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菊酯类农药残留在菜豆烹饪过程中的消解
《中国食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在食品烹饪加工过程中农药的消解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数据,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的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4种农药在菜豆烹饪过程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油炸加工方法对4种菊酯的影响较大,其消解率在42.9%~76.4%之间;炒制过程对4种农药的消解率在33.7%~47.7%之间;蒸制过程对4种菊酯类农药的影响较小,其消解率在2.7%~18.5%之间。未盖锅盖煮的条件下消解率为43.5%~75.7%,盖锅盖煮的消解率为34.7%~66.5%。在盖锅盖煮制10min的汤中,各种农药残留量在0.03~0.062mg/kg之间。炒菜豆经微波加热2min后,农药消解率在22.1%~42.5%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矮花叶病玉米的遗传、表达及抗病性研究
《生物技术通讯 》 2008
摘要:目的:研究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遗传表达的稳定性,以及目的基因表达与抗病性的关系,最终得到转基因纯合株系。方法:以采用花粉介导法将RDV运动蛋白缺陷型(RDV MP-)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478的转基因种子(T0)作为试验材料,对其或其后代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含量测定、农艺性状筛选,以及田间接种病毒的抗病鉴定。结果: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从T0种子获得了11株疑似转化植株;对T1、T2、T3代转基因植株的PCR分析证实目的基因已导入玉米植株,并显示随着转化植株世代交替,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给下一代,且目的基因在待测材料中的检出比例也随着代数的增加而提高;目的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结果为1.83~11.57 ng/mg叶片鲜重之间;田间接种玉米矮花叶病病毒试验结果证明转化植株比对照植株的抗矮花叶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个别株系在T1代的发病率就为0,T1、T2、T3代转化植株的抗病性逐代提高,比临近对照的抗病性提高2~5级;目的基因表达量与植株(系)的抗病性显著相关,r=0.923,P<0.01;入选纯合系的农艺性状也有较大变化,穗粒数比对照系增加约5%。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可以筛选到转基因抗病玉米纯合株系。
关键词: 矮花叶病 玉米 转基因 RDV运动蛋白缺陷型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玉米抗矮花叶病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关键词: 病毒复制酶基因 玉米 花粉介导法 人工接种 矮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CH7086是衍生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八倍体"小偃7430"的小麦新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均为免疫。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系)绵阳11,晋太170,CH5241与CH7086杂交,将其F1,F2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15号小种的E09菌系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白粉病的感染为0级。F2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符合3R:1S,说明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对白粉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偃麦衍生品系CH7086抗白粉基因的遗传及SSR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7086是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系,衍生于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温室接种鉴定结果显示,CH7086对白粉病菌系E09、E21、E26均表现为免疫,且其抗性来自长穗偃麦草。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H7086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MlCH86。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从CH5241×CH7086的F2中随机选取的95个单株进行微卫星标记检测,发现位于2BL、2DL上的SSR位点Xbarc159在双亲和抗、感池间有特异性,并与抗性基因MlCH86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0.8cM。用中国春第2部分同源群的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行验证,进一步将MlCH86定位在2BL上。用白粉病菌系E21、E26接种鉴定表明,MlCH86的抗性反应明显不同于2BL上已命名的抗性基因Pm6、Pm33。根据抗性基因的来源、染色体位置及抗性反应,初步推断存在于CH7086的抗性基因来自长穗偃麦草,它不同于已有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是一个新基因。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长穗偃麦草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探索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目前,平遥县户用沼气正大力推广,这不仅给广大农户节省燃料开支、改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通过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给农户带来实惠。因沼液中含有杀菌物质,故能防治许多植物的病害。经过几年的试验确认了用沼液能防治小麦赤霉病,与具有显著药效的多菌灵相比较,效果相当,作用肯定;并且认为以公顷喷施750 kg以上原沼液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双价基因抗虫杨抑制美国白蛾的作用机理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价基因chitinase-BmkIT对鳞翅目害虫的作用机制,以美国白蛾为供试虫源,用转双价基因(烟草天蛾几丁质酶基因和东亚钳蝎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基因)杨树叶片饲喂其幼虫,至3龄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不完整,中肠细胞出现排列不整齐、脱落等现象;而取食非转化杨树叶片的美国白蛾幼虫中肠结构完整,中肠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转基因杨树叶片还显著抑制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p<0.05)。取食转chitinase-BmkIT基因杨树叶片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并使部分幼虫身体溃烂。该双价基因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的基因源。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几丁质酶基因 蝎昆虫神经毒素基因 中肠 乙酰胆碱酯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的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8 CSCD
摘要:以辣椒子叶、真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发现,以子叶为培养材料最理想。在MS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对不定芽分化、伸长及伸长不定芽生根诱导研究的结果表明,最适合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 5.0 mg/L+IAA 0.5 mg/L,芽伸长最优组合为MS+ZT 2.0 mg/L+GA2.0 mg/L;不定芽伸长后在1/2 MS+NAA 0.1~0.3 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