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海洋与湖沼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 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酯化态 13C同位素示踪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循环水养殖系统老化生物滤池的在线修复作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内老化生物滤池的在线修复问题,选用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连续15 d向养殖池及其老化的生物滤池泼洒,以正常生物滤池作为对照,通过监测生物滤池入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理化指标及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变化情况,判断老化生物滤池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6 d后,老化生物滤池净化能力开始修复,15 d时对亚硝酸盐、 氨氮去除率分别从修复前的28.34%、27.28%提高至47.24%、46.07%,且比对照组去除率略有提高,化学需氧量CODMn(5.75 mg/L)较修复前(7.28 mg/L)显著降低21.70%(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整个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CODMn水平下降明显(P<0.05),水体中异养菌数量增多,弧菌数量下降,弧菌占总菌比例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利用复合微生态制剂可实现对老化生物滤池的在线修复,使生物滤池的水质净化能力快速得到恢复.

关键词: 复合微生态制剂 生物滤池 生物修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泥河水库浮游与底栖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黑龙江水产 2023

摘要:泥河水库作为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平原型水库,是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为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泥河水库渔业资源,该研究于2021年~2022年连续4个季度对泥河水库浮游及底栖生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泥河水库浮游植物共有6门44属80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包括18属,38种;硅藻门次之,包括10属,15种;金藻门最少,仅含金枝藻1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夏季最高为4.31mg/L,秋季次之为3.81mg/L,冬季最低为2.73mg/L。浮游动物方面,泥河水库共有浮游动物6类40属,包括原生动物18属、轮虫10属、枝角类8属、桡足类4属及其无节幼体。从生物量来看,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最大,为57.53mg/L;秋季次之,为45.71mg/L;冬季最低,为4.35mg/L。夏季、秋季浮游动物以枝角类、桡足类为主。底栖生物方面,底栖动物共4类26种,包括软体动物13种、水生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类6种、甲壳类2种。从生物量来看,夏季秋季底栖动物含量最高分别为47.12 mg/L和52.91 mg/L,春季和冬季底栖动物含量最低分别为19.63 mg/L和26.76 mg/L。

关键词: 泥河水库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穴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拟穴青蟹生长快、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蟹。2020年拟穴青蟹养殖产量达15.94万吨,位居海水蟹养殖产量首位。目前拟穴青蟹苗种主要来自于海区野生苗和一些人工繁育苗。养殖户购买苗种后,放入低盐度的池塘中进行粗放式养殖。该养殖模式在人力、物力方面投入少,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低。蟹苗成活率一般在15%~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波束渔用声呐波束稳定算法仿真及实现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渔用声呐是海洋渔业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在探测鱼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此类声呐的指向性容易受到风浪和船舶姿态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建立了简化的姿态变化模型,指出了影响波束稳定误差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波束稳定算法:先对姿态值做滤波及插值处理,获得更平滑、采样率更高的姿态数据;再使用坐标旋转的方式对波束的目标指向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声呐波束的稳定而精确的指向。本研究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了波束稳定模块。摆台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四级海况下,应用本模块可保证各波束指向角度最大偏差不超过±1.8°,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已应用在多波束渔用声呐中,大大提高了渔船捕捞效率。

关键词: 渔用声呐 卡尔曼滤波 数字波束形成 波束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和典型司法实践,提出了一套易操作的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以促进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关键词: 海洋溢油 天然渔业资源损害 司法鉴定程序 评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科研单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3

摘要:水产科研单位解决渔业产业中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支撑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介绍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改善和人才振兴的典型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延长乡村振兴项目周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横向联合等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水产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产科研单位 渔业 乡村产业 科技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雌性黄鳝生长及生殖性能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雌性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性能、体组成、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生殖力的影响.选取二冬龄雌性黄鳝[初始体重(36.41±3.62)g]9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以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0(对照)、20%、40%、60%、80%和100%的鱼粉制成的6种等氮等能配合饲料,试验周期12周.结果表明:20%磷虾粉替代鱼粉时,雌性黄鳝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替代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20%替代组黄鳝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粗脂肪、粗灰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黄鳝卵巢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超过60%时,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水分含量逐渐升高(P<0.05).进一步对黄鳝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显示,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40%时,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100%磷虾粉替代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对各组黄鳝肝脏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0%替代组黄鳝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补体C4及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磷虾粉替代水平超过60%时,AKP活性逐渐升高,而补体C4及IgM含量逐渐下降.对各组黄鳝的个体生殖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替代组黄鳝的性腺指数、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及血清雌二醇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0%和60%替代组黄鳝的性腺指数显著高于80%及100%替代组.当磷虾粉替代比例超过60%时,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及血清雌二醇含量显著下降;卵子直径随着磷虾粉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综上,当磷虾粉替代鱼粉比例为20%时,雌性黄鳝的生长性能、卵巢营养成分、肝脏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个体生殖力均不受影响;饲料中高水平的磷虾粉替代鱼粉会对雌性黄鳝的生长及生殖等相关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在雌性黄鳝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的比例不宜超过20%.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鱼粉 生长性能 生殖性能 黄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源麻醉剂在鱼类麻醉镇静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麻醉 镇静 植物源麻醉剂 生理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混养与单养的温室气体昼夜变化特征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草鱼混养与单养两种养殖模式的温室气体昼夜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仪法对2个草鱼养殖池塘的水-气界面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通量进行了24 h观测。结果显示:草鱼混养和单养CO2通量的昼夜变化范围分别为(-119.03±76.25)~(59.79±52.19)和(-199.88±163.25)~(186.64±48.06) mg/(m~2·h),CH4通量范围分别为(1.81±2.07)~(7.25±7.06)和(-11.75±14.38)~(17.77±14.84) mg/(m~2·h),N2O通量范围分别为(24.4±16.4)~(77.4±34.7)和(43.8±12.8)~(165.7±122.2)μg/(m~2·h)。草鱼混养的CO2、CH4和N2O日平均排放量均低于单养模式,其中,N2O的排放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混养模式使草鱼养殖的CO2、CH4和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下降了56.60%、5.03%和46.96%。整体上两种养殖模式均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昼低夜高的特征,两种模式的CO2通量昼夜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草鱼单养CH4排放的昼夜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两种养殖模式N2O排放的昼夜差异均不显著;驱动混养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氧化还原电位(Eh)、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和气压,单养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风速、气压和泥温;混养能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关键词: 温室气体 草鱼养殖池塘 养殖模式 排放通量 昼夜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