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杂交代抗氧化酶及可溶性蛋白的动态聚类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人工低温胁迫的方法对肇东苜蓿(P_1)和WL323紫花苜蓿(P_2)杂交所得的190株F_2代幼苗进行24h和48h的4℃低温处理,研究F_2代群体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肇东苜蓿SOD活性呈先快速升高后下降的趋势,WL323紫花苜蓿及F_2代SOD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三者的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个指标在F_2代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总体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在聚类分析中,F_2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肇东苜蓿 WL323紫花苜蓿 F_2代群体 低温胁迫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抗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的amiRNA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病毒及类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了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为了培育抗病毒及类病毒的马铃薯新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miRNA(artificial microRNA,amiRNA)策略,以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与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编码沉默抑制子P25蛋白和HC-pro蛋白的基因为靶标,利用5'RACE技术对P25基因、HC-Pro基因潜在的剪切热点进行预测。再采用overlapping PCR技术,以拟南芥mi R159a前体为骨架,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分别靶向P25和HC-Pro基因的amiRNA表达载体。同时构建靶向马铃薯内源基因Virp1的amiRNA表达载体,将构建完成的三个amiRNA表达载体串联获得amiRNAs三联体,分别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品种克新13。经PCR鉴定,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片段已成功转入马铃薯中。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沉默 联合多抗 马铃薯病毒 amiRNA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元素对黑龙江不同地区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磷钾缺素试验实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安达)、绥化市、黑河市的耕作区,研究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磷对大豆的蛋白质和蛋脂总和含量影响最大,氮对大豆的脂肪含量影响最大;平衡施肥下的大豆产量与不施肥和缺素处理相比,大庆、绥化、黑河试验处理分别增产5.6%~10.7%、3.5%~12.6%、8.9%~25.5%;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4.15%~10.53%、1.00%~7.71%、1.86%~9.02%;脂肪含量分别升高2.79%~11.76%、1.66%~6.17%、3.96%~8.03%;蛋脂总和分别升高3.60%~11.02%、1.28%~11.02%、3.43%~8.59%。因此,大豆平衡施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产量,还可以改善籽粒品质,黑龙江省大豆施肥应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关键词: 平衡施肥 大豆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区紫花苜蓿根瘤菌特性研究与促生能力分析

草地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采集东北黑土地区2龄紫花苜蓿(Medicago)根瘤菌菌株,经过根瘤菌的耐盐、耐碱、耐酸、溶磷能力、生长素分泌能力、代时、固氮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测试;并进行回接试验,测定供试菌株促生植株的根瘤数、根瘤重、生物量及全氮量,旨在阐明黑土区苜蓿根瘤菌特性与促生植株地上生物量及其全氮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促生植株的全氮量与根瘤菌泌酸能力、代时、促生植株根瘤数显著相关(P≤0.05);菌株促生植株地上生物量与菌株溶磷能力、泌酸能力、促生植株根瘤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通径分和回归分析建立了苜蓿根瘤菌株促生植株地上生物量及其全氮量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该方程可为优异菌株筛选及其促生能力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苜蓿 根瘤菌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心土混合犁改良白浆土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表层秸秆施入心土,改善贫瘠的心土层创造有利条件,该文设计了将白浆土"上翻20 cm,下混30~40 cm,同时将有机物料施入心土层"的秸秆心土混合犁。该研究通过设置秸秆心土混合区和浅翻深松区田间对比试验,调查机械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指示作物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指标等,明确秸秆心土混合的改土增产机理,进一步拓宽白浆土改良途径,为机械改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相比,秸秆心土混合改善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69~4.90个百分点;硬度降低44.45%左右,且没有出现峰值;改善土壤通透性,固相降低幅度为4.51~2.14个百分点,液相增加幅度为1.17~4.13个百分点,气相增加幅度为0.38~0.98个百分点,容重下降幅度为0.16~0.11 g/cm~3;提高心土层养分含量,碱解氮提高17.33%,有效磷提高116.39%,速效钾提高37.86%,有机质提高36.66%,同时提高心土层全量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性。连续2 a调查大豆产量,秸秆心土混合区比对照区增产15.77%~16.33%,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改良及作物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物理特性 化学特性 秸秆心土混合犁 土壤改良 白浆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分布关系

