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有利用价值的小麦-黑麦易位系,选育小麦遗传改良的新种质,本研究运用形态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小麦-黑麦代换系6R/6A×克珍杂种后代中选育的11个品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1个品系形态表现为大穗多花、多小穗、抗倒伏、籽粒饱满度好等优良性状。其中有4个品系2-13、2-18、2-20、2-21穗长超过14 cm。品系2-18、2-21,分蘖数为7个,2-17千粒重为35.24 g,品系2-19主穗粒数为54,均超过亲本。另有8个品系结实率也优于亲本。亲本克珍为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带有7R和3R染色体遗传成分,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显示,11个品系均带有R组染色体成分,分别有10个、6个和3个品系带有黑麦6R、7R和3R染色体遗传成分。有9个品系可确定为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类型为端部易位和中间易位。本研究成果对小麦育种及种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一株血清31型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测2015年12月黑龙江省萝北市某猪场2只发病猪的病原,本研究将发病猪迫杀后无菌采集的脑组织于血平板培养基上划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带有草绿色狭窄溶血环的光滑型圆形小菌落,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阳性双球及短链球菌。经猪链球菌(S.suis)种PCR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分型鉴定该菌为S.suis血清31型,其毒力基因型为gdh+、mrp-、ef-、sly-、89KPaI-,将其命名为15LB12株。经MLST分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图谱为1、35、2、7、1、52、28,经与ST型数据库比对,显示其为ST421。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S.suis可导致小鼠发病及死亡,死亡率为12.5%,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引起化脓性脑炎。本研究为了解S.suis的遗传多样性、微进化和毒力提供了新的数据。


马铃薯抗褐变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抗褐变马铃薯基因,创造抗褐变新种质,培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旨在通过育种技术手段解决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现象。选用目前育种资源材料275份,通过测定褐化指数、褐化强度、煮后变褐3个指标来筛选抗褐变材料。结果表明:(1)对褐化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第I类为高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0.00~16.67,13份材料;第II类为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25.00~37.50,14份材料;第III类为耐褐变材料,褐化指数41.67~54.17,20份材料;第IV类为易褐变材料,褐化指数62.50~83.33,50份材料;第V类为严重褐变材料,褐化指数为87.50~100.00,178份材料。(2)将30℃褐化20 min时心部褐化强度小于0.25,4℃放置24 h后,变化值不超过0.15的材料筛选出来,作为抗褐变材料。通过褐化强度试验共筛选出材料25份。(3)马铃薯煮后变褐高值为9,低值为5,大部分品种均可用于鲜食消费。通过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高抗褐变材料4份,云薯501、CIP395109.29、CIP393615.6、云薯401;抗褐变材料4份,讷河高淀粉、CIP397100.9、克200950-3、s.goniocalyx。这些材料可作为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紫花苜蓿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抗逆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NCBI中紫花苜蓿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MET1,登录号:AF189766.1)cDNA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紫花苜蓿品种"农菁1号"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出的一个基因,命名为MsMT1,测序发现该基因全长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通过碱基序列比对发现MsMT1与MET1的相似度为99%。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发现与其他植物的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qRT-PCR对MsMT1在苜蓿不同器官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根和子叶中表达量较高。将苜蓿幼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Na_2CO_3、NaHCO_3及不同pH值胁迫处理后,观察MsMT1基因的表达,发现MsMT1的表达量随盐碱处理液浓度和pH值变化发生改变,说明MsMT1与植物的抗逆性相关。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MsMT1导入苜蓿植株体内,卡那抗性的筛选和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MsMT1基因能够在转基因苜蓿中高效表达。用不同浓度NaCl、NaHCO_3处理野生型和转化MsMT1基因的苜蓿幼苗,观察幼苗受胁迫后的表型,发现转基因的苜蓿幼苗比未转基因的苜蓿幼苗抵抗力高。本研究表明MsMT1基因能够增加苜蓿对胁迫的抗性。


