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土酶的活性与施肥和产量相关性分析
《土壤通报 》 1986
摘要:大量研究证明,土壤中酶的分解作用,可使有机养分有效化,供作物吸收利用.与此同时,酶促进酚类物质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成腐殖酸.土壤酶活性反映土壤中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向和强度,是参与有机质分解合成的重要物质.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土壤酶的活性可作为衡量土壤的生物活性和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土壤肥力研究中,土壤酶的活性占有重要地位.1980年开始,我们在吉林省黑土区设置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处理分为不同数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由于试验处理不同,施用的有机肥、化肥各异,导致土壤化学性状、粮食产量的不同,各处理间的土壤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以不同肥力黑土酶的活性与有机肥、化肥以及粮食产量的相关关系,作一初步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棱型啤酒大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初步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本文对二棱啤酒大麦和四棱啤酒大麦与产量有关的几个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二棱品种以粒数/穗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7974),四棱品种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P=0.6483)。结果认为二棱品种产量育种的主攻目标是粒数/穗,四棱品种为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梁高产杂交种产量结构的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产杂交种穗粒数与千粒重对穗粒重及7个性状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效应。结果表明:高梁高产育种中,应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注重提高穗重。要提高穗重,应穗粒数和千粒重并重;中秆型应以提高穗粒数为主;高秆型应以提高千粒重为主。要使穗粒数多,高秆型应以提高穗长为主,中秆型应以延迟抽穗期为主。为增加千粒重,高秆型应以提高灌浆速度为主,中秆型应以增加角质率和叶片数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G. soja)氨基酸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
《大豆科学 》 1986
摘要:本文报导了吉林省15个市、县的40份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野生大豆16种氨基酸的含量和变异系数及其与蛋白质、生育日数、株高、有效分枝、百粒重的相关系数;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蛋白质间的相关系数。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最低,变异系数最大。蛋氨酸、胱氨酸与生育日数、株高、有效分枝、百粒重相关都不显著。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与蛋白质无相关;蛋氨酸与胱氨酸无相关;蛋氨酸和胱氨酸与含硫氨基酸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激素性质的动物生长刺激剂
《吉林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为了促进肉牛、肉羊快速生长,增加人们对肉食产品的需要量,美国最近合成一种非激素性质的动物生长刺激剂——Ralgro。据介绍,这种Ralgro 是一种蛋白质性质的合成物。把它植入牛、羊耳朵上,就可以促进牛、羊生长,并能有效地利用饲料。还能消除用激素刺激生长时的一些副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农科院畜牧所研制成功科学计算用电脑数据库
《吉林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信息是科学计算、预测预报的基础,信息量越大,预测的效率越高.而庞大的信息资源,只有被系统地储存在电脑里,建成数据库,才能便于使用。国际通用数据库—d BASEII,适用于办公和管理,而不便于统计运算。该所研制出用于科学计算的数据库,具有以下特点:1.简单易学:初学者经过30—60分钟的练习操作,就可以达到自如地建库,录入、修改、补充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质资源的生理指标与杂种优势
《作物品种资源 》 1985
摘要:现在作物育种工作,已经从过去的只重视形态与生态特征的研究,逐渐转向重视生理和生化因素对培养新品种重要作用的研究。不少科研单位已从品种资源入手开展一些鉴定筛选工作,为育种提供生理、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秸秆天然纤维素的酶水解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1985
摘要:利用木霉323.6菌株的纤维素酶水解五种农副产品的天然纤维素得糖效果的顺序是:稻草>玉米秸>玉米芯>高梁穗轴>小麦秸,得糖率分别为20、18、11.8、10.8及5.6%。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构造运动与松辽平原的土壤发生
《土壤学报 》 1985
摘要:作者认为分布在起伏台地区中更新统沉积物上的黑土(无石灰反应,有机质丰富,几乎全部耕垦)和平原中部晚更新统和近代冲积物上的淡黑钙土(强石灰反应,有机质少,常混有盐斑),其发生学上的差异主要是成土母质和年龄的不同。后者远较前者为年幼。淡黑钙土是按沼泽→草甸→草甸淡黑钙土→淡黑钙土的过程形成的。现代气候条件下,植被制约着草甸土类的发生方向。不论是由于天然的或人为的任何原因,一旦植被破坏,随着蒸发的加强,即便地下水的矿化度不高,也能形成强碱性、结构极坏的苏打盐(碱)土。按照土壤发生的观点,合理利用碱性草原和改良苏打盐(碱)土的原则,应是保护和恢复植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防治甜菜枯萎病效果的研究
《中国甜菜 》 1985
摘要:甜菜枯萎病(暂定名)自1957年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地里首次发现以来,近几年已成为吉林省主要甜菜产区常见的一种严重病害,并有逐渐加重趋势。轻者对产质量有较大影响,重者几乎绝产,已成为甜菜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病害问题。为此,1976年对我省五个县进行发病调查,平均发病率在59.7%。其中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98%;1977年调查的十个县平均发病率在36.5%,其中严重地块高达80.1%;1978年调查三个县平均发病率31.3%,其中严重地块高达68%;1983年调查六个县112块甜菜地平均发病率是27.49%,其中严重地块高达96%。甜菜罹病后,一般使甜菜块根减产20—30%,重者达70%以上,产糖量减少20%左右,重者达50%,甚至绝收。从各地调查看,甜菜枯萎病表现的症状均趋一致,其特征是病叶褐变坏死,叶缘向里卷缩。发病初期,叶片自叶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