土壤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东北地区水田土壤下层土与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关系,采用微区试验方法,研究白浆土、黑土、草甸土三种类型水田土壤下层土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间水稻根系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其中黑土>草甸土>白浆土,且有下层土处理>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总根长、根系直径、根尖数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土壤间表现规律不一致,但各类土壤均为有下层土处理高于无下层土处理;水稻根系总体积、表面积、干重、根冠比、垂直根长各项指标均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性;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水稻产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下层土对水稻产量贡献率分别为:黑土32.97%、白浆土6.32%、草甸土10.59%。

关键词: 水田土壤 下层土 水稻 根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壳聚糖对增强玉米幼苗抗镉胁迫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以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Hoagland水培法,探讨外施100mg·L~(-1)壳聚糖对镉胁迫(80mg·L~(-1))不同时间(0h、24h、48h、72h和96h)下玉米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镉胁迫显著抑制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并诱导根系活性氧产生、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内源激素的平衡受到破坏。(2)镉胁迫下,外施壳聚糖处理96h后根系干重提高16.1%,根系的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降低9.1%和19.2%,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32.5%、20.4%和21.3%,IAA、ZR和GA含量分别增加34.4%、40.4%和42.5%,ABA含量减少19.1%,IAA/ABA、ZR/ABA和GA/ABA分别提升66.1%、73.5%和76.0%。研究表明,壳聚糖能够调控镉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减轻胁迫对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增强其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从而降低镉胁迫对根系的毒害,提高玉米幼苗对镉胁迫的抵抗能力,为玉米抗逆栽培提供了理论及试验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根系 壳聚糖 镉胁迫 抗氧化酶 激素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苜蓿根瘤菌噬菌体的分离及主要壳蛋白基因g23的系统进化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苜蓿根瘤菌噬菌体的形态学特征及主要壳蛋白g23基因的分布地位,为根瘤菌噬菌体的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中华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USDA1002T)为宿主,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土壤环境中的苜蓿根瘤菌噬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纯化的噬菌体形态特征;提取噬菌体DNA,PCR扩增编码噬菌体壳蛋白的g23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分离获得的苜蓿根瘤菌噬菌体g23基因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分离获得了3株噬菌体,头部均呈二十面体,直径大小为81–86 nm,尾部有收缩尾鞘,长度大约为54–70 nm。克隆测序结果显示,获得的3株噬菌体g23基因株间相似度较高,但与可培养的Exo T-、Schizo T-、T-、Pseudo T-evens相似度较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获得的3株噬菌体不隶属于目前已划分的不同环境噬菌体g23基因的分类类群中。【结论】3株噬菌体均属于肌尾噬菌体科的裂性噬菌体,与目前获得的所有噬菌体g23基因相似性较低,属于新的侵染中华苜蓿根瘤菌的噬菌体株。

关键词: 中华苜蓿根瘤菌 根瘤菌噬菌体 g23基因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β-1,3-葡聚糖酶(GmBG1)及其同源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1,3-葡聚糖酶是普遍存在于多种生物中的一类多基因家族蛋白,属于PR-2家族蛋白,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防御体系有关。克隆和鉴定大豆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对大豆抗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共筛选获得45个β-1,3-葡聚糖酶基因。结果表明,GmBG1具有典型的β-1,3-葡聚糖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及氨基酸位点,含有347个氨基酸,pI值为8.71,二级结构以ɑ螺旋为主,且N端信号肽为α螺旋结构,属于碱性蛋白。大豆β-1,3-葡聚糖酶家族基因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腐霉菌P.ultimum的侵染下GmBG1基因在不同的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GmBG1基因在抗病品种中24 h时表达水平最高,而感病品种的该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抗病品种的该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关键词: β-1,3-葡聚糖酶 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浆土施有机肥及石灰对土壤酶活性与大豆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土体中白浆层通气透水能力极差,生物酶活性很低,导致土壤表旱表涝严重,旱田作物根系有效土层一般只有20 cm左右。为研究白浆土增施有机肥及石灰对大豆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3种酶活性均为:常规施肥+有机肥>常规施肥+石灰+有机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石灰,说明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酶活性,石灰的施用降低了土壤酶活性;有机肥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石灰施用增加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石灰处理大豆增产23.76%;常规施肥+有机肥处理增产28.32%;常规施肥+石灰+有机肥处理增产13.07%。说明有机肥及石灰无论是单独施用或是组合施用均对大豆增产有效。

关键词: 白浆土 大豆 土壤酶活性 有机肥 石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