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蕨藻红素标准样品的研制

化学分析计量 2023

摘要:建立了蕨藻红素标准样品的研制方法。以总状蕨藻为原料,采用C18层析的方法,制备蕨藻红素单体,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进行结构确证与表征。标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和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结果表明,该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均匀性良好;在25℃条件下可储存6天,在4℃条件下可储存24个月,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其纯度为98.64%,置信度95%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44%。该标准样品达到了GB/T 15000.3—2008规定的技术要求,具有溯源性,可用于含有蕨藻红素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含量分析。

关键词: 蕨藻红素 标准样品 均匀性 稳定性 定值 不确定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锈斑蟳人工养殖环境监测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人工养殖的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其环境监测系统进行设计.首先,对锈斑蟳人工养殖环境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本地监控子系统、远程监控子系统以及水质监测系统.同时,针对水质检测中溶解氧预测,利用改进的LMBP(Levenberg-Marquardt Back Propagation)算法进行设计.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环境监测系统能够较好实现锈斑蟳养殖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减少人力物力.此外,基于改进的LMBP算法能够对溶解氧进行较好地预测.

关键词: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 物联网 水质检测 LMBP 溶解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2023年度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品筛选验证结果的通报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为有效推动水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的应用,支撑各地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于2023年11月初组织开展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品筛选验证工作。本次验证工作由地方渔业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站及质检机构推荐、产品技术性能及企业生产能力核查和现场验证三部分工作组成,共对25家企业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进行现场验证。依据评价标准,共有25种检测氯霉素、19种检测孔雀石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ncRNA 54770.30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组织及性腺中表达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黄鳝(Monopterus albus)卵巢、间性性腺以及精巢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筛选获得表达差异的Ln-cRNA 54770.30.为探究黄鳝LncRNA 54770.3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性逆转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黄鳝LncRNA 54770.30在不同组织与不同阶段性腺的表达.结果表明:LncRNA 54770.30在各组织均有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精巢与肝脏次之;LncRNA 54770.30在黄鳝卵巢至精巢转变过程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卵巢与间性性腺中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卵巢、间性性腺与精巢中表达量呈显著性差异.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LncRNA 54770.30在不同阶段性腺中表达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54770.30在黄鳝各阶段性腺中均有阳性信号,卵巢中主要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与颗粒细胞以及体细胞中表达;精巢中主要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对黄鳝幼体进行甲基睾酮处理后,实验组卵巢结构出现明显退化,卵泡数量减少,出现中空小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ncRNA 54770.30在实验组退化卵巢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以上研究表明,LncRNA 54770.30可能参与黄鳝性腺发育过程,并在黄鳝性逆转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鳝(Monopterus albus) LncRNA 54770. 30 性逆转 表达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游泳性能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速作为深远海养殖海区选址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评价深远海养殖良种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的游泳能力,明确最适放养规格,分别以体重50、150、250、350 g的斑石鲷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能力及运动消耗检测装置,在24°C条件下,解析了不同规格的斑石鲷在四种流速下的续航时间、暴发游泳速度(Uburst)、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运动耗氧率(MO2),并计算出其单位位移耗能(COT)和最适游泳速度(Uopt)。结果表明,鱼体规格和流速均会对实验鱼续航时间产生影响显著(P<0.001, F=25.401, df=1), 50 g斑石鲷在60 cm/s流速下续航时间显著小于其他三种规格(P<0.05),在大于60cm/s流速下,四种规格斑石鲷续航时间均小于30min;250 g和350 g斑石鲷暴发游泳速度显著高于50 g与150 g (P<0.05);斑石鲷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重成正相关(R=0.96),不同规格下临界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规格实验鱼间最适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别(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斑石鲷游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50 g和350g斑石鲷耐流能力显著优于50 g和150 g。综上所述,斑石鲷在深远海海域进行陆海接力养殖时,建议放养250 g以上规格,且养殖海域流速不超过60 cm/s。

关键词: 斑石鲷 续航游泳时间 暴发游泳速度 最适游泳速度 运动耗氧率 单位位移耗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悬浮体颗粒组成及沉降

海洋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联合使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的技术手段,对2012年春季采集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悬浮体样品进行悬浮体颗粒结构和组成的系统观察,揭示研究区悬浮体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并首次发现了高温燃烧颗粒.结果表明:研究区悬浮体颗粒类型多样,包括碎屑矿物、自生矿物、生物碎屑、高温燃烧颗粒等单颗粒类型,其中高温燃烧颗粒以硅质或者铁质规则球状颗粒出现;同时发现了有机包膜体、矿物质絮团、矿物-生物碎屑絮团、矿物-有机包膜絮团以及矿物-生物碎屑-有机包膜复合絮团等絮团类型颗粒.实测结果表明,悬浮体颗粒粒径范围为 0~500 μm,主体集中在 0~20 μm,平均粒径为 7.84 μm,不同类型悬浮体粒径差别显著,其级配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该区悬浮体颗粒在水体中以递变悬浮方式搬运,能较长时间保留在水体之中.

