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 marina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 cm±0.04 cm,体质量0.69 g±0.02 g),试验总水体75 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 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典型的滤食性瓣鳃类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珍珠养殖贝类。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鳃结构属于异丝鳃型,左右两侧各2个鳃瓣,每个鳃瓣由内鳃瓣和外鳃瓣组成。鳃瓣由主鳃丝和普通鳃丝构成,主鳃丝在鳃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每2根主鳃丝之间的9~12根普通鳃丝由"簇内连接"(intrabunchial junction)相连成簇。普通鳃丝之间通过"丝间连接"(interfilament junction)相连,丝间连接的上皮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结构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丝间连接的存在扩大了鳃的表面积,这种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主鳃丝和普通鳃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与食物运送和气体交换有关。普通鳃丝表面的纤毛为典型的"9+2"型微管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囊水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囊水云(Ectocarpus siliculosu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褐藻,是褐藻研究的模式生物.以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对密码子使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组的GC尤其是GC3值较低,分别为31.8%和17.32%,偏向使用以A或T碱基结尾的密码子;全基因组具有较小的有效密码子数(ENC)值和较高的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值,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密码子使用特征受到基因表达水平上的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碱基组成中性突变的双重影响,其中选择的作用对高表达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影响比较突出,而突变是低表达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首次确定UUU,GUU,UCA等12个密码子为长囊水云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
关键词: 长囊水云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使用偏性 最优密码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RAP标记研究四个暗纹东方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首次对4个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群体(1个长江捕捞群体、1个放流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9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8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引物组合对4个群体进行扩增,共获得23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156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7.53%。4个群体内多态位点比例为54.98%—58.87%,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92—0.2005,群体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953—0.3016,群体间基因流(Nm)为4.1291。长江捕捞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其他三个群体。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显示,上海养殖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个群体聚为另一类。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占总遗传变异的87.40%。以上结果表明,4个暗纹东方鲀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相似性较大,并且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排空率与摄食量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在实验水温18.6℃时,用湿重表示胃含物质量,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常用模型均可较好拟合岩原鲤幼鱼[体质量(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t=0.139e-0.169t(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以湿重计)为0.169 g/(100g.h)。实验得到养殖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 g/(100g.d);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日摄食量(以湿重计)Cd=14.309 g/(100g.d)。研究建立的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经验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研究表明,指数模型最适于描述岩原鲤幼鱼胃排空特征,Flliott-Persson模型在野外环境中岩原鲤幼鱼摄食评估上具有较大适用性。这些结果可为岩原鲤幼鱼摄食生态的定量研究及环境容纳量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和红罗非鱼O.sp.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热带海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和红罗非鱼O.sp.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在3个群体10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0个等位基因,3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1、1.33和3.44,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28、0.056和0.491,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4、0.091和0.52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80、0.077和0.466。杂合子偏离度D值分别为0.148、0.222和0.044,表明3个罗非鱼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卡方检验表明3个群体的大部分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存在遗传漂变现象。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329到0.656之间,P<0.01)。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47)。上述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群体间分化显著。表明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尚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而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低,不利于选择育种,需要引进新的种群。
关键词: 罗非鱼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微卫星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II型诺如病毒VP2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诺如病毒(GenegroupII)VP2蛋白,分析其亚细胞定位,为深入研究VP2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可扩增完整ORF3基因片段的引物P1和P2,在下游引物中引入6×His标签的编码序列,从质粒pMD—ORF3中克隆了含有6×His编码序列的ORF3基因,与pFastBacl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FB—ORF3,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Bac—ORF3,脂质体介导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表达VP2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Ac—VP2,感染sf9细胞后,收集病变细胞,采用抗6×His标签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鉴定。【结果】Westernblot实验证实Ac—VP2感染的sf9细胞在约29kD处出现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实Ac—VP2感染的sf9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并且VP2主要定位于sf9的细胞核与细胞膜。【结论】诺如病毒VP2蛋白在Ac-VP2感染的sf9细胞中获得成功表达,并且主要定位于sf9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膜。
关键词: 诺如病毒 VP2蛋白 昆虫细胞 表达 亚细胞定位 Norovirus, VP2 protein, Insect cell, Express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钙网蛋白的克隆与组织表达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钙网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分子伴侣蛋白,作为内质网主要的钙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在病毒、寄生虫感染以及温度、氧气胁迫等情况下对细胞起保护作用。本试验中采用RACE方法首次克隆获得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钙网蛋白cDNA全序列,其全长为1 389 bp,开放阅读框为1 263bp,编码为421个氨基酸。将获得的草鱼钙网蛋白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草鱼与斑马鱼Danio rerio、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6.26%、76.78%,而与人Homo sapiens、小家鼠Mus musculus的同源性为69.67%、69.19%。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可知,钙网蛋白在草鱼的肌肉、肠道、皮肤、肝胰脏、肾脏、脾脏、鳃和鳍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脏、鳍条中的表达量最高,除与皮肤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外(P>0.05),均显著高于其它5个器官组织(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的遗传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eio-G1)再次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获得连续两代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Meio-G2),以Meio-G1亲本与1尾普通牙鲆雄鱼人工授精获得的家系作为对照组(control)。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家系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在Meio-G1、Meio-G2和对照组3个家系中,分别扩增到30、28、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1.9、3.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875 3、0.774 2、0.908 3,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124 7、0.221 5、0.091 7。3个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91 7、0.923 8、0.520 2,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916 6、0.930 4、0.560 3。高重组率的Poli9-8tuf、Poli18tuf、Poli107tuf 3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观测杂合度均为1.0,低重组率的Poli33tuf、Poli24MHFS两个位点在Meio-G1和Meio-G2中均全部纯合,观测杂合度为0。结果表明,Meio-G2的纯合度、个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以及亲子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均略高于Meio-G1,显著高于对照组家系,证明连续两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提高鱼类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具有固定母本遗传性状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勿角自然保护区及邻近水域鱼类区系特征和资源现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11月、2011年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勿角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种,共182尾,隶属于3目4科。其中,土著鱼类5种,外来种1种;鲤形目4种,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鲇形目和鲑形目各有1种,均占鱼类物种数的16.67%。保护区鱼类主要组成为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兼有少量的北方冷水类群。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50%;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在食性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掠夺性获取,水环境破坏,以及外来种入侵是保护区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