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华系莲沱组与南沱组的古气候与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新证据
《地球化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元古代是冰川作用发育的重要时期,其中有2个重要的全球性冰期,即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对全球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宜昌地区分布的莲沱组和南沱组分别代表了在扬子板块发育的与Sturtian冰期前和Marinoan冰期相对应的沉积地层。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进步,新的地球化学手段,包括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和Fe同位素等,可以为进一步探讨莲沱组与南沱组的沉积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本研究对宜昌九龙湾剖面南沱组冰碛岩进行系统采样,并和莲沱组以砂岩为主的碎屑沉积岩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和Fe同位素对比探讨二者古气候与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CIA的变化(53~78)表明,莲沱组沉积主体处于温暖的古气候下(CIA平均值约为78),直到Sturtian冰期前,莲沱组顶部出现气候转冷特征(CIA平均值为53);随着Marinoan冰期到来,南沱组沉积持续处于寒冷的古气候环境(CIA平均值为58)。莲沱组与南沱组样品均具有较低的Mo/Al、V/Al和U/Al值,表明二者沉积均处于氧化环境,但莲沱组主体比南沱组和莲沱组顶部样品具有更低的Mo/Mo*、V/V*以及更高的Fe同位素值,反映了莲沱组主体的沉积环境更为氧化。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交配及产卵前后血淋巴中5种激素的影响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度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交配和产卵前后对血淋巴中5种激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置了0、2、4、6的交配盐度和3、6、9、12、15、18、21的产卵盐度,分析了不同交配和产卵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双羟基孕酮(DHP)、促性腺激素(GTH)、前列腺素(PG)、雌二醇(E2)和睾酮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淡水中,雌蟹无交配行为发生,当盐度<6时,雌蟹只交配不产卵。雌蟹在盐度为2~6中交配后,血淋巴中GTH、PG、E_2和睾酮与交配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且交配后各盐度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_2和睾酮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产卵后血淋巴中DHP、PG、E_2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当盐度为18时,雌蟹产卵后,血淋巴中DHP、GTH、PG、E_2和睾酮含量均降到最低,且与产卵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当盐度为6时,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_2和睾酮含量最高,产卵后DHP和PG的含量下降,而GTH、E_2和睾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卵前与产卵后相比除DHP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后,随着盐度的逐渐升高,产卵前后血淋巴中睾酮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蟹交配和产卵前后血淋巴中5种激素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5种激素在中华绒螯蟹低盐度交配中的变化不显著,DHP、GTH和PG这3种激素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产卵活动。本研究通过探讨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蟹交配及产卵前后血淋巴中激素的影响,旨在了解中华绒螯蟹繁殖的生理机制,为中华绒螯蟹的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中国脊椎动物2022年度新增物种报告
《生物多样性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及时掌握中国脊椎动物在2022年的新发现情况,本文汇总了87篇文献和1份中国观鸟年报上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基本信息。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20种,隶属于17目43科71属。新增物种包括新种98种,新记录17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5种;其中鱼类6目11科16属30种;两栖类2目8科25属44种(新种34种、新记录10种);爬行类2目11科17属26种(新种21种、新记录3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2种);鸟类3目5科5属6种(新种1种、新记录3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2种);哺乳类4目8科8属14种(新种12种、新记录1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1种)。新增物种中,冷血脊椎动物占总数的83%;鱼类新增物种集中于鲤形目、两栖类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哺乳类集中于啮齿目,分别为22种、37种、25种、11种。本次新增物种分布记录涉及26个省域,有106种仅记录于1个省域。有99种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有111种为中国学者发表;105种发表于期刊,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英文期刊发表了19个种。本文工作可为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此外,本文工作也提示冷血脊椎动物可能是中国以后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点类群,整合分类方法是未来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


