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我国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严重为害及高抗药性的现状,在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具代表性地区开展小菜蛾灾变规律,抗性监测及治理,越冬迁飞,抗性机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灾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小菜蛾的年发生世代从北至南呈逐渐增加趋势,各地小菜蛾发生起始峰时间从南至北逐渐向后推移,每年不同区域有一至两个发生高峰,年度间受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天敌等生物因子以及耕作制度等人为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性监测及治理研究显示,全国5个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小菜蛾对11种代表性杀虫剂都有较强的抗药性,不同药剂在全国的抗药性水平有很大差异,在华南,西南和华东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华中和华北呈现抗性上升趋势,并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制定区域性抗性治理策略.越冬和迁飞研究证明,武汉至驻马店区域为小菜蛾的越冬北限,小菜蛾存在远距离迁移的特性,并确定小菜蛾有迁入迁出和迁入定殖两种迁飞模式.抗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Bt制剂,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和丁醚脲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各药剂交互抗性普也存在差异.可持续防控技术方面,制定了适合各区域的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建立了45个示范基地,依区域不同分别示范推广具区域特色的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合理用药为主的可持续防控等技术,累计印刷技术宣传手册16万份,培训各类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5.19万人次,累计示范面积近4万公顷,带动技术示范近20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南11份黄皮种质的性状比较
《中国南方果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海南省各地采集的11份黄皮种质资源为试材,以大鸡心(HP1)为对照,比较、评价其生长特性、农艺性状、果实品质与理化性状及抗梢腐病特性等。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多属中熟;HP10属晚熟。HP3、HP5、HP7属大型果,HP2、HP4属小型果。除HP5、HP6、HP10外,大多数的果肉较易分离,便于食用加工。HP5、HP7、HP9属特甜型,HP6、HP11则有涩味或味淡;其余品种多酸甜适中,风味较佳;而HP2、HP4、HP11的可食率较低。参试种质对梢腐病无高抗或免疫性状,对照HP1和HP5为高感病种质,HP2和HP8为中抗种质,其余均为感病种质。


笼养蛋鸭产蛋期适宜日粮粗蛋白水平的研究
《饲料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选144只16周龄健康蛋鸭,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2只鸭,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7%、19%和21%。试验期为90d。结果表明:在笼养的条件下,日粮中添加蛋白质水平为17%时,蛋鸭的产蛋率最高,料蛋比最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进一步增加(19%和21%),蛋鸭的产蛋性能指标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水平对鸭蛋品质的影响差异也不显著;并且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添加过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结果表明:1)在海南对蛋鸭实行笼养是可行的。2)海南蛋鸭产蛋期日粮中粗蛋白的添加水平为17%,能满足海南蛋鸭产蛋期对蛋白质的需要。


不同类型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几种缓释氮肥在水稻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南中等肥力的土壤上,富岛树脂包膜缓释尿素(CRU5)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但水稻生长后期出现贪青晚熟和倒伏现象,其氮素释放慢,更适合在生育期长的作物上施用。富岛脲甲醛缓释肥料(UF1)和富岛水溶性聚合物包膜缓释尿素(CRU4)比小颗粒尿素增产10.47%,氮肥利用率提高6.67%~15.12%,其成熟期适中,后期叶青杆壮,适合在水稻上施用。大颗粒尿素比小颗粒尿素增产4.58%,氮肥利用率提高6.67%,因其价格较低,可取代小颗粒尿素在水稻上推广。


5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对香蕉的致病性测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香蕉穿孔线虫对香蕉生产是一种毁灭性的危害。为了明确5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对香蕉的致病性,在温室中采用盆栽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5个香蕉穿孔线虫花卉种群对巴西蕉、皇帝蕉和粉蕉的寄生性。结果表明,5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对巴西蕉都有强致病性;RS1种群对粉蕉存在弱致病性,其他4个种群对粉蕉均没有致病性;皇帝蕉不是这5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的寄主植物。香蕉穿孔线虫寄生巴西蕉后,造成香蕉植株明显矮小、长势弱,严重时地上部叶片出现萎蔫黄化,根部形成褐色病斑甚至坏死变黑腐烂等症状,对巴西蕉危害显著。


海南龙血树种群生境及自然更新能力调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石灰岩的石缝残积土中,或紧贴石壁生长于砂壤土中,其伴生树种以小乔木或灌木为主;由于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数量已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海南龙血树的更新方式有种子更新、根蘖更新和桩蘖更新,但现有生境条件下无论何种更新方式均无法有效地实现种群的扩大和更新。可见,原生境破坏和无节制采挖是海南龙血树濒危的外因,"濒危生境"造成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生长失败,导致种群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是内因和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濒危原因 生境 人为破坏 自然更新能力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草莓种苗大田繁殖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大田繁殖赛娃草莓种苗时,适量的6-BA与GA3混合使用可取得极显著促进作用,其中6-BA50 mg/L+GA350 mg/L的效果最好,其次为6-BA 100 mg/L+GA320 mg/L。单独使用6-BA50 mg/L、6-BA100 mg/L及三十烷醇1 mg/L基本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