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市郊区塑料大棚秋番茄防病高产途径的探讨
《中国蔬菜 》 1982
摘要:上海市郊区从1977年秋季开始应用塑料大棚(以下简称大棚)栽培蔬菜,现有大棚600多亩。本市大棚栽培的秋番茄和露地栽培的秋番茄一样,连年来遭到病毒病的严重危害。例如在1978年秋季全市125亩大棚秋番茄(约占当时大棚蔬菜栽培总面积的1/3)中,因病毒病严重全部拔去无收的大棚约占80%。除了下述试验大棚以外,从1977年以来全市大棚秋番茄的最高产量为每亩4,683斤,一般中等产量水平,不过每亩2,000斤左右。由于病毒病严重、产量低、成本又高等原因,本市大棚秋番茄的栽培面积愈来愈少。 以往本市大棚秋番茄栽培一般在8“月上、中旬于露地播种育苗,9月上、中旬定、植,为了减轻病毒病危害,有将播种期延迟到&月下旬甚至9月初的趋势。本市大棚秋番茄病毒病主要为丛缩型毒病,其次为条斑病。据我所的初步鉴定,其毒源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本市大棚秋番茄病毒病一般于番茄苗定植以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发生,9月底到10月上旬病情已严重,直至10月下旬病情还继续有所发展。 1978年我们对本市郊区大棚秋番茄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探讨改进栽培技术以防止大棚秋番茄病毒病的可能性、价及探讨预防病毒病,从而获得大棚秋番茄稳产、高产的栽培技术途径,i979年我们开始在本所进行下述大棚秋番茄栽培试验。本文为1979—1980年度试验的总结。 一、试验概况和结果 (一)试验概况:1979年度供试的为一个大棚(面积0.54亩),品种以浦红1号为主。8月6日在围有塑料纱以避蚜、避雨的温室中播种育苗,8月31日定植于大棚区、没有不同的试验处理。9月26日覆盖大棚薄膜(“扣棚”),但前期薄膜仅盖住大棚的顶部。 1980年度供试的为两个大棚,面积1.08亩,品种为浦红2号(较浦红1号成熟稍晚,但抗病性较强)。8月5日播种(育苗地点同1979年)、9月5日定植于大棚区,9月22日“扣棚”。设有晚播并先“扣棚”以后定植等试验处理。其中晚播并先“扣棚”的处理应用的品种为浦红1号,日月15周播种育苗,在“扣棚”以后第3天(9月25日)定镇。两年中分别于11月 13日、 12仅以后夜间在大棚中盖以保温幕,进行药剂防治蚜虫等一般田间管理。 为了比较不同播种期对秋番茄病毒病发生的影响,1980年分别于7月26 B。8月5日、。8月15日、及8月25日在上述温室中播种育苗,分别定植于露地。两年中在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前期(8月到10月),定期观察露地有翅蚜迁飞消长的动态。 1980年于郊区进行了大棚秋番茄栽培示范协作试验,共计10个试验点,15个大棚,面积15M。 (二)试验结果;1979年秋、冬季气候较正常,我所大棚秋番茄病毒病发生很轻,株发病率(本文中除另有注明以外,均指危害最严重的丛缩型病毒病)平均为1.5%。从10月29日采收到1980年1月31日止。全大棚的产量为折合每亩11,106斤(其中产量最高的试验处理为每亩12,021斤),产值为每亩3,219元。同年在郊区人民公社大棚栽培的秋番茄,病毒病株发病率一般为40%左右,仍有一部分大棚所栽培的秋番茄因病完全无收。 1980年秋、冬气候不正常。我所大棚秋番茄病毒病株发病率平均为5%。从12月8日采收到1981年1月28日,一部分果实经过催熟和贮藏一直供应到3月11日。平均产量为每商7,178.5斤(其中产量最高的试验处理为每亩8,629斤),产值为每亩1,5G2元。 1980年进行协作试验(试验地点多数为近郊重病区)的结果:其中一个试验点,未按规定进行管理,病毒病严重以致完全无收,有两个试验点因管理不当,病害严重,产量低,其余7个点,共计11个大棚,秋番茄的产量一般在每亩4,000斤至6,600斤,高的达6,270斤,产值一般为每亩1,000元以上,高的达1,955元。 通过两年来的试验,可以指出以下几点:(1)大棚秋番茄生产与露地秋番茄生产相比较,在防病、增产和延迟供应期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2)在本市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综合性栽培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大棚秋番茄病毒病(指危害最严重的丛缩型和条斑病);以往本市大棚秋番茄栽培病毒病所以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主要原因之一是栽培管理不当。