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山湖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生物量估算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使用围网作为采样工具,对长江中游典型浅水草型湖泊牛山湖的小型鱼类进行了季度定量采样,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并估算优势种类在全湖的密度和生物量。依据水生植被状况将该湖划分成黄丝草聚草生境、黄丝草生境和裸地聚草生境,鱼类采样在这3种类型生境中进行。研究期间围网共捕获27种、12 636尾鱼,其中20种属于小型鱼类,体全长分布在19 mm和239 mm之间;以相对重要性指数计,鳑鳑高体(Rhodeus ocllat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彩副(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似(Toxabramis swinhonis)、兴凯(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被视为优势小型鱼类,它们占围网渔获物总数量的91.1%。Zippin法估算结果显示,8种优势小型鱼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它们的年均总密度为3.992 ind/m2,年均总生物量为6.073 g/m2。作者认为合理放养食鱼性鱼类、优化鱼类群落结构是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湖泊小型鱼类资源并提高渔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型鱼类 群落结构 种群丰度 围网 长江流域浅水湖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V-B辐射下悬沙对小球藻生长和DNA损伤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UV-B辐射(17μW cm-2,5 min/d)下不同浓度(0、100和1 000 mg L-1)和粒径组成(全粒径组和粒径<38μm组)的悬沙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小球藻的生长可用Logistic增长模型拟合,拟合后的生长参数表明悬沙的"遮荫效应"减轻了UV-B辐射对小球藻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对小球藻生长产生正影响.悬沙浓度越高,UV-B辐射对小球藻细胞DNA损伤程度越低,小球藻的环境负载能力a和瞬时增长率K越大.当悬沙浓度为100 mg L-1时,全粒径组a值和K值小于粒径<38μm组,且两组间小球藻细胞DNA损伤差异显著(P<0.05),但当悬沙浓度达1 000 mg L-1时,全粒径组a值和K值大于粒径<38μm组,两组间细胞的DNA损伤无显著差异(P>0.05).图3表2参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机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日粮中添加5.4%鱼油、5.4%豆油、5.4%菜籽油、5.4%亚麻油为脂肪源,选择健康、规格、体质量基本一致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在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内进行为期64 d的投喂试验,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鱼油组及亚麻油组,各试验组末均体质量、饲料系数、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肌肉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及粗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脂肪源对鱼体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并且鱼体脂肪酸的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的组成有很大相关性,其中鱼油组与菜籽油组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豆油组显著相关(P<0.05);鱼油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各试验组间胰岛素、皮质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脂肪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脂蛋白脂酶(LPL)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豆油、菜籽油或亚麻油同样能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为以后生产中以菜籽油或亚麻油替代豆油或鱼油提供了理论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黑鲷胃肠道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饲养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56 d,研究了黑鲷饲粮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选取初始体重为(11.82±0.32)g的健康黑鲷,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用发酵豆粕分别替代0(S0)、10%(S10)、20%(S20)、30%(S30)、40%(S40)和50%(S50)的鱼粉蛋白质。结果表明,S0、S10和S20组中黑鲷的胃肠组织结构没有明显损伤,替代水平高于20%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结构损伤,S40组中肠结构严重损伤,S50组前肠和中肠结构严重损伤。S10、S20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不大。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清葡萄糖(GLU)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溶菌酶(LZ)含量逐渐降低,而胆固醇(T-CHO)、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含量逐渐升高。结果提示,饲粮中发酵豆粕替代20%鱼粉蛋白质可提高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增强黑鲷抗氧化和免疫力,对消化道无不良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多糖作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灭活疫苗佐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免疫保护效果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大菱鲆 黄芪多糖 葡聚糖 疫苗 佐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家系生长和耐热性状对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0个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家系进行耐热性实验,测定相应生长和耐热性状指标,对耐热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分析生长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在各家系生长前期,快速生长家系6个,生长较快家系26个,生长速度一般家系8个。在生长后期阶段,快速生长家系9个,生长较快家系28个,生长速度一般家系3个,仅有8号家系一直为快速生长家系。在耐热性状方面,各家系耐热性平均值在1 367.30~836.30℃.h之间,总体平均值为1 113.00℃.h。