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淀粉和糊精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低氧耐受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产养殖鱼粉鱼油供应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碳水化合物(糖类)的营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低氧是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的环境应激。大量研究表明,鱼类在低氧条件下主要利用糖来提供能量,但饲料糖源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生长和急性低氧耐受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别在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或糊精(玉米淀粉水解物)作为糖源,养殖8周后,测定生长、急性低氧存活率、代谢产物和低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等指标。结果显示,与淀粉组相比,糊精虽然不会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但显著提高了其在急性低氧条件下的存活率。在常氧条件下,淀粉组和糊精组肝脏的糖原和乳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低氧条件下,糊精组肝脏的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淀粉组(P<0.05)。同时,糊精组肝脏hif-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subunit alpha)和hif-3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subunit alpha, like)、肌肉hif-1α和vegf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淀粉组(P<0.05)。在低氧条件下,糊精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但淀粉组血清和肝脏的TG含量在低氧后却显著下降(P<0.05)。与常氧组相比,糊精组在低氧后的肌肉总蛋白含量、肝脏蛋白激酶B(v-akt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1, akt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 mtor)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但淀粉组肝脏的mtor基因表达在低氧后却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用易消化的糊精替代玉米淀粉激活了HIF信号通路介导的无氧糖酵解来为鱼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同时还可以抑制脂肪的分解和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了O2的消耗,从而提高了红鳍东方鲀对急性低氧的耐受性。本研究结果为鱼类耐低氧饲料的设计和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急性低氧 碳水化合物 代谢 低氧诱导因子 红鳍东方鲀


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 2023
摘要:2020年5月底至8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海域(41°11′24″—48°06′09″N,162°15′52″—169°34′09″E)进行了2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积调查,共鉴定出6个门类,28个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6.61 ind·m-3.该海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桡足类中的新哲水蚤(Neocalanus plumchrus)和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u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8.9%和92.6%.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趋势,多样性指数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海域中东部和东南部.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中叶绿素a (Chla)、PO43-、Si O32-具有正相关性,与温度和盐度具有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与水文环境特征契合度较高,其中温度、盐度及营养盐的分布差异是构成浮游动物空间格局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 年水产品产量达 6800 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 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维氏气单胞菌CA07株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优化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CA07株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方法 通过对AV CA07株菌种培养时间(2~16 h)、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培养基、LB培养基、NB培养基)、发酵条件[接种量(1%、5%、10%、15%)、通气量(2、4、6、8 L/min)、发酵时间(6、8、10、12 h)]的优化,确定AV CA07株菌液的发酵工艺。通过对灭活剂甲醛溶液的终浓度(0.10%、0.20%、0.30%、0.40%)、灭活温度(28和37℃)、灭活时间(24、48、72 h)的比较,确定最佳灭活工艺。建立AV CA07株灭活疫苗500 L发酵罐规模化生产工艺,并对制备的疫苗进行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试验。结果AV CA07株发酵工艺的最佳接种量为5%,通气量为4 L/min,培养时间为10~12 h;最佳灭活条件为:用终浓度0.30%的甲醛溶液于37℃灭活24 h。500 L发酵罐制备的AV CA07株菌液活菌数达8×10~9CFU/mL以上,灭活后经腹部免疫鲫鱼,鲫鱼全部存活;攻毒后,相对免疫保护率达90%以上。结论 采用优化生产工艺制备的AV CA07株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生产工艺 安全性 免疫原性


基于文献计量的夜间灯光遥感在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夜间灯光遥感技术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四大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百度学术)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结合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外利用夜间灯光遥感进行灯光渔业研究的发文量、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及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以后热度明显增加,2018年后中国发文量与世界处于同一水平.②关键词聚类与频次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以及中国近海等海域,研究尺度呈现从大范围到精细化的变化特征;云层检测与影像去噪是关系到渔船提取精度的关键预处理步骤;灯光渔船提取方法朝着自动化、高精度、系统化的方向发展.③共被引时区图谱分析显示,研究以2005年和2013年为间隔经历了 3个阶段,热点从单一数据支持下的渔船分布监测深化为渔场与海洋环境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④机构与国家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和中国是此方向的主要研究国家.
关键词: CiteSpace 夜间灯光遥感 知识图谱 渔船 渔业