(3)加强田间管理,以防止病毒病的前提下,本市大棚秋番茄的产量一般可以稳定在每亩6,000斤左右,在管理水平高、气候又正常时,产量甚至可达每亩1万斤左右,又可使番茄的供应期延迟到第二年二B份,经济效益也高。 二、防病、稳产、高产 途径的探讨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我们对本市郊区如何应用综合性栽培技术以防止大棚秋番茄病毒病,从而获得稳产高产的途径,探讨如下: (一)采取避蚜措施。尤其是发挥大棚薄膜覆盖以避蚜和防止病毒病的作用。 1.有翅蚜过飞和消长的动态:蚜虫是番茄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毒介体。两年来观察的结果,在本市大棚秋番茄栽培前期( 8—10月)露地有翅蚜(主要是棉蚜)的迁飞和消长动态如图1—1及图1—2。由此可见,8月份(为本试验番茄的育苗期)是有翅蚜迁飞的高峰期。8月底至9月中旬(为本试验番茄苗定植、活棵的时期)有翅蚜的数量显著减少。但9月下旬(为本试验番茄的开花初期,当时已“扣棚”)以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又逐渐增多,10月份再一次出现有翅蚜迁飞的高峰。根据有翅蚜消长的规律,决定大棚秋番茄的栽培技术(包括栽培管理日程),当可获得避蚜和预防病毒病的效果。 2.大棚覆盖薄膜避蚜和防病的效果:我们的观察结果,大棚上覆盖塑料薄膜(指新的薄膜)以后,迁飞到番茄植株上的有翅蚜数量较露地区显著减少(图2),说明大棚上覆盖薄膜以后具有明显的避蚜效果。我们两年试验的结果都指出,大棚(指“扣棚”期较早的大棚)秋番茄病毒病的发病率显著地降低(图 3)。又根据1980年在郊区多点示范试验的结果,大棚栽培的秋番茄病毒病发病率平均为13.6%,其中病情最轻的大棚株发病率为0.8%】同一地区露地栽培秋番茄病毒病株发病率为53%,病情最轻的地块株发病率为33%,最严重的则达80%。不过从我们在试验中又看到,大棚上覆盖薄膜对防止丛缩型、蕉叶型番茄病毒病和条斑病是有效的,却未必能减轻花叶病的危害(这种病毒病在本市大棚秋番茄栽培中危害程度并不严重)。 (二)适时播种和定植,以避蚜和延长生育招。 1.分期播种试验的结果指出,8月25日以前播种的处理,并未由于延迟播种而减轻病毒病危害的程度;相反的,8月15日播种的处理,发病的程度比早播区更严重。 2.大棚秋番茄的生育后期气温低,所以影响产量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育期的长短及其积温。1980年晚播(8月15日播种)并先“扣棚”后定植的处理,虽然病毒病发生很轻,但由于播种期延迟10天,生育期积温减少约200℃,营养生长较差,产量仅每亩5,665斤,较早播区减产15%(图4);如果晚播区和早播区同样采用中晚熟品种,则减少的幅度将更大。 3.为了预防病毒病,获得大棚秋番茄的稳产高产,不应片面地强调延迟播种期;从防病、稳产高产和延迟供应期方面来看,本市大棚秋番茄的播种适期以8月初为宜(即露地栽培秋番茄播种期的最晚界限);定植期以8月下旬为宜,较有利于避蚜和防病。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假使是先“扣棚”以后定植,因为避蚜和防病较有把握,确定播种期的原则,应着重于提早播种,以延长生育期;确定定植期的原则应着重于“扣棚”以后是否可能遭受台风风害(参考下述)。此外,对晚熟品种或后期保温条件差的大棚,播种期应该适当提早。 (8)培育壮苗,防止种苗带病勇。 番茄苗期是最易感染病毒病的阶段,培育壮苗又是获得蔬菜高产的基础。本试验在育苗方面主要采用了下列的措施: 1.改变过去于露地育苗的方式为在避蚜、避雨的温室中育苗,以防止秧苗带病毒。根据1980年的观察,露地育苗的,于苗期(9月3日)秧苗上就已出现病毒病。 2.应用营养钵培育短苗龄(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壮苗。定植以后活棵快,生长旺盛。 (四)提早“扣问”期,充分发挥大棚薄膜覆盖的保护作用。 1.试验结果指出,大棚上覆盖塑料薄膜对预防秋番茄病毒病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扣棚月期的早晚,“扣棚”期愈早的,效果就愈好;尤其是先“扣棚”以后定植的,防病的效果最好。例如在1980年的试验中,先 “扣棚”以后定植的晚播处理,病毒病株发病率降至0.3%(参考图4。正如上述晚播因素的本身并未能减轻发病的程度)。随着“扣拥”期的延迟,番茄定植以后处于露地环境的时间延长,则虽然“扣棚”,却不能获得防病的效果。