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业秸秆在杏鲍菇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生秸、玉米秸、甘薯藤配以棉籽壳、麸皮作为杏鲍菇栽培基质,以w(棉籽壳)=80%、w(麸皮)=20%作为对照配方,研究了6种秸秆配方的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培养料对杏鲍菇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生产周期、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有较大影响;玉米秸、花生秸是杏鲍菇优良的营养基质,其中,以玉米秸粉和棉籽壳为主料的培养料更适合杏鲍菇生长,其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最强,出菇较快,且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可达60%以上。综合出菇后菌渣作为动物饲料原料的适口性来考虑,以w(棉籽壳)=30%、w(玉米秸粉)=50%、w(麸皮)=20%的配方为最佳。


国审小麦新品种宁麦16表现及应用前景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宁麦16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06—2009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了宁麦16和对照品种扬麦158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和抗病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宁麦16丰产稳产、适应性广,两年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2%~5.92%。该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三因素协调、中筋品质优、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小麦新品种。


砂梨2个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果实贮藏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EG基因在早熟砂梨软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以早熟砂梨品种翠冠果肉cDNA为模板,根据NCBI上登录的其他植物内切-β-1,4-葡聚糖酶(Endo-1,4-β-glucanas,EGases)基因编码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家族中的2个成员PpEG1和PpEG2的编码区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探讨两基因在夏季货架期1-MCP处理条件下翠冠果肉软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pEG1编码区包含1 869个核苷酸,编码1个由622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PpEG2编码区包含1 863个核苷酸,编码1个由620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PpEG1和PpEG2都含有糖基水解酶家族-9(Glycosyl-hydrolases-family-9)活性位点,但PpEG2比PpEG1的C端多1个碳水化合物结合组件(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CBM);PpEG1与PpEG2分别位于分子进化树的2个不同发育分枝上;在室温货架期间,翠冠果肉中PpEG1的表达量先上升,贮藏4 d时其表达量最高,后缓慢下降,而PpEG2的表达量开始缓慢上升,在贮藏12 d时出现mRNA的积累高峰;1-MCP对PpEG1和PpEG2的表达不起延缓或促进作用。PpEG1与PpEG2在翠冠果实软化过程中的不同表达规律显示,PpEG1与PpEG2作用于不同的β-1,4-葡聚糖多聚分子底物,且PpEG1和PpEG2的表达均不受乙烯调控。
关键词: 砂梨 内切--β1,4-葡聚糖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特性


苏北农田林网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苏北地区闭合微型农田林网对小麦的胁地效应,并探寻该类型林网小麦的光合作用变化特征。选择江苏省宿迁市2个农田林网典型乡镇为试点,按不同方位林带和不同林缘距离设置试验样方,于灌浆前期,测定不同处理样方小麦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光合有效辐射(PAR)、叶温(Tl)、相对湿度(RH)和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细胞间隙CO2浓度(Ci)等;并于成熟期拷种测量小麦产量及其结构,将上述各项测定结果与对照处理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AR、Tr和C是Pn的主要影响因素,而Tl和RH对Pn的影响甚微;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与Pn相关显著,前两者的降低是造成林缘区域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抗病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6的选育及产量形成特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病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徐薯2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以徐781为母本,通过集团杂交放任授粉、多年多点综合鉴定选育而成。该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09003。对徐薯26的形态特征、品质性状、抗病性、生产力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薯26全生育期长势平稳,薯干品质和食味较好,抗根腐病和蔓割病,薯干和淀粉产量与徐薯18相比增产极显著,生长后期薯块干物质积累较快,经济系数较高,适宜早栽和密植。


酶法生产紫心甘薯汁的工艺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紫心甘薯汁的出汁率和营养物质含量,采用混合酶法生产紫心甘薯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两步酶解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淀粉酶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打浆加水量为原料的2倍,淀粉酶量为0.1%,酶解时间60min;混合酶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纤维素酶量为0.1%,糖化酶量为0.15%,酶解时间40min。


微生态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找出合理的菌种搭配。[方法]选择酵母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为试验菌种,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配制成9种复合微生态制剂,选择体重相近异育银鲫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饲喂添加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饲料,试验期为60d,测定各组的生长指标、头肾指数、脾指数、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3种单一益生菌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菌,促进异育银鲫生长较优的微生态制剂组合为酵母菌(0.08%)、乳酸菌(0.03%)和枯草芽孢杆菌(0.01%);在免疫机能中,芽孢杆菌对异育银鲫免疫器官指数和溶菌酶的影响最大,而酵母菌对血清SOD影响最大。[结论]酵母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3种益生菌搭配可以促进异育银鲫的生长,改善鱼体的免疫机能。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畜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规模化畜牧养殖中畜禽舍环境监测难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畜禽舍环境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对畜禽舍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大气压、氨气浓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能智能化地根据设定的环境指标上下限自动控制畜禽舍相关设备如风机、风扇、湿帘、电灯等的开启,最终达到将畜禽舍环境参数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减少动物热应激、净化畜禽舍环境、促进动物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WSN) 畜禽舍 环境监控系统


~(60)Co γ射线辐照对海雀稗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雀稗品种Adalay(Paspalum vaginatum Sw.cv.Adalay)的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辐照剂量在20~50Gy时,辐照处理的愈伤组织分化绿苗的频率从94%左右降至85%;剂量在60~80Gy时,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从76%左右降至30%左右,相对植株再生率从44.5%降至8.7%。60Gy为辐照处理海雀稗颗粒状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辐照处理的愈伤组织在附加BAP2.0mg/L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上,绿苗分化率在76%左右,分化的绿苗转到附加NAA0.5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相对植株再生率为44.5%。SRAP分子标记测定结果显示,特异性SRAP标记与体细胞辐照诱变突变体相关。本研究建立起海雀稗体细胞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技术,为在细胞水平上开展海雀稗辐照诱变育种提供条件。
关键词: 海雀稗 愈伤组织 60Coγ射线辐照 SRAP分子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