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64.73%—86.84%。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麦季免耕极显著高于麦季旋耕和麦季翻耕,平均增加53%和24%;稻季翻耕较稻季旋耕平均增加CH4排放量10%,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稻季CH4排放总量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表现趋势相同。水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土壤Eh呈极显著负相关,CH4排放总量与0—5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麦季土壤耕作方式和稻季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


几种因素对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诱集效果测定,就不同来源诱芯、诱捕器不同置放高度、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芯不同储藏期等因素对信息素诱集斜纹夜蛾数量以及时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蔬菜害虫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应用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置放高度依据不同寄主田间生长高度,以1~1.5m效果较好;3种诱捕器诱集效果相当,诱集代次清晰、峰谷明显,均可作为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配套的诱捕器;斜纹夜蛾橡皮塞诱芯置放冰箱贮藏1年或2年,诱蛾活性显著下降,诱蛾量下降60%以上。


甘薯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用于育种研究的甘薯属(Ipomoea)10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以补充该属植物花粉形态学信息。结果表明,甘薯属植物花粉粒的形状均为近球形,体积较大;花粉萌发孔多为散孔,少数萌发孔不明显;表面纹饰有3种:刺状类型、网状带刺类型和网状类型。根据花粉粒大小、刺的长短、萌发孔特征和表面纹饰类型等可以把这10种植物区分开来,同时发现I.wri ghtii与已有报道存在较大差异。


软红冬小麦品质性状与饼干直径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7份软红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出粉率、面粉颗粒度、蛋白质含量、溶剂保持力和RVA参数等指标,研究了小麦品质性状与饼干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系)间的品质性状和饼干直径变异较大。在16个品质性状中,有11个与饼干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碳酸钠SRC、水SRC、蔗糖SRC与饼干直径的相关最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3(P<0.01)、-0.8579(P<0.01)和-0.7566(P<0.01),可作为饼干品质的筛选指标。采用最短距离法对57份小麦品种(系)的饼干直径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3大类饼干平均直径分别为16.75、15.14和18.45cm。筛选出9个饼干直径超过宁麦9号的种质资源,可作为优质饼干小麦品种选育的中间材料加以利用。


海雀稗体细胞低温筛选获得耐寒突变体
《草地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细胞水平上建立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低温胁迫定向筛选耐寒突变体技术,为开展海雀稗耐寒品种选育提供新途经。于2008年1月以海雀稗Adalay品种(P.vaginatumcv.Adalay)的幼穗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在6℃和0℃低温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筛选。试验结果:在6℃和0℃下,培养30 d,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均在80%以上,比对照处理(培养温度26℃)绿苗分化率略有下降;培养45 d,绿苗分化率分别为60%和50%;培养60 d,绿苗分化率分别降至33%和23%。在0℃下培养75 d,愈伤组织完全丧失分化植株的能力;0℃培养0、30、45和60 d的再生植株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69℃-、6.07℃-、6.35℃和-6.63℃。SRAP分子标记测定结果显示,特异性SRAP标记与海雀稗体细胞突变体的耐寒性相关。海雀稗颗粒状愈伤组织在0℃下培养和筛选45 d和60 d获得了耐寒突变体植株。


喜旱莲子草生防真菌SF-193分生孢子萌发条件及其侵入过程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喜旱莲子草生防菌株SF-193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并观察了其叶面侵入过程。结果显示,在20~30℃、pH5~6、空气相对湿度100%时分生孢子能达到最大萌发率;光照对其萌发无显著影响;pH6、RH100%、28℃黑暗条件下培养4h,分生孢子萌发率接近1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F-193分生孢子在接种4h后萌发形成芽管,6h后在叶片表皮细胞表面形成附着胞侵入叶片组织,24h后次生菌丝转由气孔侵入。


水稻单株产量与根系主要几何属性的定量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水稻单株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根系主要几何属性的定量关系。以两优108(杂交籼稻)、86优8(杂交粳稻)和南粳43(常规粳稻)为材料,设施肥(N:每盆3.6 g;P2O5:每盆0.8 g;K2O:每盆3.6 g)与不施肥2个水平,共6个处理,采用塑料桶土培。在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及模型统计量,结果表明拔节期至灌浆末期水稻单株产量与单株总根长及单株总根表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以二次模型较好,分蘖初期至拔节期根系几何属性与单株产量关系则以三次模型拟合较好;单株产量与根系各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及总根体积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产量。


2株枯草芽孢杆菌对梨轮纹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研究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2株枯草芽孢杆菌Sf-19和Sf-28对梨轮纹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浓度处理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果实上梨轮纹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Sf-19培养原液对梨轮纹病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最佳,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平板抑制率为87.33%,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7%,果实上梨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分为保护(Ⅰ)和治疗(Ⅱ)两部分试验进行,Sf-19培养原液保护试验(Ⅰ)中对梨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1.97%,治疗试验(Ⅱ)为64.92%;生防菌Sf-28培养原液对梨轮纹病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次之,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平板抑制率为87%,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0%,Sf-28培养原液对果实上梨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保护试验(Ⅰ)为64.54%,治疗试验(Ⅱ)为59.21%。2株枯草芽孢杆菌均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防治效果降低,综合比较枯草芽孢杆菌Sf-19、Sf-28不同浓度处理的效果好于对照生防菌株Bs-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