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面向对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遥感信息 》 2012 CSCD
摘要: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数据记录、描述和分析时往往以区域表示相关的地理概念,或直接以经、纬度数值加以描述,数据存储管理的方式也较为支离破碎。目前GIS的数据存储已经发展为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阶段,它以实体为基本表达对象。本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面向对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并采用ArcGIS的Geodatabase来实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熟铁黄沙河段浮游生物的调查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工程建设之前铁黄沙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水质状况,2011年6月对该河段13个监测点进行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铁黄沙水域浮游植物共有5门28属36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有22种。铁黄沙水域不同断面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不同,但整体看来,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和密度在各个样点波动较大,从断面上表现为铁黄沙断面高于上游和下游断面,这是由于在各个样点种类组成和水文环境等差别造成的。根据所测数据对浮游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计算,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1.84~2.80,平均为2.33,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74~0.97,平均为0.91;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1.24~2.10之间变动,平均为1.76,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456~0.813之间变动,平均为0.680。综合判定常熟铁黄沙河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水质属于中度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力负荷对3种滤料生物挂膜和溶解无机氮去除效果的初步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PE(聚乙烯)环、珊瑚石和PP(聚丙烯)方便面净水板3种生物滤料对氨氮的吸附性能,获得了动态吸附的穿透曲线。研究了3种滤料的生物挂膜情况以及挂膜成熟后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珊瑚石滤料的挂膜成熟时间明显短于PE和PP材质的滤料,生物膜厚度与水流流速呈负相关。水力负荷对3种滤料生物滤器的净水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水力负荷为19~51 m3/(m2.h)时,生物滤器对TAN、TOC和NO2--N有较为理想的去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9—2002年和2007—2009年各年冬季共7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大头鳕的种群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头鳕种群相对密度升高,优势年龄由1龄组升高到3龄组,雌性性成熟比例升高;两个调查阶段大头鳕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4.564×10-3L3.333和W=1.550×10-2L2.994;主要饵料均为甲壳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从1.0升高到1.9,表明大头鳕生境宽度增加。大头鳕种群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的变化以及渔业保护有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两个调查阶段的大头鳕年龄结构仍然较为简单,且其分布范围较窄,资源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需关注环境因子和捕捞压力变化对黄海大头鳕资源的影响,制定合理养护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研究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对黄渤海沿海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家的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资料,结合2009年度三省一市(河北、辽宁、山东、天津)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以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捕捞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主要捕捞品种有30种之多,其中年渔获量超过万吨的有14种鱼类、5种甲壳类、4种头足类、2种海蜇和6种贝类。渔业资源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黄渤海区捕捞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现有9大类19型23式130种网型或作业方式,同时受渔业资源变动的影响,捕捞网具也在变化,不断有旧的渔具消失和新的网具出现。其中,拖网是主要作业方式,贡献率为38.47%~51.79%,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其次为刺网,贡献率从1983年最低时的7.66%逐步上升到目前的30.14%;第三为张网,贡献率从1985年最高时的34.31%下降到目前的10.49%;围网和钓具的贡献率一直较低,均不足4%,其他渔具的贡献率为5.98%~13.30%。目前黄渤海区渔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当是减少拖网作业,控制刺网总量,限制张网、陷阱类渔具和地笼,鼓励发展钓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1年分别于3月、7月和10月在宜昌、荆州和城陵矶江段对长江中游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7目14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36种,占总种类数的62.1%。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依次占了渔获总量的前4位。但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鲢、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的数量比重却低于野杂鱼(Hemiculter leucisclus)。宜昌、荆州、城陵矶江段,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下降,3个江段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鱼类生物学统计表明,城陵矶江段部分鱼类平均体长和体重,草鱼分别下降了60%和95%,鲢下降了50%和80%。长江中游鱼类资源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其中铜鱼变化最为明显,资源衰退情况非常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体质量和体长的QTL定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为材料,用940对微卫星(SSR)标记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半同胞家系的分析策略对体质量(BW)和体长(SL)进行QTL定位分析。QTL检测显示:基于父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区间。5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5%基因组水平(genome-wide)显著性,位于LG26连锁群,其他4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wide)显著性;3个与体长相关的QTL区间与体质量的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其余2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基于母系的QTL分析,共检测到11个QTL区间。6个与体质量相关的QTL区间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位于LG26,2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染色体水平显著性;5个与体长相关的QTL中有4个与体质量QTL区间重叠,其中,1个QTL为99%基因组水平显著性,1个QTL为99%染色体水平显著性,其余3个QTL均为95%显著性染色体水平。结果表明,在LG26上,存在着与体质量和体长都显著相关的QTL区间,且均达到基因组显著性水平,最小置信区间为3 cM。此QTL结果可以应用于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方式对海带和紫菜中砷及其形态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浸泡、油炸、水煮和烘烤四种加工方式对海带和紫菜中总砷及其形态含量的影响,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浸泡和水煮都能减少海带和紫菜中总砷和四种砷化合物含量。油炸和高温烘烤影响砷形态和含量的变化:油炸样品中总砷含量减少,DMA、MMA和无机砷含量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除250℃外,其他温度烘烤的样品总砷含量均增加,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无机砷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到250℃时最多增加近3倍,对食用安全性有一定影响;在150℃油炸15min和200℃烘烤的样品中有新的砷化合物生成,其结构和毒性尚难确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