我国远洋捕捞船舶的可持续发展
《机电设备 》 2023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防止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保障远洋捕捞船舶的可持续发展,对远洋捕捞船舶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远洋捕捞船舶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有船舶的规模、类型、渔船运营模式、分布状况等,并且对远洋捕捞渔船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剖析。远洋捕捞船舶作为渔业生产的主力军,对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渔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研究结果对于远洋捕捞船舶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保护海洋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经济和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背景意义。


面向救援的动态通信链路下海洋渔业船舶协同控制研究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海洋渔业船舶在海上通信链路不稳定的问题,针对救援船只的通信特点,引入图论知识,将救援船及遇难渔船视为图中节点、船只间的通信链路连接关系视为图的边,采用联合连通通信拓扑图构建通信链路,发现该途径可以降低海上救援任务中对船只间通信链路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救援船的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即利用图的拉普拉斯矩阵将船只间的位置误差构建为整体误差系统,通过Lyapunov稳定性分析准确定位,保证救援船成功到达遇难渔船位置.最后,对不同初始位置和不同联合连通通信拓扑场景下渔船救援通信进行仿真模拟,证实所提出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算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为提高海上渔船救援准确性和成功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高压对牡蛎开壳效果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超高压对牡蛎开壳效率及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处理鲜活牡蛎,以手工开壳作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超高压条件对牡蛎开壳率、开壳大小以及得肉率考察压力对开壳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牡蛎肉的持水率、色差、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力、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品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00 MPa条件下保压1 min能提高牡蛎的开壳效果,开壳最大为2.3 cm,得肉率最高为98.48%;随着压力的增加,牡蛎肉持水率先增大后降低,L*值逐渐增加,a*值和b*值逐渐减小,与手工开壳组相比,牡蛎外观偏黄。超高压开壳后的牡蛎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力降低,表面疏水性和羰基含量增加,表明超高压处理会使牡蛎蛋白质发生变性和氧化。研究结果可为牡蛎在超高压开壳过程中肉和肌原纤维蛋白品质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超高压 牡蛎 开壳 品质 肌原纤维蛋白 水产品加工


南海中南部金带细鲹与长体圆鲹矢耳石外型比较分析
《生物学杂志 》 2023 CSCD
摘要:为了解鲹科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和研究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鲹科鱼类矢耳石的种群分类效果,根据南海中南部水域采集的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及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样本,对其耳石进行4种基础形态参数测量后转换为6种形态指标,并由两种耳石中提取出44个椭圆傅里叶描述子系数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线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K-最近邻、支持向量机这4种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其进行判别。结果表明,两种鲹科鱼的耳石参数和叉长均有显著性差异,金带细鲹和长体圆鲹耳石的长、高、面积、周长与叉长均呈幂函数关系。由形态指标分析可知,金带细鲹较长体圆鲹耳石环率更低,即更趋近于圆,更为规则,两者各形态指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0.1%和13.3%,可对其进行较好的区分。4种分类模型中,随进森林的判别正确率最高为100%,支持向量机的判别正确率最低为93.3%。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鲹科鱼类矢耳石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且傅里叶分析更加直观清晰和准确。
关键词: 耳石形态 金带细鲹 长体圆鲹 机器学习 判别分析 南海


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年龄鉴定与生长模型筛选
《北方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鉴定黄河鮈的年龄,分析其生长特性,丰富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生物学研究资料.[方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内共 7 个站点采捕黄河鮈,以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选择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4 种模型分别模拟黄河鮈的体长生长,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计算各模型的AIC值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黄河鮈的最适生长模型.[结果]共采集到黄河鮈样本 550 尾,分为 5 个年龄组,即 1~5 龄,其中 2 龄组数量最多,共 351 尾;体长为2.60~17.41 cm;体重为 0.18~99.39 g.4 种模型对黄河鮈的拟合结果为,Gompertz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小(4.99),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Logistic GF(14.58)和VBGF生长模型(16.29);幂指数生长模型AIC值最大(82.42),拟合效果最差.黄河鮈生长模型的Gompertz GF为Lt=18.81×exp{-exp[-0.66×(ti-1.73)]}.[结论]Gompertz GF为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最适生长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