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菽哺春华,勤育秋实——在纪念王金陵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值此纪念王金陵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谨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全体职工并以我个人名义深切缅怀王先生为推动和发展我国大豆事业和农业科技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和学习王先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我辈投身于我国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推动我国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大豆泰斗和农学大师。菽哺春华,勤育秋实。王


耕作措施与氮肥对黑土流失及氮损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探索不同耕作措施和施氮策略对水土流失、氮素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置径流小区试验,共设9处理。处理1(T1)为裸地;处理2(T2)为荒地;处理3(T3)为优化施氮(180kg N/hm~2),顺垄;处理4(T4)为优化施氮(180kg N/hm~2),横垄;处理5(T5)为增氮施肥(210kg N/hm~2),顺垄;处理6(T6)为减氮施肥(90kg N/hm~2),顺垄;处理7(T7)为替氮施肥((180kg N/hm~2,其中30kg N为有机肥,顺垄);处理8(T8)为优化施氮(180kg N/hm~2),横垄,苜蓿—玉米间作;处理9(T9)为减氮施肥(90kg N/hm~2),顺垄,秸秆覆盖。结果表明,T1的年均产流量为151.0m~3/hm~2,与T1相比,T2、T3、T4、T5、T6、T7、T8、T9分别拦截80.9%,64.4%,83.0%,65.2%,68.0%,60.4%,93.8%,88.1%;T1的年均土壤侵蚀量为9.5t/hm~2,与T1相比,T2、T3、T4、T5、T6、T7、T8、T9分别拦截98.8%,57.3%,88.4%,60.7%,50.6%,56.6%,99.2%,94.4%;T1的年均无机氮地表径流损失为207.6g N/hm~2,与T1相比,T2、T3、T4、T5、T6、T7、T8、T9分别减少无机氮损失43.0%,24.7%,35.5%,20.0%,36.8%,20.2%,75.6%,55.9%。雪水融化径流导致坡耕地的氮素损失不容忽视。坡耕地种植玉米时,单项耕作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以生物篱最好,秸秆覆盖少耕较好,横垄次之;多项综合耕作措施中,横垄耕作和生物篱结合,效果均较好。相同耕作模式不同施肥措施中,有机肥替代因地上部作物生长较差有较大的产流量;减氮处理由于较低的无机氮浓度可减少地表径流氮素损失,同时增加产沙量。地表产流量与日降雨量间存在正的线性相关性(R2为0.213 9~0.543 8),T2、T9除外;土壤侵蚀量、无机氮损失量与地表产流量有正的线性相关(R2为0.338 0~0.728 1,0.618 4~0.895 2),T1除外。年均地表产流中,硝态氮浓度与无机氮浓度之比越小,年均地表径流无机氮损失越小。


2017年黑龙江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Ⅱ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嫩奥5号20.1品种来源嫩江县远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北疆94-610为母本,疆莫豆1号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2特征特性普通大豆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130℃左右。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0 cm左右,无分枝,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淡黄色,有光泽,百粒重


黑龙江省近35年农业气象灾害受灾率变化特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GIS软件分析,黑龙江省1980~2015年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受灾率呈降低趋势,且降低趋势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农业气象灾害在近35年内呈周期性震荡变化,受灾率变化主要时间尺度为18a。农业受灾率和受灾面积比重在黑龙江省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同一纬度上,二者均从西向东呈递减趋势,在同一经度上,从南向北呈先增后减变化。农业气象灾害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


2017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合农711.1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swsi-1(swsi×rocki)F_2,为材料,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1.2特征特性普通大豆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5 d左右,需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 600℃左右。该品种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9 cm左右,有分枝,紫花,圆叶,棕色茸毛,荚直形,成熟时呈棕色。


