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MsIL-2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细菌感染的应答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是共同γ链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在抵御多种炎症性和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IL-21在抵御病原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大口黑鲈MsIL-21基因(GenBank No.XP_038555572.1)的ORF,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MsIL-21的ORF全长为441 bp,编码14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MsIL-21具有IL-21蛋白的典型结构,包括4组α-螺旋和4个半胱氨酸残基.同源性分析发现,MsIL-21与欧洲海鲈(Dicentrarchus labrax)IL-21的亲缘关系最近.qPCR分析表明,MsIL-21在健康大口黑鲈组织中普遍表达,在肝脏中表达最高.经过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MsIL-21在肝脏、头肾和脾脏中表达均上调.采用病原类似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刺激头肾白细胞均可诱导MsIL-21的表达.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和纯化了MsIL-21蛋白.MsIL-21蛋白刺激头肾白细胞可诱导IL-10、IL-22、IL-1β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综上,本研究初步证明MsIL-21可能参与抵御病原菌感染,进一步丰富了鱼类IL-21的功能研究.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1 (IL-21)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 鰤诺卡氏菌 免疫防御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对巨藻在我国适生情况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新养殖对象及异地栽培需首先掌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在我国海区适应性的研究甚少,海区养殖效果不理想,我国巨藻养殖业发展欠佳。本研究采用MaxEnt构建了巨藻的物种分布模型,当特征组合为乘积型特征(productfeatures)、二次型特征(quadratic features)和片段化特征(hinge features),正则化参数为0.8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对模型的贡献率,筛选出6项环境因子用于模型构建,其中,光强与温度对巨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光强不低于2μmol/(m2·s)、年均温度范围10.5~17.0℃条件下,巨藻的适生概率较高。采用所构模型结合ArcGIS预测巨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3.17%,其中,边缘适生区为5.46%,低适生区为2.85%,中适生区为1.20%,高适生区为3.66%,表明辽东湾、渤海湾是巨藻引种养殖和藻场建设的适宜海域。


瓯江鼋人工辅助繁育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瓯江鼋Pelochelys cantorii的繁殖生物学特性,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2 月,在浙江省青田县,以2015 年救护的一对鼋为研究对象,开展鼋人工辅助繁育研究.结果表明,2022 年 7-8 月,雌鼋成功产卵 3 窝,每窝产29~44枚卵,共116 枚,其中受精102枚,受精率为88.10%;鼋卵圆形,刚性,平均质量为16.54±0.89 g·枚-1,卵径3.16±0.18 cm;成功孵出稚鼋86 只,孵化率为84.89%,平均孵化期为57.43±4.28 d;刚孵出稚鼋平均体质量为13.67±1.13 g,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在温室内养殖近100 d,平均体质量达172.21±38.96 g,养殖成活率为 100%.本研究在浙江首次将野外获得的野生鼋在人工辅助条件下实现子一代的成功繁育,对丰富瓯江水系的鼋资源水平,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促进浙江省鼋野外种群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殖鳜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动物检疫 》 2023
摘要:2021年上海市一家鳜鱼养殖场暴发出血病,初始典型症状为下颌出血.本研究通过细菌分离、分子鉴定、生化反应以及健康鳜鱼感染试验等,确认鳜鱼发病死亡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共同感染所致.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鸟氨酸脱羧酶(ODC)和赖氨酸脱羧酶(LDC)反应均为阴性,表明其既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维氏生物群(A.veronii biogroup veronii),也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群(A.veronii biogroup sobria),但在遗传上与温和生物群更近;迟缓爱德华氏菌生化反应不产生H2S.分离菌腹腔注射感染健康鳜鱼幼鱼后,被感染幼鱼均出现了死亡现象,且相同数量级病原回感鳜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鳜鱼发病更快,死亡率更高,感染量为1×107 cfu/尾时即可导致鳜鱼幼鱼在24 h内100%死亡.两种病菌都对硫酸新霉素和红霉素耐药,而对氟苯尼考都高度敏感.本研究为养殖鳜鱼出血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鳜鱼出血病 维氏气单胞菌 迟缓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万山群岛秋季鱼类营养级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万山群岛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构建万山群岛渔业生物简要食物网,于2021年秋季(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万山群岛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并计算了其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万山群岛海域鱼类δ13C值变化范围为-21.23‰(鲻Mugil cephalus)~-14.00‰(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均值为(-16.96±0.41)‰,δ15N 值变化范围为 9.93‰(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14.83‰(截尾白姑鱼 Pennahia anea),均值为(12.52±0.34)‰,鱼类的营养级变化范围为2.54~3.98,平均营养级为3.30.鱼类的δ13C变幅(CR)为7.23,δ15N变幅(NR)为4.90,凸多边形总面积(TA)为23.64,矫正后的标准椭圆面积(SEAc)为3.73,平均离心距离(CD)为1.30,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平均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为0.24.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可将万山群岛的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是浮游食性鱼类4种(3.57%)、底栖食性鱼类7种(6.25%)和低级肉食性鱼类101种(90.18%).Bayesian混合模型计算万山群岛海域鱼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浮游动物(zooplankton),其贡献率为62.54%,其次是藻类贡献率为25.28%.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万山群岛鱼类连续营养谱,对掌握万山群岛海域食物网与营养结构特征有重要意义,可为万山群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尼日利亚水产养殖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下)
《科学养鱼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五、尼日利亚水产养殖生产模式1.家庭后院、村舍养殖推广这种水产养殖生产模式是为了鼓励家庭通过使用基本生产系统,在家中建造和经营鱼塘来获得充足的食物和额外收入,这些基本生产系统需要最低限度的技能和低成本材料。家庭式的鲇鱼养殖在尼日利亚普遍存在,对水产养殖年总产量有很大的贡献。2.综合种养这一模式通常将养鱼设施与家禽生产系统和作物生产相结合。家禽粪便堆积产生的蛆被引入鲇鱼池作为补充饲料使用,降低养殖饲料成本。


