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人参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了解人参的生长过程及其某些特点,以便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达到人参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我们对人参生长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除采用图解法进行文字说明外,还采用了数学模拟新方法,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进而用数学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人参生长过程的某些数量规律和特点。一、人参生长动态根据我们在各时期测定的人参重量资料,绘出人参生长动态图(图1~图3)。从图中看出,一年中人参生长过程可分为三大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杂交组合鉴定研究——Ⅲ、早期世代表现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

大豆科学 1985

摘要: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世代表现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对F_2、F_3及两代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小区产量优势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选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F_3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外,F_2代全部性状及F_3代的其它性状与高世代选择效果均无显著相关。但分类分析表明:初世代中较劣的组合后代有80%表现不良。F_3代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中有75%的组合后代表现优良。F_2代单株粒重及F_2、F_3代的单株荚数、粒数表现优良的组合中大约有一半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而F_2、F_3代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中只有1/4左右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初世代中等产量的组合有30—40%组合后代表现优良。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淘汰劣势组合是为可靠的,而选择高产组合的可靠性较小。以不同性状选择的效果又是有差别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片生长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叶片是玉米的主要同化器官,叶片的同化能力与叶片的部位、大小有密切关系。对叶片的生长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愈清楚,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就能愈合理。为此,我们于1977~1981年结合施肥、密度及品种试验,对玉米叶片做了一些调查研究。试验基本情况试验是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北纬43°31′,东经124°48′)的高(速效磷含量为139.053ppm,吉尔萨诺夫法测定,以下同)、中(速效磷含量为74.632ppm)、低(速效磷含量10.529ppm)三种肥力的黑土上进行的。供试材料为吉单101,总叶片为20,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大豆属对根癌农杆菌致瘤反应及T-DNA转移的研究

遗传学报 1985 SCI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根癌农杆菌的4个菌种感染吉林省大豆属2088份野生和栽培大豆基因型诱发致瘤的研究。筛选出100份适用于Ti质粒的受体材料;离体培养瘤的愈伤组织;建立了脱菌的悬浮细胞系;用纸上电泳测定证明胭脂碱存在,确定了T-DNA已经整合到大豆细胞中,经多次的继代培养不丢失,并能获得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心叶中丁布(DIMBOA)含量和花丝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初步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于1983年对吉林省抗第一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10个玉米自交系及另外两个感螟自交系(对照)的心叶组织中丁布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丁布含量与螟虫食叶级成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r=-0.75,回归式为(?)=6.9 538-2.2674x。其中吉69含量最高(2.720mg/克鲜重),感螟自交系WF 9含量最低(0.280mg/克鲜重)。1984年的田间初步试验表明,Zapalote chico 2541~((?)-1-1)玉米花丝对亚洲玉米螟的初孵小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强的抑制作用。在Zapalote Chico 2541~((?)-1-1)花丝上取食的幼虫7天后体重比对照(九03、7708—2)轻56.3—59.4%。在接种的Zapalote chico 2541~((?)-1-1)花丝的10次重复中,体重最轻的重复平均一头为0.25mg,10次重复平均为1.2mg,而在感螟对照九03中,体重最轻的重复平均一头为2.00mg,10次重复平均为2.76mg。抗、感品系间差异极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战略的探讨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水稻是我省主要的高产细粮作物,经济价值较高,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4年全省水稻面积530万亩左右(水利厅统计数),平均亩产717斤,总产量38亿斤。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人民的需要,人均占有水稻仅170斤,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少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细粮的需求越来越多,发展水稻生产是我省的当务之急。近年来,省委和省政府对发展水稻生产十分重视,曾强调指出发展水稻生产是增加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的枝果形态相关与预先选择

果树科学 1985

摘要:在果树育种过程中,对杂种实生苗的早期鉴定与预选,早已为育种者所关注。Luther Burbank与I.V.Michurin很重视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树种在形态特征方面的相关指标,但多限于经验。随着科学的进展,不少育种工作者从生物学、解剖学、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了预选研究。在木量杂种实生苗中。根据形态特征的相关进行预选,比较切实可行。Brown(1975)指出,所有的相关与预选,必须达到下列两点要求:(1)相关程度必须很高;(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幼脲3号杀虫剂药效试验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灭幼脲3号药剂系苯甲酰苯基脲类化合物,是一种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形成,使之在蜕皮或变态过程中死亡。对鳞翅目幼虫特效,能防治多种害虫,如粘虫、菜青虫、棉铃虫、豆天蛾、松毛虫、美国白蛾、蚊蝇幼虫等。对成虫基本无杀伤作用,对高等动物毒性低,大白鼠致死中量为15000毫克/公斤体重。对目标昆虫毒性高,对非目标昆虫毒性极低。药剂无特殊气味,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是一种高效低毒,可取代DDT、六六六等有机氯的新型杀虫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吉林18号选育简报

大豆科学 1985

摘要:大豆新品种吉林18号是吉林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1971年以公交7014(一窝蜂×吉林5号)F_1为母本,公交7015(吉林8号×十胜长叶)F_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当年冬季和翌年春季在海南岛培育F_1代和进行F_2代选拔。1972年夏在所内进行F_3代选拔。当年冬季又去海南岛进行F_4代选拔。1973年夏在所内进行F_5代选拔。1974年在所内进行F_6代品系决选。以后进行产量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于1981年育成,原编号公交7133—16。1982年6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定为推广品种,并命名为吉林18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al小麦开放授粉特性与组群方法的初步探讨

吉林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太谷核不育小麦(以下简称Tal小麦)的发现,使小麦互交有了可能,为在小麦中开展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创造了条件。许多育种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轮选方案,很多单位开展了小麦群体改良。由于Tal小麦发现、鉴定时间不长,有关在轮选中应用的研究刚刚开展。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轮选计划时,采用的一些环节性措施多借鉴于其它作物。如在隔离条件方面。借鉴异花授粉作物或杂交水稻;在开放互交时,沿用常规育种的种植方式;在花期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