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CK)差异不显著(P>0.05),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群落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都显著低于CK(P<0.05)。牦牛干扰了草原毛虫对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作用,植物重要值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CK间无显著差异,单独放牧牦牛和牦牛与草原毛虫共存时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CK(P<0.05)。本研究表明,牦牛显著加剧了草原毛虫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关键词: 牦牛 草原毛虫 高寒草甸 群落 小嵩草 地上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马铃薯Y病毒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对马铃薯的影响及危害,采用PVYN:O、PVYN-Wi、PVYNTN-NW(SYRⅠ)和PVYNTN-NW(SYRⅡ)株系分离物人工侵染马铃薯,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经PVY侵染后马铃薯植株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敏感品种更适用于PVY病毒致病力鉴定,敏感品种‘克新13’和‘克新18’对PVY不同分离物的反应强烈,差异显著,而‘兴加2号’对4个PVY分离株均表现耐病,虽然细胞内均出现叶绿体变形、单层膜小囊泡和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但症状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花叶。同时,发现PVYN-Wi致病力较弱,侵染后,4个马铃薯品种均出现花叶症状,细胞内部产生多膜结构、风轮状内含体,引起敏感品种‘克新13’和‘克新18’细胞变形、叶绿体变形和髓鞘样结构;PVYNTN-NW致病力最强,感病的‘克新13’和‘克新18’植株受害症状明显加重,且植株早衰、细胞破坏严重,有些死亡较快的植株甚至未产生特征性内含体结构;PVYN:O致病力中等,植株受害症状和超微结构变化也介于PVYN-Wi和PVYNTN-NW之间。不同马铃薯品种对PVY病毒的感病程度有较大差异,‘兴加2号’为耐病品种。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PVY) 株系 马铃薯品种 超显微结构 症状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麦田环境中的磺酰胺类残留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麦田环境中三种磺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的改进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小麦籽粒和小麦植株以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处理、土壤样品采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UPLC-MS/MS外标法检测定量。结果表明,唑嘧磺草胺、双氟磺草胺和五氟磺草胺在0.01~1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8、0.9997和0.9997,检出限均为0.01 mg/L。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三种磺酰胺类除草剂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9%~105.5%,相对标准偏差(RSDs)不大于9.8%。方法简便、快速,能够满足麦田环境中上述3种磺酰胺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需要。
关键词: 磺酰胺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麦田 残留


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3~2015年哈尔滨生物炭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普通化肥(NPK)、化肥+生物炭1(15.75t·hm~(-2),BC1)、化肥+生物炭2(31.50t·hm~(-2),BC2)、化肥+生物炭3(47.25t·hm~(-2),BC3)对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水力学性质及孔隙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含量,增大了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同时土壤有效含水量、总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均显著增加。(2)各处理优势水稳性团聚体均为0.25~0.50mm,BC1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加16%,增幅最大,该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值最高,为0.75mm;与单施化肥对照相比,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其他处理土壤萎蔫含水量(θr),提高土壤有效含水量,但炭量变化对土壤饱和含水量(θs)影响不显著;同时渗透系数平均升高4.3mm·min~(-1)以及土壤饱和含水量平均提高0.12cm~3·cm~(-3)。与NPK相比,BC1处理渗透性最好(提升46%),饱和含水量在48%以上,总孔隙度最高(增加8.8%),团聚体结构表现最稳定,玉米秸秆生物炭在15t·hm~(-2)时土壤物理属性最佳。(3)随着生物炭量继续增加,土壤细颗粒移动至已生成的有效孔隙中,BC2和BC3处理有效孔隙5~30μm,0.1~5μm和0.01~0.1μm不同程度减少,因而有效含水量也减少,总孔隙度降低至50%和51%;各处理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与各粒级粘粒和碳酸钙含量的相关性均可选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达,BC2和BC3处理由于施炭量增加土壤团聚体凝聚性降低,大团聚体数量减少,造成土壤结构稳定性相对降低。该结论为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利用农田有机废弃物进行培肥和结构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为生物炭在大豆农田系统推荐用量上提供理论借鉴。


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QTL定位信息整合及候选基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基于大豆共生结瘤QTL定位的结果少、置信区间大,难以应用于实践中,因此整合前人研究结果、缩短置信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大豆共生结瘤相关性状,搜集国内外已报道的48个QTL定位结果,利用Meta分析得到2个分别控制结瘤数目、结瘤大小和结瘤干鲜重的Meta-QTL。在区间内选择候选基因,利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验证候选基因在接种根瘤菌后的表达模式,明确候选基因与共生结瘤的关系。对Meta-QTL区间内的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检测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个基因有可能为大豆共生结瘤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对QTL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功能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