长江中游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生态调度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洪湖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状况及生态调度对其繁殖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 2014-2016 年每年的 5-7 月,对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组成比例、资源量及水文指标等状况开展了调查,共采集四大家鱼卵 56粒,鱼苗 74815 尾,其中鲢卵、苗分别占四大家鱼总捕捞数量的 69.6%和 75.7%.2014-2016 年,估算通过洪湖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 1.11×108 粒、0.95×108 粒和 0.94×108 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 7.63×108 尾、15.36×108尾和 27.64×108 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与流量、水温和水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GAM模型显示,四大家鱼苗密度在水温 18.1~26.6℃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并与流量呈显著正线性关系.相比 20 世纪 90 年代,洪湖江段四大家鱼资源量有所下降,但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生态调度对洪湖江段四大家鱼繁殖活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效果弱于离坝较近的宜都、沙市等江段.建议对重要产卵场江段进行勘界定标,加强宣传和保护.


长牡蛎贝壳损伤后的再固着能力初探
《海洋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是重要的养殖贝类,营固着生活,能聚集形成牡蛎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将牡蛎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去掉其左壳腹缘端的表面鳞片并打磨平整,露出棱柱层,将其紧密粘合于水泥砖、橡胶片、磨砂玻璃三种固着基表面,背缘端用水泥固定,观察并记录牡蛎贝壳的修复及再固着情况。结果发现:左壳损伤后,在贝壳边缘会生长出新的透明壳膜,此时壳膜虽然会紧靠固着基表面生长,但却不能再次固着;将牡蛎从固着基上剥离下来,在三种固着基表面均未发现有“附着斑”形成。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左壳损伤后贝壳修复的分子机制以及不能再次固着的原因,对长牡蛎左壳损伤后的外套膜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损伤后的第1 d、第5 d、第9 d、第13 d、第17 d和第21 d,左侧外套膜中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TGF-β等信号通路,而下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对温度以及对非生物刺激反应相关通路。通过基因表达数据,还发现壳损伤后Cgfmp、CgTyr、EGF-P1等与黏附相关的基因呈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成体长牡蛎无法再次固着的原因。长牡蛎贝壳损伤后再固着能力的研究,为贝类生物矿化、附着等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牡蛎养殖方式的优化、牡蛎礁的人工修复、牡蛎污损的防控等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长江下游安庆段鳜属(Siniperca)仔稚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安庆段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探究鳜属仔稚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于2018—2020年4—8月在该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2018、2019、2020年鳜属仔稚鱼的首次出现时间分别为4月29日、4月30日和5月5日,早期资源发生的时间呈延迟状态;各年份仔稚鱼累计出现时间分别为44、54、68 d,出现频率分别为40.74%、55.67%、69.39%,累计采集数量依次为175、313、404尾,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份仔稚鱼高峰期出现时间分别为7月14日—8月6日、7月16日—7月27日和6月18日—7月20日,对应平均丰度依次为0.073、0.051、0.044 ind./m~3;仔稚鱼丰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整体呈现出左岸(0.056 ind./m~3)>右岸(0.046 ind./m~3)>江心(0.026 ind./m~3)的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仔稚鱼丰度变化同流量、水位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仔稚鱼丰度的时间动态特征同流量、水温的季节变动模式相一致。研究表明,调查期间鳜属鱼类繁殖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5.6~29.2℃,水温梯度的改变刺激了其繁殖事件的发生,仔稚鱼绝对数量的逐年增多反映出长江安庆段鳜属鱼类的年际补充量得到稳步提升,资源恢复的形势向好。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寒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3
摘要: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模式稻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稻蟹模式放养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500 ind./667 m2;稻-蟹-鳅模式,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350 ind./667 m2,泥鳅体质量为(0.47±0.07)g/ind.,放养密度为2 223 ind./667m2。养殖期间投喂配合饲料,饲养管理方式一致。2020年9月10日收获河蟹与泥鳅,9月20日收割水稻。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9个土壤样品共包含了6 404个OTUs,分属细菌59个门,1 093个属,2 245个种。韦恩图显示,CK模式特有375个OTUs、RC模式特有359个OTUs、RCL模式特有453个OTUs。3种模式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RC和RCL土壤细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水稻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Co A分析图显示,RC和RCL与CK分别在不同区域聚类。研究初步揭示:稻-蟹共作和稻-蟹-鳅共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寒区稻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鳅共作模式 稻田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