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抗病虫性研究赴美考察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也是国家攻关研究项目之一。利用抗病虫品种是重要的防治途径。美国在玉米抗病虫研究方面居领先地位。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美国对玉米三病一虫的抗性研究情况,学习其先进技术,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加快研究步伐,为四化做贡献。我们考察组一行四人,于1983年8月22日至9月10日先后去北卡罗来纳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衣阿华大学、美国农业部玉米害虫研究所和莫拜化学公司进行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应用三十烷醇效果的试验总结
《江西农业科技 》 1985
摘要:1、1984年试验结果证明,苗期喷洒三十烷醇苗高增加5~6%;干物重增加5~9%,但经方差分析尚未达到显著标准。 2、田间大豆花期喷洒三十烷醇没有显著增产效应,但由于喷后遇雨仅供参考。 为了验证三十烷醇的增产效果及生理效应,按农牧渔业部统一制定的方案,我们在大豆上作了试验,现将本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畸形荚的研究简报
《吉林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畸形荚又称“荚包”。在我们1981~1984年的野生大豆温度、光照反应试验中均出现过。据前人研究,栽培大豆引起畸形荚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对于野生大豆,尚未见有报导。从我们试验结果中出现畸形荚的程度和范围,初步认为引起畸形荚的原因,不单是低温,而且与光照、空气温度有关。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一、畸形荚发育特点开花早,不落花,有的花不明显,结荚慢,结荚数多,荚短而扁,掰开荚皮子房萎缩,发育不完全。根据出现畸形荚的程度可分为三级:(1)全畸形型:无明显花序,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光合产物运转分配的定量自显影研究
《核农学报 》 1985
摘要:为了研究大豆光合产物一日内的运转分配规律,用核素~(14)C 标记大豆幼苗,通过接触法放射自显影定量技术,对大豆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进行了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适当恢复与发展吉林省的大豆生产
《吉林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一吉林省的大豆种植面积,五十年代平均每年为1336万亩,六十年代开始下降到1127万亩,七十年代下降到962万亩,1980年又下降到837.4万亩。1981年由于大豆提价,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增加到907万亩,而1983年又由于大豆降价,1984年猛降到594.6万亩,比1981减少313.4万亩,即减少34.5%。在此期间,玉米的种植面积1981年为2327万亩,1984年猛增到2819。8万亩,即增加492.8万亩。由此可见玉米与大豆这两种主要作物,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活性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腐植酸是一种无定形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泥炭、褐煤和风化煤等有机矿层中都含有大量腐植酸。腐植酸的用途广泛,在农业上可做腐植酸类肥料,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养分和刺激作用,提纯的腐植酸在医药和工业上也有不少用途。国家经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持,组织全国12个有关单位进行《不同来源腐植酸工农业应用评价》的协作研究,以期从理论上明确不同来源的腐植酸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特性的影响,对其农业应用做出评价,为国家在腐植酸的开发与利用上提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旱田化学除草的现状与展望
《植物保护 》 1985
摘要:吉林省处于松辽平原的广阔地带,土质肥沃,粮食产量已超过300亿斤。耕地面积6066万亩,每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20亩左右,多者50亩。夏锄用工占全部田间用工量的一半以上,尤其农忙季节多方争工,往往出现草荒,造成减产。解决草害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吉林省草地、荒地、地格子多,田间残留的杂草量也大,加上春季大风,杂草种子大量扩散,虽年年除草仍未能解决草害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生育期耐冷性研究
《作物学报 》 1984
摘要: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采用自然低温和人工控制低温研究玉米的地方品种、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种子发芽势、出苗指数、感温指数、幼苗干鲜重、籽粒灌浆速度、籽粒干物质累积和细胞膜透性等7个指标的耐冷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低温条件下,耐冷性与细胞耐脱水力成正相关,与叶片萎蔫度成负相关。叶片萎蔫度与细胞的电解质和钾离子外渗率成正相关。作者认为:吉林省玉米耐冷性研究应重视种子萌动、苗期和灌浆期,并以生育前期为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籽粒增长规律模式
《中国油料 》 1984
摘要:籽粒重量及其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任何一个作物达到高产,籽粒增长都是沿着一个适宜的路径进行的。然而,籽粒增长过程又受到水分、温度、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籽粒增长过程及其某些特点,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籽粒能够沿着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