1980年在郊区进行的协作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彭浦公社农科站于9月2日“扣棚”,9月4日定植的番茄,病毒病发病率仅0.8%。有一个试验点的两个大棚,到10月上旬还未“扣棚”,因病毒病严重,拔去了全部番茄植株。以往本市大棚秋番茄栽培的“扣棚”期一般在10月下旬,番茄苗定植以后所处露地环境的时期长达四、五十天,易遭蚜虫的传毒等,导致病毒病。我们认为这是以往本市大棚秋番茄病毒病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提早“扣棚”期为何能够防止秋番茄病毒病的原因有待研究。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大棚覆盖薄膜的保护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上述“扣棚”以后具有避叹的作用,因而相应地减轻了病毒病危害以外;“扣棚”以后可以避雨。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据我们在实践中的观察,如果秋番茄的苗期或生长前期是多雨(本市9、10月们多秋雨)的年份,病毒病发展很快。。及时“扣棚”。避免秋雨,当可防止病毒病的发展。此外,“扣栅”以后,改变了番茄栽培的小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利于人为地控制环境条件以促进番茄的生长。遇过本市郊区大棚秋番茄栽培实践证明防蚜虫、防阵雨、防高温和早发棵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初步获得了稳产、高产的效果。 3.根据我们的观察I’q扣极K.期从加月下旬提早到9月下旬,大棚中的积温不过增加70 t左右。。也就是说提早“扣棚,!期。前期大棚中的温度不致过高,在生产实践中也未看到发生明显的高温障害;然而在秋香菇栽培的中、后期,大棚薄膜覆盖则具有明显的保温和增温的效果,温度愈低的季节这种效果愈明显,这对于提高大棚秋番茄的产量有重要的意义。 4.提早大棚秋番茄的,、扣棚”期应注意护棚和经济效益。,8\9月份是本市多台风的季节,为了避兔大棚上覆盖的薄膜遭受风害,、所以“扣棚”期,一般以在9.且15一20日以后,即台风季节基本过去以后及早仟扣棚”为宜,有条件的最好是先“扣棚”以后定植。 参考文献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保护设施栽培早秋番茄
《中国蔬菜 》 1982
摘要:番茄是上海市的重要蔬菜之一,当地以春季栽培为主,采收期集中于六、七两月,八月份上市量很少。本市虽有秋季栽培番茄的习惯,但因病毒病严重,早秋不能栽培番茄;现在采用的秋番茄栽培方式,一般需要至十一月份才能采收;加以病毒病为害日趋严重,产量低,且很不稳定。 关于番茄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一般认为;花叶病是由于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蕨叶病是由于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MV);矮缩病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混合感染。至于条斑病一般认为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与马铃薯X病毒(PVX)、或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X病毒混合感染所致;但也有认为黄瓜花叶病毒可单独引起条斑病。西安市农科所[1]指出,当地春番茄病毒病的毒源属于烟草普通花叶病毒中的条斑株系。至于上海市番茄病毒的种类还有待鉴定,根据初步分离结果,认为本市露地秋番茄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 应用适当的栽培技术是防止番茄病毒病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安市农科所[1]采用了综合措施以防止春番茄条斑病毒病。在日本利用棚室和寒冷纱覆盖,以防止番茄病毒病,进行秋番茄延迟栽培[2][3]。 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近几年来十字花科蔬菜隔离留种用的纱网室等保护设施的面积越来越大,这些留种网室一般仅于11月下旬至第二年6月间使用。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进行早秋番茄栽培、比较它们对防止病毒病发生的效果、探讨在当地进行早秋番茄栽培的可能性和获得稳定产量的技术途径。