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帕金森病相关蛋白PINK1和Parkin通过降解Miro影响线粒体运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障碍、静止性震颤和肌肉僵直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可能原因之一,证据包括线粒体复合物Ⅰ特异性抑制剂能诱导PD发生[2],此外,部分家族性PD连锁基因也被证明参与调节线粒体功能,其中PINK1编码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Parkin编码的E3泛素连接酶已被证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迁移和原始生殖腺的形成及分化。结果表明,施氏鲟PGC最早出现于1.5 dph(days post-hatching)的仔鱼中肾管(又称吴尔夫氏管)原基一侧的中胚层中。3~7 dph,PGCs数目增多,并聚集成细胞索,17~31 dph,PGCs沿肠系膜向肾管区下方迁移,并与生殖嵴细胞一起形成原始性腺;40~60 dph时成群的小细胞团由肾区向原始性腺迁移,原始性腺上皮细胞柱状;90~120 dph,原始性腺中出现生殖上皮和性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增多。180 dph以后,施氏鲟幼鱼性腺在组织学水平上出现光滑型(精巢)和褶皱型(卵巢)2种性腺组织结构,标志施氏鲟幼鱼性腺在解剖学水平上已经分化。本实验结果表明,孵化后31~180 d为其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将孵化后56 d的仔鱼分别在不同的水温(27℃±0.5℃、24℃±0.5℃、21℃±0.5℃、18℃±0.5℃和15℃±0.5℃)中培育至210 d,组织学观察其性腺的发育和分化,结果发现,温度可影响施氏鲟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但不影响其性腺分化的方向。高温(24℃和27℃)可使施氏鲟幼鱼提前性腺分化,其中27℃组较对照组(21℃)提前50 d,24℃组提前30 d;低温(15℃组)则延长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施氏鲟幼鱼的性别分化不属于温度依赖型。

关键词: 施氏鲟 PGCs 性腺分化 温度 性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司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水体中的孔雀石绿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建立环境水体中痕量孔雀石绿的分析方法。水样中的孔雀石绿用硼氢化钾还原为其相应的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通过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用0.25mol/L乙酸铵.甲醇溶液洗脱,以AgilentC1s反相色谱柱为分析柱,0.05mol/L的乙酸铵(pH4.5).乙腈(20:80,V/V为流动相,采用荧光检测器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0.00540.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5ug/L。以池塘水、江水和海水作为基底,加标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1.00、5.00μg/L时,孔雀石绿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7%-92.6%、87.4%~94.6%和84.1%-92.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5%~5.9%、2.8%~4.1%和5.4%~6.5%。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杂质干扰小,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水体 malachite green solid phase extrac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t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关键词: 蠕虫 群落 季节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渔业科技需求及科技布局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我国现代渔业发展实际出发,按照产业六大领域方向,系统概括分析其科技需求。根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渔业主要领域科研重点内容的总体部署,对水产领域科技布局和推动产业发展的效果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十二五"末我国渔业科技竞争力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 渔业科技创新 科技需求 科技布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特征的水声学研究

生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鱼类时空分布变化,2009—2010年的秋季、冬季和春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澎溪河的鱼类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个季节鱼类水平分布不均匀,鱼类最大密度分别为67.07尾/1000 m3,19.66尾/1000m3,17.25尾/1000m3且不同季节上层、中层鱼类密度水平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3);各季节鱼类密度垂直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冬季上层鱼类密度和下层鱼类密度差异较为显著(P=0.05);另外鱼类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鱼类的昼夜垂直节律(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引起;3个季节的鱼类目标强度(TS值)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其中秋季鱼类TS最高((-57.0±5.6)dB),春季TS值最低((-58.6±4.9)dB),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是4—6月是长江上游鱼类繁殖季节,仔稚鱼居多。鱼类空间分布及其位点的水深关系分析显示,鱼类密度水平分布秋季、冬季与水深不相关(︱r︱<0.2),春季与水深中度负相关(r=-0.5,P≤0.05)。

关键词: 澎溪河 三峡水库 时空分布 水声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仔稚鱼胚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技术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通过外部形态变化和内部器官发育情况,对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各阶段进行区分。在水温(18.0±1.0)℃,pH 7.0~7.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9.05±0.14)mm,出膜后7日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仔鱼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视觉是主要的感觉功能;8日龄至22日龄为晚期仔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卵黄囊已消失,仔鱼转为底栖生活,开始主动摄食,各鳍条及其支鳍软骨逐渐发育完善,视网膜、味蕾、嗅囊和壶腹等器官的分化基本完成;23日龄至57日龄为稚鱼期,主要从骨板开始生长到骨板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身体各部分比例、体形及体色基本上与成鱼一致为止。西伯利亚鲟主要感觉器官的发育特征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充分体现了西伯利亚鲟物种的古老性,在生物进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仔稚鱼 胚后发育 感觉器官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对鱼类毒性效应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研究综述了MC对鱼类的毒性效应、MC构象和毒性的关系、进入鱼体的途径以及可能存在的2种毒性机制等,并对MC毒性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展望。对国内外大量的MC毒理研究的比较发现:MC进入鱼体的途径可能有多条,但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吸收。MC可能通过2条通路来表现其毒性影响,即通过氧化胁迫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OS)对蛋白磷酸酶起到第二信使作用,或者与其产生的ROS共同对蛋白磷酸酶起到抑制作用。MC对鱼类的氧化胁迫机制涉及到特异性抗氧化和内源性抗氧化两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MC的毒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毒理学 机理 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山渔场近海海域浮游植物数量与上升流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鱼山渔场近海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与上升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夏季上升流明显,上升流区主要位于大陈岛的东南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夏季最高,为438.02×105cell/m3,丰度的高值区位于大陈岛以东海域;秋季浮游植物丰度次之,为147.17×103cell/m3,春季丰度最低,为67.69×103cell/m3,春秋季丰度高值区均位于大陈岛以西海域。浮游植物丰度空间变化与上升流强弱的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夏季浮游植物高值区与上升流影响范围基本一致,春季和秋季上升流较弱,椒江径流和浙江沿岸流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影响较为明显。由于上升流强弱的变化,调查海域三个季节优势种也有着明显的变化,春季的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夏季的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秋季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导致总丰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大陈岛附近的上升流对鱼山渔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鱼山渔场 浮游植物 上升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鲴)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20 mg/kg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第一次达峰时,强力霉素在肾、血和肌肉中浓度迅速上升,达峰时间Tmax(1)出现在30min,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浓度上升缓慢,出现在lh;肝、肾、血和肌肉第二次达峰的时间Tmax(2)出现在8h,第二次达峰浓度Cmax(2)大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63.242、1282.077、142.379、62.348 μg·h/mL.消除半衰期[T1/2b]: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0.668、48.767、36.527、31.091h,平均滞留时间(MRT):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46.585、56.989、48.859、42.428h; (2)连续口服剂量20 mg/kg的强力霉素5d,停药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鲴)肝脏中浓度最高,肌肉+皮中浓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皮、肾脏、肝脏.若以肝脏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休药期不低于30d;若以可食组织肌肉+皮为靶组织,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休药期不低于19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鲴) 强力霉素 组织分布 残留消除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