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蒙古羊BMP15基因外显子1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SSCP技术对蒙古羊BMP15基因外显子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产羔性能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16个蒙古羊个体中,BMP15基因在该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具有++、A+和AA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表明,该段DNA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即编码区第28,29,30位碱基缺失,这个突变使野生型(++)氨基酸序列上相应的10号氨基酸残基亮氨酸(L)缺失,变成了突变基因型(AA),形成B1突变体;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B1突变在双羔系中的发生频率高于单羔系中发生的频率,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系在该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并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表明B1突变对蒙古羊产羔数无显著影响(p>0.05)。


燕麦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燕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根据燕麦的11个生物学性状表现,对国内外71份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最高的是单株粒重,其次是千粒重和株高;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也是单株粒重,其次是主穗粒重和主穗小穗数。根据品种(系)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对供试资源进行聚类分析,71份燕麦材料在距离系数为5.6时可被划分为5类,其中41份皮燕麦资源被分为2类,30份裸燕麦资源被分为3类。
关键词: 燕麦(Avenasativa L.) 种质资源 生物学性状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份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份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份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蒙古牛BMPRIB基因mRNA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BMPRIB基因在牛的卵泡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首先根据其他物种BMPRI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蒙古牛卵巢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蒙古牛BMPRIBc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中,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符合BMP家族基因结构特征,然后根据此序列构建cRNA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牛卵巢BMPRIB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牛BMPRIB基因,在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早期表达,在颗粒细胞中表达,在次级卵泡晚期也有表达。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瘤胃发酵及主要纤维分解菌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品质粗饲料组成的混合日粮对绵羊瘤胃发酵功能和3种主要纤维分解菌的影响。【方法】以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为指标对粗饲料品质进行调配,在精粗比为2﹕8条件下配制3种混合日粮,其中含高GI粗饲料日粮组(H组,GI值=2.89)、含中GI粗饲料日粮组(M组,GI值=1.73)和含低GI粗饲料日粮组(L组,GI值=0.65)。利用16SrRNA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测定3种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变化。【结果】三组试验动物瘤胃液pH维持在正常范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H组pH变化更为平缓。随着GI指数的升高,瘤胃液NH3-N浓度呈升高势态,H组显著高于L组(P<0.05),乙酸浓度有降低的趋势,而丙酸浓度则有上升的趋势,乙酸/丙酸出现降低趋势,各试验组TVFA浓度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黄化瘤胃球菌在绵羊瘤胃中相对含量的总平均值为1.18%,白色瘤胃球菌的相对含量为2.44%,琥珀酸拟杆菌的含量为10.07%。【结论】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显著影响绵羊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随着粗饲料品质的升高,该菌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改变了瘤胃的发酵方式和发酵功能。
关键词: 粗饲料品质 瘤胃发酵 寡核苷酸探针 纤维分解菌 瘤胃细菌


亚麻中雄性不育基因同源序列MS2-F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同源序列克隆法从亚麻中克隆了雄性不育基因同源序列MS2-F cDNA(登陆号:EU363493)。该cDNA全长1911bp,包含一个1608bp的ORF,编码535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中包含2个雄性不育保守区:NAD结合区域和雄性不育C-末端区域。该基因与油菜和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的一致性分别为59.65%和59.16%,为花蕾特异表达基因,推测在亚麻花粉发育过程中与脂酰辅酶A还原酶有相似功能。MS2-F cDNA对应的gDNA大小为2696bp(登陆号:EU365361),含有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
关键词: 亚麻 雄性不育同源序列MS2-F 克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