NT5C1A基因核心启动子区鉴定及转录因子预测
作者:任双;吴俊静;彭先文;张志红;周佳伟;梅书棋;乔木;杜志强
关键词:硒都黑猪;NT5C1A;核心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
-
单细胞RNA测序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钰洁;陈洪波;徐珂;何小丽;乔木;吴俊静;彭先文;梅书棋;徐忠
关键词:scRNA-seq;畜禽;遗传育种
-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公猪精液品质候选基因研究
作者:雷润雨;阳文攀;冯越;周佳伟;徐忠;李梓芃;吴俊静;乔木;彭先文;梅书棋;张宇
关键词:精液品质;公猪;精液体积;候选基因
-
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后春;周傲;陈洪波;彭先文;梅书棋;吴俊静
关键词:蛋白翻译后修饰;PRRSV;病毒感染;猪
-
不同药方对硒都黑猪喘气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赵海忠;吴俊静;李良华;宋忠旭;孙华;彭先文;梅书棋
关键词:硒都黑猪;喘气病;临床效果;药物组合;综合防控
-
猪THRS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作者:李钰洁;周佳伟;张宇;李梓芃;乔木;张志红;吴俊静;彭先文;梅书棋;徐忠
关键词:猪;THRSP基因;肉质性状;SNP;肌内脂肪含量
-
猪场常见媒介生物及防控方法
作者:宋忠旭;彭明;李良华;孙华;赵海忠;彭先文;吴俊静;乔木;周佳伟;梅书棋
关键词:猪场;媒介生物;生物安全;非洲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