关键词: 南黄海泥质区 悬浮体颗粒 高温燃烧颗粒 粒级级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特性、表达分布、重组蛋白获得及酶活性比较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鲤脂蛋白脂肪酶(Cc LPLs)的基因特征、时空表达分布及酶活性,实验利用基因组同源搜索获取鲤CcLPLs同源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CcLPL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取CcLPLs重组蛋白,并使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各重组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显示,鲤基因组中挖掘到5个CcLPLs基因(CcLPLA1a、CcLPLA1b、CcLPLA2a、CcLPLA2b*和CcLPLBa),经验证,CcLPLA2b*是假基因,共线性分析显示,鱼类特有基因组加倍过程中出现基因丢失的现象,而鲤特有的基因组加倍致使鲤存在5个CcLPLs。CcLPLA1a和CcLPLA1b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同,同源性分析显示,CcLPLBa与CcLPLA1s的同源性为64%,与CcLPLA2a同源性为50.8%。qPCR结果显示,CcLPLs的表达量在肝脏、心脏、脂肪、肌肉、脑、肠道和脾脏中依次降低,在各个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从高到底依次为CcLPLA1s、CcLPLA2a和CcLPLBa。鲤正常投喂、饥饿及再投喂状态下CcLPLA1s和CcLPLA2a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饥饿状态下,CcLPLA1s和CcLPLA2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投喂组,而在肌肉和脂肪中低于正常投喂组;再投喂后,CcLPLA1s和CcLPLA2a在肝脏中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投喂组,而在肌肉和脂肪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构建具有促溶效果的原核表达载体,分别获得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Skp-CcLPLs和SlyDCcLPLs,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CcLPLA1a、CcLPLBa和CcLPLA2a,最适pH均为8.0,发挥最大活性的NaCl浓度为0.6 mol/L。本研究探讨了鲤CcLPLs同源基因在进化中的表现,对CcLPLA1s、CcLPLA2a和CcLPLBa的时空表达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投喂和饥饿对CcLPLA1s、CcLPLA2a表达的影响,揭示鲤饥饿胁迫下脂质代谢及响应对策,为控制鲤脂肪含量提供靶点,成功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并测定了其酶活性,为鱼类脂蛋白脂肪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脂蛋白脂肪酶 基因表达 原核表达 脂蛋白脂肪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亚和北海群体大珠母贝表型性状比较及通径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

摘要:为确定不同地域野生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外部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影响,分别以海南三亚和广西北海自然海域2 龄野生大珠母贝为研究对象,对其外部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及其体质量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北海群体大珠母贝除了壳宽和体质量,其壳长、壳高和绞合线长的平均值均高于三亚群体;各性状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北海群体大珠母贝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形态性状分别为壳宽(0.603)和壳高(0.553).当以大珠母贝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三亚群体应注重对壳宽的选择;北海群体应注重对壳高的选择.

关键词: 大珠母贝 外部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实验优化南极磷虾蛋白肽的纳滤脱盐工艺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肽纳滤脱盐工艺,以脱盐率和蛋白损失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影响南极磷虾蛋白肽纳滤脱盐效果的主要因素(蛋白肽浓度、压力、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纳滤技术对南极磷虾蛋白肽进行脱盐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蛋白肽浓度为3%、纳滤压力为1.2MPa、循环次数3次,在该条件下,南极磷虾蛋白肽的脱盐率达到(86.35±2.11)%、蛋白损失率为(9.10±0.35)%。采用优化工艺获得的南极磷虾蛋白肽的盐分含量为(1.14±0.12)%,蛋白质含量为(92.73±2.29)%,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于3000 Da以下,氨基酸组成合理且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研究将为高品质南极磷虾蛋白肽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蛋白肽 正交实验 纳滤 脱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在甲壳类水生生物中的蓄积现状及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镉(Cd)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12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危害化学物质中居于首位,此类物质的污染危害主要表现在水环境中。与有机污染物不同的是,水环境中的镉不能通过水生生物降解,但会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进而对水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隐患,以及引起水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等问题,因此镉对水环境及水生生物的污染和危害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归纳了目前镉在甲壳类水生生物中的蓄积现状及富集规律研究进展,并围绕梭子蟹和虾蛄这2种典型镉蓄积的甲壳类水生生物,论述其不同部位组织间镉蓄积的差异性问题,同时对目前关于镉形态的提取方法、定性分析和毒理学效应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和展望,可为甲壳类水产品中镉的形态甄别、定量分析以及不同形态镉的毒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甲壳类水生生物 累积特征 赋存形态 毒理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