我们于1978年至1980年在本市宝山县彭浦人民公社种子场进行了下述的栽培试验。前两年为小区对比试验,1980年为生产试验。当地地处近郊,为秋番茄病毒病的经常发病地区。这几年几乎没有再种秋番茄。 一、试验情况 本试验所应用的保护设施主要为该场原有用作十字花科蔬菜隔离留种用的设施。三年试验中的育苗地点都为四周围有塑料纱避蚜的玻璃温室。应用纸钵育苗,以小苗(三片真叶左右)分别定植于F列保护设施中。 (一)1978$试验 ].温室(不加温,以下同)一幢,在整个生长期间四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温室十纱”),温室宽4米,高2.7米,面积为0.16亩。 2.塑料薄膜覆盖的中型拱棚一个,棚顶及四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中棚十纱”),棚宽4米,高2.5米,面积为0.16$。 3.塑料纱棚室一个。在中型拱棚钢骨架上,全部围以塑料纱(以下简称“纱棚室”),棚宽2.3米,高2.1米,面积为0.07亩。 4.对照,定植于露地,面积为0.05亩。 供试的品种主要为北早x满丝及浦红2,号。播种期为 6月30日、 7月 6日及 7月11日。分别于8月12日及8月13日定植。 (M) 1979$试验 1.“温室十纱”;面积为0.17亩。 2.“中棚十纱”:面积为0.24亩。(注:8月2日及16日台风后棚顶薄膜被风吹破,8月20日重新盖上新的薄膜) 3.“纱棚室”:面积0.05亩。 4.塑料薄膜覆盖中棚,四周不围塑料纱 (以下简称“中棚”)。面积为0.24亩。(注:8月16日棚顶薄膜被台风吹破停止试验。) 5.对照:定植露地。面积0.05亩。 供试品种为浦红1号及浦红2号。6月14日和7月6日播种,分别于7月12日和7月31日定植。 两年中分别观察病毒病和有翅蚜的发生情况。 (H) 1980$试验 品种为浦红2号。6月25日播种育苗,7月20日定植于下列保护设施中:“温室十纱”四幢,每幢的面积为0.17亩;“中棚十纱”一个,面积为0.24亩(棚顶覆盖薄膜一部分在后期受台风破损)。 二、试验结果和讨论 (一)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是早秋番茄栽治的美@ 上海地区能否于早秋栽培番茄,关键在于能否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尤其是其中的矮缩病和条斑病。从本试验中定植于露地的对照区来看,定植以后约半个月,矮缩病就盛发,发病率约为25%一85%(图 1及图 2);到定植以后25天左右,即番茄刚开花时,几乎所有植株都表现矮缩病症状。番茄条斑病的发病盛期大致在定植后两个月左右(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率约为20%一60%。在早秋高温时期定植于露地的番茄,每年都会发生严重的矮缩病,但是条斑病的发病程度和发病时期,受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很大,看来是在雨水多、气温偏低、光照较弱的年份或时期,更有利于条斑病的发展。 (二)蚜虫发生与病毒病的关系 蚜虫是番茄病毒( C M V)的传毒媒介。根据本试验的观察,露地番茄植株上的有翅蚜数目,从8月初以后剧增,8月下旬为有翅蚜发生第一个高峰的顶点;9月上旬至中旬有翅蚜数递减;但从9月下旬以后,有翅蚜又很快地增加(图1一②,图2一③),定植于露地的早秋番茄,矮缩病发病率增加的趋势是和有翅蚜发生的趋势相一致的(图2),8月上、中旬是早秋番茄苗的定植初期,番茄的苗期又是最易感染病毒病的阶段,这是导致露地早秋番茄病毒病发生特别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为了使番茄能在早秋栽培获得成功,应该注意有翅蚜发生与消长的动态,掌握有关的栽培技术,并尽可能采取避蚜的措施。 (H)几种保护设施减轻病害的效果 定植于上述几种保护设施中的早秋番茄,病毒病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发病率显著地降低甚至不表现病症,或延迟发病时期。试验中防止病毒病效果最显著的处理是:番茄苗定植于具有玻璃屋顶(或塑料薄膜棚顶)且四周又围以塑料纱的保护设施 (“温室十纱”或“中棚十纱”)。(图1及图2)以矮缩病为例,1978年及1979年定植于“温室十纱”、和1979年定植于“中棚十纱”中的番茄植株,极少或完全未表现病症。定植于“中棚十纱”的处理,当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以后(1979年),矮缩病就相继发生,病情相当严重。