高耐高温家系为8号、33号和37号家系,其中33号家系耐热性数值最高,其耐热性平均值为1 367.30℃.h,不耐高温家系为3号、9号、16号、38号和40号家系,其中38号家系耐热性数值最低,其耐热性平均值为836.30℃.h。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系间耐热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与耐热性呈现不同的相关性。旨在探明生长性状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为大菱鲆的耐热家系选育奠定研究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荷那龙罗非鱼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IGF-Ⅰ和IGF-Ⅱ)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在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荷那龙罗非鱼(Oreochromis hornorum)两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基因,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两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荷那龙罗非鱼肝脏总RNA为模板,RT-PCR结合3'RACE与5'RACE法扩增IGF-Ⅰ与IGF-Ⅱ的cDNA。扩增片段插入pMD-T载体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IGF-Ⅰ总长1305bp;IGF-Ⅱ总长1091bp。其推测氨基酸序列都具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的典型特征结构,分别包括信号肽和B、C、A、D、E5个区域,并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但它们之间推测氨基酸全序列的同源性较低,为26%。正常生理条件下,两种IGF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IGF-Ⅰ在肝脏、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较高,在肾脏中表达量最低;IGF-Ⅱ在肾、胃、肠、脾、垂体中表达量较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IGF-Ⅱ的表达量均高于IGF-Ⅰ的表达量,但二者的表达量只有在肠、脾、胃、肾和垂体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个体中除脾、胃、肾、垂体外,IGF-Ⅰ在雌性中的其它组织表达均低于雄性,其中雄性个体中肌肉组织IGF-Ⅰ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性个体(P<0.05);IGF-Ⅱ在雌雄个体相同组织间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荷那龙罗非鱼的生长调节机制和更好地理解鱼类IGFs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 荷那龙罗非鱼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克隆 RT-PCR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煎煮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采用纸片琼脂法探讨了夏枯草、牡丹皮、诃子、赤勺、丁香等45种中草药对中华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测定抑菌圈大小,结果表明抑菌直径>10 mm的中草药依次为夏枯草、诃子、地榆、赤芍、牡丹皮、黄芩,平均抑菌直径为8.5~10 mm的中药分别是黄连、连翘、大黄、大青叶、乌梅、丁香。根据体外抑制试验的结果,选取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在8.5 mm以上的12种中草药,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地榆、夏枯草、丁香能有效杀灭嗜水气单胞菌,其MBC均为7.81 mg/mL;诃子次之,其MBC为15.6 mg/mL;赤勺MBC为31.3 mg/mL;黄连、黄芩、大青叶等3种中草药的MBC均为62.5 mg/mL;大黄、连翘、乌梅、牡丹皮等4种的MBC在125 mg/mL或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宝碘对草鱼、南美白对虾的急性毒性和抑菌效果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型宝碘是一种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有效消毒剂。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采用新型宝碘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草鱼及南美白对虾的24、48、96 h LD50分别为84.1、79.4、74.3 mL/L和92.9、89.1、81.5 mL/L,参照经验公式计算得出24 h安全浓度(Sc)分别为7.4、8.2 mL/L。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新型宝碘对爱德华氏菌(Edwar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5种水产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7.50、9.36、18.75、9.36、18.75μL/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7.50、37.50、37.50、18.75、37.50μL/L。施药12 h后,对5种试验菌的杀菌率达100%的新型宝碘浓度分别为37.50、9.36、18.75、9.36、18.75μL/L。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宝碘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值得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与性染色体演化机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性别决定是一个可塑的生物发育过程,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在脊椎动物中,性别决定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决定(GSD)和环境性别决定(ESD)。GSD一般都是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决定基因启动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参与的级联信号通路,从而诱导原始生殖性腺发育成精巢(卵巢)的过程。尽管性别调控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但是处于级联信号通路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是不稳定的。截止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已经发现了5个性别决定基因(SRY、DMRT1、DMY、DMW和AMHY)。本文综述了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等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保守性的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性染色体是否分化造成的,进而提出性别决定基因和性染色体演化关系的模型。
关键词: 脊椎动物 性别决定 遗传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 性染色体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