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14 d,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25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2.19%~100%,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该药剂对水稻保叶效果同样好于对照药剂,药后30 d,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的保叶效果仍有85.90%~99.59%,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乳油、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的效果。可见20%氯虫苯甲酰胺能有效控制水稻纵卷叶螟,推荐剂量为150~225 ml/hm2,是无公害稻米生产的理想农药品种,防治适期为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


优质高产杂交油菜盐油杂1号的选育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油杂1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全生育期243.2 d,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株高154 cm,分枝点高27 cm,一次分枝9.1个,二次分枝10.6个,单株有效角果441个,每角22.1粒,千粒重4.11 g;芥酸含量0.3%,硫苷含量22.5μmol/g饼粉,含油率41.2%;菌核病发病率16.5%、病指11.8,冻害率60.6%,冻指31.1,抗倒性中上;恢复度96%。适合江苏省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


钾对不同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和杂交粳稻86优8号、泗优422为材料,研究了钾对水稻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应,增产率4.56%~14.77%;钾提高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吸氮量,以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积累增量最大,但吸氮比例下降;钾促进了抽穗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了氮素在不同器官分配量及叶片、穗分配比例,但降低了茎鞘分配比例;钾增强了植株对肥料氮吸收,基肥氮素利用率、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显著增长,但降低了植株氮生产效率;以180kghm-2K2O处理产量最高,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不同器官分配量最大,基肥氮素利用效率、植株对肥料氮吸收量和全生育期氮素利用率最大,但拔节期到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茎鞘氮素分配比例和植株氮生产效率最低;常规粳稻产量高于杂交粳稻,其氮素利用率相对较大。


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的客体边界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从法律法规、国别应用、技术伦理等视角探索了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客体边界,认为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应有的客体范畴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基因方法、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基因产品和新用途八大要件;尽管转基因动物在我国尚不具有可专利性,基因序列及基因产品的新用途是否具有专利性理论界尚存在争议,但从其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客体都具可专利性,应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江苏省棉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中国棉花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棉花生产历程及其对棉纺工业发展的贡献,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营规模弱小,劳动力成本高,植棉利润低;子棉收购价格无序波动,植棉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劳动力素质变化已使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不适应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方针,分别提出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近期、中长期发展对策。未来10年内以扩大盐碱地植棉为重点,通过示范推广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总产,保证一定的原棉自给率。10年之后通过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适宜密植的半矮秆、早熟新品种,以机械直播棉花取代育苗移栽棉花,走机械化植棉之路,使植棉业融入现代农业,推动江苏省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有机基质在甘蓝育苗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检验复合有机基质在甘蓝育苗上的应用效果,设复合有机基质、进口泥炭、园土(CK)3个处理,进行甘蓝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有机基质培育的甘蓝幼苗在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壮苗指数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园土(CK),可作为甘蓝育苗适宜基质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