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内外水产学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建设现状与分析
《编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了解全球范围内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情况,比较国内外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的异同。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的57种国外期刊和中国水产期刊网收录的36种国内水产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编辑、审稿人、出版单位4类伦理规范相关方,并结合人工智能(AI)相关的伦理问题,调查各期刊官网的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研究发现,国内水产学期刊相比WJCI收录的国外期刊的伦理意识较弱,国内外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都存在内容不全的问题,而AI相关的伦理问题只受到了少部分国际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重视。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较为滞后,需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期刊伦理建设经验,完善内容,融入渔业科技伦理,提升更新速度,通过集群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出版伦理规范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量化方法研究-以长江中游干流平水期为案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eDNA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生生物种类组成监测和种群健康监测的效率,而eDNA监测的空间分辨率未量化阻碍了常态化系统化eDNA监测的实施。为了量化eDNA监测的空间分辨率,探索建立了一个基于流域生物信息流分析框架和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概率化表述的量化方法,并在长江中游开展了案例研究。2020年6月(平水期)在长江中游设置30个采样断面,断面间隔在30 km左右,开展eDNA采样,进行高通量测序(原核生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真核生物用线粒体COI基因扩增子测序),根据流域生物信息流分析框架计算eDNA所能监测到的生物信息输移的量化特征,确定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系列)值及其可信度、覆盖度。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平水期,eDNA监测原核生物达到9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27 km(可信度为84.18%),监测真核生物达到9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6 km(可信度为41.38%),达到8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13 km(可信度为50.64%);监测原核生物达到9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58 km(覆盖度为82.30%),监测真核生物达到9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78 km(覆盖度为38.61%),达到8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50 km(覆盖度为49.70%)。研究结果可为其它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估算工作提供方法借鉴,为长江中游eDNA监测断面设置提供量化参考。
关键词: 环境DNA监测 空间分辨率 可信度与覆盖度 流域生物信息流 流域生态学


基于宽带政策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包容实践与启示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信息落差往往导致知识乃至财富上的差距,社会范围内的信息饥渴、信息焦虑问题的解决亟须深入推进国家层级上的信息公平和数字包容。文章以缓和公众信息获取的失衡为出发点,梳理国家宽带政策、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包容三者的内在联系,探讨公共图书馆在践行国家宽带政策和促进数字包容中的角色定位。结合美国公共图书馆融入国家宽带政策、开展数字包容服务的实践,以数字准备、数字就绪、数字参与三个环节分别呼应数字环境、数字能力和数字实践,构建数字生态系统运行架构,并基于此提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建设数字生态系统的有益启示。图2。参考文献48。


与期刊共成长,做水产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者
《编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作为编辑的我们正如这株株青草,虽平凡却能第一时间感知科技发展春风。作为水产学科技期刊编辑,我们服务的学科虽小却承载着“蓝色粮仓”大使命。如何为水产学科技成果做好“嫁衣”是我们的传统使命,而新一轮出版业转型升级,则更需我们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对标国际绘制期刊发展蓝图,培育我国水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编辑初审阶段中文科技论文的创新性评价研究-以水产学科技期刊为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目的】从创新扩散理论和创新性评价指标体系两个角度,构建编辑初审时中文科技论文的创新性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助力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中文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方法】在创新扩散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论文核心主题年度发文量曲线,对其创新性水平进行分类,对创新程度进行定性初判。根据4类13个论文创新性评价指标,依托《南方水产科学》2017—2020年刊出论文的748条同行评议结果、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百度学术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6个既可保障论文质量,又可反映创新性的关键评价指标。进一步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初审时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对论文创新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经验证,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可在编辑初审时,较为准确、高效地对单篇论文的创新性水平进行评价,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基于创新扩散曲线的创新性判断,则可为初审论文创新性评价提供快速的定性分析。【结论】所构建的中文科技论文初审创新性评价方法合理且易于应用,能够对科技论文创新性评价领域进行补充。
关键词: 创新性评价模型 中文科技论文 编辑初审 指标体系 创新扩散理论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渔业潜力空间与中国方案
《农业经济问题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树立和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渔业作为重要热量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来源,在中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如何制定方案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为制定中国渔业方案提供政策依据。首先,从数量、营养、大农业、资源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了渔业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的潜力空间;其次,依据渔业发展依托的陆地、海洋、陆海交界的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和渔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空间,全面系统研判挖掘渔业潜力空间存在的压力与挑战;最后,提出中国制定渔业方案,应立足国内陆海统筹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放眼世界拓展利用国际规则国际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关键词: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渔业潜力空间 可持续发展 中国方案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长江监利断面草鱼和鲢仔鱼群体日龄结构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耳石微结构对2018~2020年在监利断面采集草鱼和鲢仔鱼群体进行日龄鉴定,推测其孵化时间和繁殖时间,结合长江水文特征,分析监利断面四大家鱼仔鱼来源,以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等对四大家鱼仔鱼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和鲢仔鱼耳石轮纹特征相似,日龄结构也相似。监利断面2018和2019年苗汛期草鱼和鲢仔鱼苗汛期日龄分布范围为8~15日,其中主要分布在9~12日。2020年草鱼和鲢仔鱼日龄分布范围为10~22日,主要分布在12~15日。这表明,监利断面草鱼和鲢仔鱼群体日龄范围较窄,规格整齐,可能产自相同或相近的产卵场。基于日龄推测长江监利断面草鱼和鲢苗汛期仔鱼的繁殖时间与宜昌江段涨水日期基本一致,推测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主要来自于宜昌江段。2018~2020年三峡水库开展4次生态调度,仅2018年6月中旬的生态调度在监利断面出现相应的家鱼苗汛,其它5月底开展的3次生态调度在监利江段未监测到相应的苗汛,可能是因为5月下旬长江中游温度较低、饵料生物较少,影响了鱼苗的早期生长和死亡率。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在6月下旬开展生态调度,对下游仔鱼资源的补充有较好的效果。


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判别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干流水域、八条一级支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共设置71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时期不同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解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07×10~4~2 493.69×10~4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0.001 1~21.072 2 mg/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是长江流域优势浮游植物门类。在空间上,由西往东,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硅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蓝藻门和绿藻门则呈上升趋势。在时间上,鱼类育肥期的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普遍高于繁殖期和越冬期,蓝藻门和绿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也更高,硅藻门则更低。冗余分析、层次分割和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就全流域尺度而言,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对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存在影响。在鱼类育肥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其中水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水温与浮游植物总丰度及优势门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在鱼类越冬期,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空间因子MEM3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年际变化及禁渔效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2018年,2020~2022年在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的监测数据,4年间共监测到鱼类62种,隶属于4目10科37属.其中鲤形目优势明显,有41种,占总种数的66.1%.不同年份间的鱼类种类数差别较大,2021年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各年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各年份之间相差不大,2021年的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其他3个年份.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8年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优势种以大个体的种类为主.2020~2021年鱼类群落主要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的种类为主.2022年较2020~2021年鱼类规格有所提升,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分为两组,但ANOSIM检验表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表明,2020~2022年较2018年适应流水环境、底栖杂食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减少,适应静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增加.总体上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较为稳定,且鱼类规格有增大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