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因子对海南主栽榴莲品种幼树生长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4个榴莲种植区的4个主栽品种金枕、猫山王、黑刺和干尧幼树植株的生长指标进行为期12个月的生长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9—10月榴莲生长较快,12月至次年2月榴莲生长较慢;海南省南部地区比较适宜种植黑刺和金枕榴莲,中北部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猫山王榴莲,南部地区榴莲总体年生长量高于中北部地区。进一步对生长指标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榴莲的生长量与海南省最高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


乳酸菌来源细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乳酸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及调节代谢紊乱等作用。细胞外囊泡(EVs)是由原核和真核细胞在正常生理功能下释放的纳米级膜囊泡,其结构和功能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会发生改变,并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介导细胞间通信。乳酸菌来源的EVs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炎等作用,可能是乳酸菌益生功能的重要活性成分。从EVs的角度研究乳酸菌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乳酸菌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乳酸菌来源的EVs的分类、分离方法、释放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木薯粉对文昌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木薯粉对文昌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遗传背景一致、体重相近(1 215.56 g±3.73 g)的81日龄健康文昌鸡母鸡600只,随机分入5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分别饲喂添加0(CM0组)、5%(CM5组)、10%(CM10组)、20%(CM20组)和25%(CM25组)木薯粉的饲粮。试验期40 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生长性能;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鸡翅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及脏器系数。【结果】(1)与CM0组相比,CM10、CM20和CM25组文昌鸡日增重均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添加不同水平木薯粉对文昌鸡屠宰性能及脏器系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3)与CM0组相比,CM20和CM25组文昌鸡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提高(P<0.05);CM20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CM5组文昌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CM25组文昌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添加适量木薯粉可提高文昌鸡生产性能,还能改善其糖代谢及抗氧化性能。推荐81~120日龄文昌鸡饲粮中木薯粉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
关键词: 木薯粉 文昌鸡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血清免疫指标


槟榔干燥动力学模型及微观结构、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燥是槟榔加工的第1步,干燥过程直接影响槟榔的品质和货架期。为了明确槟榔热风干燥过程的水分变化、纤维微观结构及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期对槟榔干燥时间进行精准调控。本研究以槟榔鲜果和槟榔杀青果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模型对不同温度下槟榔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建立槟榔干燥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LC-MS等探讨干燥过程中槟榔微观结构、代谢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干燥曲线呈指数下降,干燥速率曲线分为加速和降速2个阶段,温度对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Page模型对槟榔热风干燥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决定系数(R2)在0.98以上,均方差(meansquaredeviation,RMSE)在0.02~0.06范围内,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差异不显著,可以较好地反映槟榔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微观结构分析表明,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槟榔纤维层变得致密、紧实,杀青处理导致槟榔纤维结构松散。质构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槟榔硬度和咀嚼度增加,弹性降低。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干燥过程通过影响氨基酸代谢通路、中心碳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黄酮类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进而影响有机酸、脂质和类脂分子等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丰富槟榔加工基础研究,以及为槟榔热风干燥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海南茶区茶角盲蝽形态发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针对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描述了茶角盲蝽的外部形态,重点记录卵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以及取食、交尾、产卵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茶角盲蝽卵呈长椭圆形,顶端具两根长短不一的呼吸突,卵初产白色,后逐渐变橙色,临孵化为橙红色;若虫分为5龄,初孵若虫橘红色,后渐变为淡绿色至绿色;成虫头部较小,复眼为黑色,触角呈丝状,分为柄节、梗节、鞭节Ⅰ和鞭节Ⅱ,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2倍,背板以淡黄色或黑色为主,腹部呈绿色或蓝绿色。茶角盲蝽孵化过程的时长为(53.25±9.00)min,在室内条件下,卵孵化率仅为69.9%。茶角盲蝽若虫的蜕皮和成虫的羽化主要在叶片的背面,呈倒挂状态,时长分别为(6.20±0.97)min和(8.40±1.33)min;其中,临近蜕皮和羽化时,取食频率明显变少、活动变弱。茶角盲蝽喜欢吸取茶梢嫩叶和嫩茎的汁液,取食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成虫交尾则集中在9:00—10:00和17:00—18:00,每次交尾持续时间为(117.75±18.70)min,此外,当雌虫拒绝雄虫求偶要求时,一般会将腹部向身体内侧卷起。茶角盲蝽孕卵期较短,交尾完成24 h后即可产卵。雌虫产卵时,腹部拱起,头朝下,整个身体呈弯弓状态;卵主要产在嫩茎表皮内,少部分在叶柄和叶脉,卵期为6~8 d。本研究结果为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形态鉴定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稻种资源全生育期田间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旱性是作物与干旱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数量性状,准确的抗旱表型鉴定是挖掘抗旱基因和开展抗旱遗传研究的基础,对于水稻节水抗旱育种至关重要。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稻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表型鉴定的方法一直是抗旱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多年田间稻种资源抗旱性鉴定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抗旱性鉴定体系进行探索优化,总结制定了稻种资源全生育期田间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规程,其内容包括一般要求、整地、种植方式、水分管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抗旱性评价等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基本要求,以期为稻种资源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提供技术参考。该技术规程适用于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冬季(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的田间种植的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猪CRTC2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预测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猪CRTC2基因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猪CRTC2(CREB regulatedtranscriptioncoactivator2)基因进行功能预测,并对CRTC2基因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位点进行分析,同时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其在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猪CRTC2基因转录本CRTC2-202(ENSSSCT00000007195)对应的基因座上存在190个SNPs,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存在10个错义突变(nsSNPs),其中rs709245010位点导致第148位的脯氨酸(P)被亮氨酸(L)替代(P148L),该突变位点会降低蛋白质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2)CRTC2的CDS区的m6A修饰位点预测结果显示,其不存在m6A修饰。3)CRTC2基因的序列保守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预测结果显示,P148L突变对CRTC2编码蛋白质的α螺旋、β转角等二级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其可能是影响猪脂肪沉积和代谢的重要潜在功能性位点。4)对与CRTC2互作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别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到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多条与脂肪沉积和代谢相关的通路。5)qRT-PCR结果表明,CRTC2在长白猪的肝脏、腹脂和背脂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综上,本研究表明猪CRTC2基因上的rs709245010错义突变(P148L)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且该基因可能在猪脂肪沉积和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猪CRTC2基因功能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解析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 猪 CRTC2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脂质代谢 功能预测