基于线粒体COI和D-loop序列的黑龙江流域蛇(鱼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线粒体COI和D-loop序列为分子标记,基于88个样本研究了黑龙江流域3个蛇(鱼句)(Saurogobio dabryi)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比对剪切后的COI和D-loop序列长度分别为582~583 b、834~583 b,基于COI序列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377 3)略低于基于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577 0),但基于两个序列总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相等,且仅有0.000 9。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 9(COI)和0.000 9~0.001 0(D-loop),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04 9~0.007 6(COI)和-0.002 8~0.011 4(D-loop),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0.02%(COI)和99.49%(D-loop),总的遗传变异主要源自群体内。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TCS网络图表明,所有的单倍型随机地聚集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中性检验和核苷酸错配分析显示,3个蛇(鱼句)群体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综上,3个蛇(鱼句)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可以将3个群体视为一个遗传管理单元。这些发现将丰富蛇(鱼句)现有的遗传信息,并为制定黑龙江流域蛇(鱼句)资源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蛇(鱼句)(Saurogobio dabryi) COI D-loop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海水养殖系统中37株枯草芽孢杆菌生理代谢、遗传特性及抑菌效果差异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由水产致病菌导致的病害不断暴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目前生产的迫切需求。人们通常过于关注益生菌效应,而对其安全性评价重视度不够。【目的】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来源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表型及遗传特征,并寻找绿色安全且具有多重抑菌作用的菌株。【方法】以2009–2021年从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分离的37株枯草芽孢杆菌为对象,利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利用培养基平板法测定淀粉酶、蛋白酶和溶血能力;通过PCR方法检测枯草芽孢杆菌溶血相关基因携带风险;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美人鱼发光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等6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并对候选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药敏检测结果显示,37株枯草芽孢杆菌对甲氧苄啶、吡哌酸、链霉素表现出强耐药性,对磺胺嘧啶表现出中等耐药,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对克拉霉素、诺氟沙星、氟苯尼考、氟甲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表现为完全敏感。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7株枯草芽孢杆菌能不同程度地水解酪蛋白和淀粉。溶血性测试结果显示,37株枯草芽孢杆菌中有4株出现溶血现象,而8个溶血相关基因在37株枯草芽孢杆菌中均有检出,溶血表型与检测基因关联分析表明,产生溶血现象的菌株与其溶血基因携带间无直接相关性。抑菌试验分析表明,37株枯草芽孢杆菌均对2种及以上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6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有2株(菌株Bs4和Bs7)。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试验表明,菌株Bs4对凡纳滨对虾具有高安全性,7d对虾存活率为100%。【结论】通过对37株枯草芽孢杆菌生理代谢表型、遗传特性及病原拮抗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多元化的表型及遗传特征,并筛选出一株生态安全且具有多重抑菌活性的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开发抑菌类微生态制剂及水产养殖行业健康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抗生素敏感性 溶血性 产酶能力 抑菌作用 生态安全


颗粒特性对矩形养殖舱中颗粒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工船是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的新途径之一,在船载舱养过程中,如果未消化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颗粒物不能及时排出,则会对鱼类健康及其生长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采用FLOW-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静止状态下30万t级养殖工船养殖舱出水口数目对舱内流场特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粒径与密度的颗粒物在舱内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总进出水流量与出水口总面积恒定时,出水口数目从1增加到4,V99%从0.244 m/s降低至0.232 m/s,V95%从0.215 m/s降低至0.203 m/s,随着出水口数目的增加,养殖舱内流速减小;以占总量95%的颗粒物排出养殖舱所需时间为评价标准,当颗粒物密度为1 050 kg/m3时,粒径为1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24 min,粒径为0.5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45 min,粒径为0.1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78 min,当颗粒物密度相同时,随着粒径增大,其在养殖舱内的停留时间减少;颗粒物粒径为1 mm时,密度为1 100 kg/m3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15 min,密度为1 150 kg/m3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11.6 min,当颗粒物粒径相同时,颗粒物密度越大,其在养殖舱流场内的停留时间越短.该研究形成了CFD数值仿真计算与数理统计有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为之后具有不同横摇周期和较大横摇幅值的复杂工况提供研究手段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养殖工船 养殖舱 颗粒物 流速 数值仿真 数理统计分析


变性淀粉协同非肌肉蛋白对鱿鱼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及其蛋白构象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优化玉米变性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acetylated distarch phosphate,ADSP))和非肌肉蛋白(蛋清蛋白(egg white protein,EWP)、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的添加量,并分析玉米变性淀粉协同非肌肉蛋白(ADSP-EWP-SPI,AES)对鱿鱼鱼糜制品的质构、分子间作用力、蛋白质二级结构、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究AES改善鱿鱼鱼糜制品凝胶品质的机理。结果表明:ADSP、EWP和SPI添加量分别为10%、7%和6%时,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玉米变性淀粉和非肌肉蛋白后,鱿鱼鱼糜制品中蛋白质的无规卷曲和α-螺旋相对含量下降,β-折叠和β-转角相对含量增加,添加AES有利于热凝胶过程中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的保留,促进蛋白质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更加致密的鱼糜凝胶网络结构,提高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相关性分析显示,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疏水相互作用、β-转角及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由水相对含量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添加10%ADSP、7%EWP和6% SPI通过影响鱿鱼鱼糜制品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水分分布,改善了鱿鱼鱼糜制品的凝胶品质。
关键词: 鱿鱼鱼糜 玉米变性淀粉 非肌肉蛋白 凝胶特性 蛋白构象


大亚湾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估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为系统研究大亚湾深水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估,分别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大鹏澳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6月、8月在大亚湾圣告岛-小星山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基于所得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检测结果,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P_i)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_N)法进行污染状况评估。结果表明,圣告岛-小星山海域2021年11月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虎石斑鱼和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胃排空特征及消化酶活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 6-0.014 2 t(R~2=0.901 8,P<0.000 1)、Y0.5=0.969 0-0.018 7 t(R~2=0.883 5,P<0.000 1);随着胃排空程度增加,除EFT幼鱼肠淀粉酶、EFL幼鱼肠脂肪酶、肠糜蛋白酶及胃淀粉酶活性变化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变化显著(P<0.05),且EFT幼鱼肠脂肪酶和肠糜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EFL幼鱼(P<0.05)。【结论】EFT幼鱼的摄食水平及胃排空率均大于EFL幼鱼,且在胃排空过程中EFT对蛋白质和脂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强于EFL幼鱼。
关键词: 金虎石斑鱼 珍珠龙胆石斑鱼 胃排空模型 胃排空率 消化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