两年来的试验结果一致指出:定植于“纱棚室”中的番茄,矮缩病的病情较对照区明显地减轻,但与其他处理相比都较高。1979年定植于“中棚”(四周不图塑料纱)的番茄,尽管矮缩病害仍严重,但其发病率明显地低于露地对照区(图2)。以后这个处理由于棚顶覆盖的薄膜被台风吹破,没有再继续观察下去。这一年我们在辅助试验中还看到以下的情况: 1.定植于塑料薄膜小棚(棚高1.2米,薄膜覆盖至距地面约50厘米处)中的番茄苗,矮缩病发病率也较露地对照区略有降低 (根据8月2日的观察),前者的发病率为30.1%,对照区为48.8%。 2.定植于另一个玻璃温室(四周不图塑料纱)中的番茄苗,植株上有迪蚜发生高峰的时期比露地对照区显著延迟(据9月9日的统计未发现有翅蚜,9月29日有翅蚜猛增至平均每株3.8头),病毒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据9月18日统计,矮缩病发病率为12.5%,以后没有再增加),由此可见,不论是应用玻璃温室、塑料薄膜中棚,甚至是小棚覆盖栽培下的早秋番茄,与露地栽培相比较,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减轻病毒病害的作用。 关于上述不同保护设施处理,对于防止番茄条斑病的效果:“温室一卜纱”、“中棚十纱”栽培的,对防止番茄条斑病有良好的作用(图3)。应用“纱棚室”或者“中棚十纱”的,因其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雨水淋人以后,条斑病的发病率有时也相当高,只是发病盛期较露地对照区明显延迟。 (四)环境条件对发病的影响 试验结果指出,上述几种保护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避蚜作用。由于减少了传毒的媒介,所以定植在这些保护设施中的番茄病毒病害也相应地减轻了。然而即使是定植在可以完全避蚜的保护设施中,有时还会发生相当严重的矮缩病和条斑病,看来除了蚜虫传毒外,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发生和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和其他环境条件有关。根据本试验的观察,雨水(尤其是暴雨)可能是引起番茄条斑病和矮缩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条件,最明显的是定植于“中棚十纱”的处理,这个处理的番茄苗原来很少发生病毒病,但是棚顶覆盖的薄膜被风雨损坏、雨水淋入棚中以后,条斑病和矮缩病就接着发生和流行;病害严重的程度和雨水漏入的程度相一致;发病的地方也和薄膜破损的地方相同。 1979年 8月 2日和 8月 16日棚顶覆盖的薄膜遭受台风暴雨损坏以后,这种现象很明显(图2)。在1980年的试验中,也曾发生类似的情况,至于在“纱棚室”中,棚顶本来就无避雨覆盖材料,在雨水多的时期或年份,上述病毒病也更易发生和蔓延。 从三年的试验结果看出,只有定植在既有玻璃屋顶(或塑料薄膜棚顶)、四周又有塑料纱围住的保护设施中,才能有效地防止早秋番茄矮缩病、条斑病的发生。在1980年的生产试验中,在“温室十纱”四幢中,几乎没有发生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病毒病(主要为花叶病)平均发病率为5.1%。“中棚十纱”(棚顶曾受风害)中的番茄病毒病发病率为12.4%。如果只采取其中某一项的保护措施,则防止病毒病的效果就要差一些。 在上述覆盖玻璃、塑料薄膜、或塑料纱的保护设施中,据测定,“温室十纱”的光照强度约为65%,“中棚十纱”约为60%, “纱棚室”约为72%。从理论上来探讨,在上述设施的覆盖F,是否由于光条件的改变,(减少了强光辐射,或由于改变了紫外线的影响等),因而相应地减少了病毒病害,这是值得注意的。 (五)保护设施下番茄的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 对于秋季露地栽培番茄,过去认为播种期早的更易发生病毒病,但在本试验中看到,晚播晚定植的早秋番茄,有时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反而比早播种早定植的严重。例如, 1979年于 6月 14日播种育苗、 7月 12日定植于露地的处理,到第一花序初开花时,矮缩病的发病率约为60%;而7月6日播种育苗,至7月31日定植的处理,同一阶段的发病率高达95%左右(参考图2)。推其原因,可能是与后者定植时有翅蚜发生数目更多有关。