屯昌猪及其不同杂交组合MC1R基因型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鉴定屯昌猪及其不同杂交组合的黑色素皮质受体1(MC1R)基因的遗传变异与毛色表型之间的关联,试验以1月龄体重为4.5 kg的20头屯昌猪(上黑下白)、25头杜屯猪(黑色)、25头川杜屯猪(5头黑色、10头红色、10头白脚黑背)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法对屯昌猪及其不同杂交组合MC1R基因型进行鉴定,并与其他毛色猪种的MC1R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海南野猪、大黑猪和杜洛克猪MC1R基因型作为参考序列时,屯昌猪、杜屯猪、川杜屯猪MC1R基因序列中共鉴定到8个编码区(conding region, CDS)突变,以欧洲野猪MC1R基因型作为参考序列时,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g.255G>A(V85H),突变率为15%;以杜洛克猪MC1R基因型作为参考序列时,在非翻译区(non-translation region, UTR)鉴定到7个UTR突变,与我国其他地方猪种进行比较时,5′UTR区差异较小,3′UTR区差异较大。屯昌猪、黑色川杜屯猪和白脚黑背川杜屯猪的MC1R基因型为纯合ED1,杜屯猪和红色川杜屯猪的MC1R基因存在ED1和e两种基因;红色川杜屯猪与带有黑色毛的猪在95密码子、102密码子和5′UTR的突变频率表现出较大差异,说明MC1R基因CDS和UTR区是关联的,MC1R基因能影响屯昌猪杂交组合的毛色。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对樱桃番茄砧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海南樱桃番茄砧木育苗的基质配方,本研究以海茄砧1号为试材,将发酵好的牛粪、椰糠和商品育苗基质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8种基质配方,以商品育苗基质为对照(CK),研究不同育苗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砧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椰糠、牛粪的育苗基质容重和通气孔隙度均低于CK,而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pH和电导率(EC)均高于CK;各处理的养分含量基本上高于CK,且达到极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出苗率均超过90%,除T8外均极显著高于CK。随着幼苗生长期的延长,株高和茎粗也随着增大,且不同处理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T2和T4处理优于其他处理。同时,添加椰糠、牛粪的育苗基质(除T5、T6外),还可提高砧木幼苗全株干鲜质量、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和壮苗指数,以T4处理最好,壮苗指数达到0.106,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36.05%。与CK相比,不同育苗基质对幼苗主根长影响不大,可促进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提高,但根系活力却极显著降低。经主成分综合评价依次为T4>T3>T2>T6>T7>T5>T8>T1>CK。综上所述,T4处理对海茄砧1号的育苗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