稻壳深施改良苏打碱土理化性质长期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渍土是中国重要耕地土壤,由于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高,影响植物生育,为此改良盐渍土意义重大。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苏打碱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土层置换犁将稻壳埋于20~30cm土层中,以单独的机械耕作不埋稻壳为对照,田间作业8 a后再次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土壤有机碳、速效氮、磷、钾含量与对照比有增加趋势,各层土壤pH值降低0.37~0.41,Na~+降低40.68~212.35 mg/kg;土壤固相率约40%,与对照比下降了3.68%~8.86%,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到57.38%~60.58%之间,有效孔隙比例大,占总孔隙的22.7%~26.8%,对照有效孔隙占总孔隙的19.0%~23.7%;土壤通气、透水性分别是对照的10~121 5倍和118~173 5倍,0~30 cm土层水库容量高于对照18.58 mm;速效水库容高于对照10.71 mm;稻壳深施持续后效长,改善苏打碱土比单一机械耕作有效,是适合盐渍土改良的一项技术,而且可以通过机械手段得以实现。


利用qRT-PCR技术对PVY重组株系的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作为制约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毒之一,株系分化繁杂。近年被科学家研究分离的PVY~(N-Wi)和PVY~(NTN-NW)株系而言,其基因组结构极为相似但致病性差异较大。【方法】本研究利用qRT-PCR方法,方便快捷的检测出马铃薯Y病毒的这2种不同株系,同时并使之可成功且稳定的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通过查找Gen Bank已公布的PVY~(N-Wi)和PVY~(NTN-NW)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用于qRT-PCR检测,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150 bp左右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进行检测。【结果】通过设计的引物对保存的试管苗毒源进行检测,可以成功的精准鉴别出PVY~(N-Wi)和PVY~(NTN-NW)株系;同时对100份田间采集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成功的检测出100份样品中32份样品,受到PVY~(N-Wi)株系侵染;27份样品,受到PVY~(NTN-NW)株系侵染;同时存在9份样品,可能同时受到PVY~(N-Wi)、PVY~(NTN-NW)株系的侵染。【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可适用于马铃薯叶片样品的检测,为株系的快速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生产中大规模样品的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损失。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PVY) 株系分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


零磁空间诱变对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特性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零磁空间诱变是一种地面模拟空间零磁场的诱变育种方法。为研究零磁空间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以4种紫花苜蓿种子为试验材料,经零磁空间处理180 d后,测定种子活力,并以当代试材为对象,研究其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零磁空间诱变对苜蓿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幼苗苗长和根长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对供试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也不同,诱变处理抑制了驯鹿和龙牧806苜宿株高,而促进了肇东和敖汉苜蓿株高,提高了所有供试品种的分枝数以及生物产量,降低了茎叶比,而对干鲜比影响不明显。经诱变处理后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因品种不同变化不同,丙二醛浓度变化不明显。表明诱变变异因品种自身特性不同而异,通过诱变处理可以改良当代苜蓿农艺性状。本研究结果为后代选育有益变异株系提供了技术参考。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不同环境下表型差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5年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南阳、贵州毕节和海南乐东,对686份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表型鉴定,旨在明确不同环境下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变异及生态适应性,遴选特异资源,提高繁种及种质创新的效率。结果表明,乐东是南美洲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良好的繁育基地,而毕节是国内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较好的繁育基地。参试群体内不同的种质资源间表型差异明显,4个试点平均各性状变异系数介于8.11%~70.83%之间,其中株高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70.83%。百粒重的遗传力最大,为0.73;遗传力最小的性状是播种至开花时间,仅为0.01。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遴选出具有矮秆、大粒、早熟等特性的种质218份,其中,9份同时具有3种特异性状,53份同时具有2种特异性状。
关键词: 普通菜豆 种质资源 生态适应性 表型鉴定 遗传力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及利用对新品种选育及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明确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其育种潜势,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一区361份大豆种质资源群体为材料,2012-2014年在北安地区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针对主要生态性状进行了3年精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在北安地区全生育期为127. 3 d(96. 8~143. 0 d),当地最适宜熟期组为MG00组,全生育期平均为117. 4 d。地上部生物量随熟期组变晚而增大,产量则为当地最适宜熟期组(MG00)最高。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遗传率超过75%,遗传进度相对较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遗传率超过60%,遗传进度相对较低。同时探讨了北安地区大豆育种目标及第一亚区种质群体遗传构成,并选出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为该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