不论如何,由此也可以看到定植于露地的早秋番茄,其病毒病的发病程度是和播种期、定植期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定植于上述保护设施(“温室十纱”、“中棚十纱”)中的早秋番茄,不论播种期与定植期的早或晚,都很少发生病毒病。 所以,定植于这些保护设施中的早秋番茄,其播种期或定植期主要应取决于如何有利于番茄的生育和市场的供应,不必强调延迟播种期以求减轻病毒病害。相反地,适当提前早秋番茄的播种期,可以提早供应期和延庆生育期,因此也有利于提高产量。我们在三年的试验中从6月14日至7月11日播种,7月12日至8月13日定植,采收期从9月3日至11月30日(不能再延迟采收期,否则会影响后作十字花科蔬菜种株的定植),6月中旬播种的,至9月中旬开始采收。从延迟供应期来说,以6月下旬播种,7月下旬定植为宜。 (六)几个问题的探讨 通过这个试验,对于防止早秋番茄病毒病问题,再作下述探讨: 1.番茄苗期最易感染病毒病,为了防止病毒病,必须避免秧苗带病毒。本试验在三年中都是在严格进蚜的条件下进行育苗的,并应用纸钵、培育短苗龄的健壮苗。然而以这样的番茄苗定植于露地以后,仍旧不免发生很严重的病毒病。这说明在本市近郊常发病的地区,早秋栽培的番茄如果仅在苗期采取避蚜的措施,还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病的发生,避蚜的措施应该继续到番茄苗定植以后较长的时期,才能奏效。 2.在本试验中所发生的番茄病毒病还有湖叶病和花叶病。几种病毒有时会在同一植株上发生。该叶病常常与矮缩病井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定植于“温室十纱”或“中棚十纱”中的番茄,矮缩病和条斑病发生很轻;但是花叶病的发病率却很高 (有时全部植株都表现花叶症状),不过病害程度较轻,病症常常会逐渐消失,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到,由于在保护设施中栽培,番茄所感染的病毒种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3.早秋番茄栽培的前期,正是七、八月的高温时期,尤其定植在温室、或中棚且四周围以塑料纱的处理,室温有时接近40℃,但是在排除毒源的情况下,仍旧很少发生病毒病。只是在高温和光照强度减弱的情况下,番茄的植株很易徒长,应注意掌握栽培技术,以防止植株徒长。 4.防止早秋番茄病毒病,还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种子和土壤的消毒等。关于品种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观察,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浦红2号比较适于早秋栽培,不仅较耐病,且果形大,产量高。 总之,我们三年的试验结果指出,在上海市的气候条件下,即使是在近郊常发病的地区,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保护设施,在严格进蚜、避雨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早秋番茄栽培,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病的发生。因此不仅能在9一11月份生产出番茄,以供应市场;且可以在当地以往不能栽培番茄的早秋季节,获得番茄的稳产高产,亩产可达七千斤左右(表1),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蔬菜的留种设备。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这种早秋番茄的栽培方式,已经在本市郊区其他公社试用,也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保护设施栽培早秋番茄@王化$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李美珍$上海市宝山县彭浦公社农科站(1)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春番茄条斑病防治研究初报”,《西安科技》1975年,第2期。 (2)藤井健雄,《蔬菜的栽培技术》,昭和51年。 (3)横木清太郎等,《塑料温室园艺手册》。


在断奶仔猪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试验
《中国畜牧杂志 》 1982
摘要:饲养在水泥地面上的双月断奶的3月龄仔猪,不用青料时,采食量不高、拉稀、增重慢、料肉比高。是养猪生产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延长了肉猪的肥育期,而且给生产单位在经济上带来一定的损失。


