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7份谷子农艺性状多样性与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21
摘要:以37份谷子材料的14个农艺性状为研究对象,对3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聚类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范围在0.40~1.16;变异系数(CV)变幅在9.32%~59.79%;以欧氏距离为5将37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第4类只有2016007,该品种穗颈长度较长、穗码数较多,株高和主茎节数均为最低;小区产量与株高、主穗长、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刺毛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粗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该研究对种质资源利用、杂交父母本选配及定向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以先玉335、京科968、迪卡159和赤单228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有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研究其对4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少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玉米果穗的形成和灌浆。玉米不同品种果穗生长情况均是前期较慢,后期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迅速。从产量结果看:赤单228最佳种植密度为8.25株·hm-2,迪卡159在种植密度是8.25株·hm-2。而京科968和先玉335产量在7.5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棱大麦种质资源抗氧化能力的筛选鉴定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针对30份不同来源的二棱大麦材料,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隶属函数法等方法进行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过氧化氢酶为最大(2.126),超氧化物歧化酶为最小(1.902);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在基因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MDA与SOD、POD、CAT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隶属函数和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可对30份二棱大麦品种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排序,其中,早熟一号、97B733、杨0187、CA2-1和MACQUARIE排前5名,冈2、Jaxana、F6(2001-84不育×2001-29)不育×2001-29、苏U啤麦5号和2B10-4511排后5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菌肥对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北方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明确供试生物菌肥对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加利利链霉菌、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抑制效果.[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不同浓度生物菌肥(50、100、1000 mg/L)处理下的马铃薯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进行抑制效果测定,并测定了生物菌肥对4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生物菌肥对同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浓度1000 mg/L时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对加利利链霉菌和大丽轮枝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7.44%和85.01%,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6.62%和32.07%.生物菌肥对4种病原菌的毒力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对大丽轮枝菌和加利利链霉菌的EC50值较小,分别为18.251 mg/L和41.461 mg/L;对尖孢镰刀菌的EC50值为140.939 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最大,为18632.649 mg/L.[结论]供试生物菌肥对大丽轮枝菌和加利利链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和毒力,对尖孢镰刀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和毒力,但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和毒力较小.
关键词: 马铃薯;病原菌;生物菌肥;抑制率;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套黄灌区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措施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解决河套黄灌区麦田杂草绿色防控问题,在河套黄灌区小麦田杂草严重发生的区域,对小麦与杂草竞争关系观测的基础上,试验测定了采用不同小麦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耕翻次数、地膜覆盖方式等绿色控草措施的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以藜科杂草、籽粒苋和稗草危害为主的麦田,杂草出土滞后于小麦10天以上。杂草主要分布于行(穴)间,株数分别占66.6%(条播)、97.6%(穴播),且行(穴)中杂草长势较弱,单株鲜重较行(穴)间降低39.3%~41.9%,小麦生长前期生态抑草作用明显;绿色控草措施中除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控草效果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措施控草效果明显。综合比较得知,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株数防效分别为82.3%、71.7%、22.0%、8.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8.0%、97.1%、23.9%、9.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分别增产69.4%、56.4%、21.1%,可实现有机小麦生产机械化绿色控草以及低成本、高产量、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 河套黄灌区 麦田杂草 绿色防控 有机小麦 覆膜穴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北方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指导胡萝卜田除草剂高效安全使用,筛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最佳使用药剂及施用方式.[方法]在内蒙古乌素图镇胡萝卜田采用4种除草剂(450 g/L二甲戊乐灵CS、330 g/L二甲戊乐灵EC、480 ~L氟乐灵EC、960g/L精异丙甲草胺EC)、2种助剂和不同施药方式,以清水喷施为对照,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胡萝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供试4种除草剂中960g/L精异丙甲草胺EC禾本科杂草防效显著低于480 g/L氟乐灵EC和330g/L二甲戊乐灵EC(P<0.05);480 g/L氟乐灵EC在不同施用剂量下以3000 mL/hm2480 g/L氟乐灵EC+300 mL/hm2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3.12%、阔叶杂草防效为87.88%;2205mL/hm2450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禾本科杂草防效为99.10%、阔叶杂草防效为92.51%.[结论]胡萝卜田苗前除草剂以2205 mL/hm2450 g/L二甲戊乐灵CS+300 mL/hm2助剂1防除效果最佳.
关键词: 胡萝卜田;除草剂;杂草;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挖掘及育种研究进展
《北方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损失,严重限制水稻的生产.利用宿主自身抗病基因,培育稳定、有效、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和QTLs被挖掘用于创建稳定、广谱、持久的抗病材料.文章综述了已克隆抗病基因和QTLs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机制以及这些抗病基因结合的分子标记选择辅助育种技术、聚合抗病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实例,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稻瘟病;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基因聚合;基因编辑;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探究切根改良后配合氮、磷肥混施对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切根基础上对羊草割草场进行不同浓度的氮、磷肥添加试验,设置4个氮、磷添加梯度处理,分别为CK(对照)、NP1(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45 kg/hm2)、NP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90 kg/hm2)和NP3(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每个处理设置3个区组作为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2014年8月中旬,在每个小区随机设置一个1 m×1 m样方,齐地面刈割植物样品后采集土壤样品,随机设置3个取样点,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法、钼锑抗比色法、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氢氧化钠熔融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与CK相比,NP3处理导致10~20 cm土壤层的全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的速效氮含量;NP3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土壤层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NP2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速效磷含量;NP2和NP3处理导致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全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NP3处理导致0~10 cm土壤层的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不同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结论]综合考虑施氮、磷肥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在对羊草割草场改良过程中,需要配施一定量的钾肥,有利于改善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状况.
关键词: 氮肥;磷肥;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籽实灌浆及油分积累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明确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籽实灌浆和油分积累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内蒙古武川县进行,设FP(农民习惯施肥)、NE(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N(不施氮肥)、NE-P(不施磷肥)和NE-K(不施钾肥)5个处理,于食用向日葵开花后定期取样,测定籽实干物质积累量、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结果】食用向日葵籽实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曲线变化规律,开花后19~20 d达到最大值,之后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NE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缺素处理,缺N、P、K肥处理的拐点干物质积累量是NE处理拐点干物质积累量的89%、90%和91%。籽实粗脂肪含量变化也呈"S"形曲线变化规律,NE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缺N、P、K肥处理拐点粗脂肪积累量是NE处理的99%、94%和93%。籽实棕榈酸含量和硬脂酸含量的变化呈乘幂曲线关系,棕榈酸含量在开花后37 d趋于稳定,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8%;硬脂酸含量在开花后29 d趋于稳定,占总脂肪酸含量的0.3%~0.5%。籽实油酸含量开始灌浆时较低,开花后22 d有一个高峰期,收获时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3%~17%;亚油酸含量从灌浆初期的50%左右一直增加,收获时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5%~80%。【结论】食用向日葵籽实干物质积累量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S"形曲线变化规律,开花后19~20 d和28~30 d分别是籽实干物质和粗脂肪积累最大时期。籽实中的脂肪酸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施肥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氮磷钾 籽实灌浆 油分积累 脂肪酸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