上海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与微肥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近年来,我们对上海市郊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连续做了几年施用微肥效应的试验。结果证明:微肥效应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给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微量元素供给不足的土壤上,适当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许多农作物表现出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且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应用积温预测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
《植物保护 》 1982
摘要:上海郊区玉米螟主要在棉花茎秆,棉田枯铃、枯叶及棉仓晒花帘等处越冬。应用有效积温(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和蛹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预测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 一、越冬虫态的有效积温 1.越冬代幼虫:10月份取越冬代幼虫500—600条,分成8组,其中4组放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采用变温(温差为8℃),计算时用其平均值,其余4组放在7—8℃的冰箱内,


应用软X—射线造影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82
摘要:本研究用软 X—射线仪,钡盐作为造影剂,探索小麦、水稻、玉米、蚕豆、棉花等作物不同类型种子的造影方法以及检测其生活力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用20%的氯化钡(BaCl_2)水溶液,直接浸渍小麦(1.5小时)、水稻(11小时),玉米(12小时)、蚕豆(1小时)、棉花(8小时)等种子,透视摄影后,通过负片检测的生活力与实际发芽力相一致,效果较好。本方法具有快速、方便、准确,不受种子其他生理条件(如休眠期等)限制等优点,可供种子检验部门应用。


间接血凝试验测定猪弓形体病抗体若干因素的探讨
《畜牧与兽医 》 1982
摘要:1、鞣酸处理绵羊红细胞可提高与抗原的亲和力,提高致敏效果。2、不同固定剂处理红细胞的效果以戊二醛-丙酮醛最好,双醛固定次之。但双醛固定法所用试剂均系国产,因此仍可作为较理想的固定方法。3、致敏条件以pH3.3~4.8,温度36~38°C,致敏时间以60分钟为适宜。4、一步法与二步法的致敏效果相同,一步法操作简便。5、在9~15°C冰箱保存下,双醛和戊二醛-丙酮醛固定绵羊红细胞可使用3个月;致敏红细胞可使用40天。6、间接血凝试验对检出弓形体抗体具有特异性。


17例鹅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中国兽医杂志 》 1982
摘要:17例家鹅肿瘤,是1978年—1981年本所病理室在开展成年鸡肿瘤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病理标本。通过切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诊断,并描述了病理形态学特点。病鹅来自皖、苏的白鹅。材料固定于10%福尔马林,制成石蜡切片,用苏木紫伊红染色,根


猪滑液支原体的生理生化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猪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hyosyono-viae)寄生于猪鼻咽部和关节,是猪支原体病中三种主要的病原支原体之一(Switzer,W.P.等,1975;Whittlestone,P.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