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9号的选育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98-116 A与抗逆性强的双低恢复材料ZW 20-4测配,通过单株成对测交筛选鉴定出强优势组合黔杂2002-4,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黔油19号。该组合在2003~2005年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为150.42 kg/667 m2,较对照油研7号(两年平均142.18 kg/667 m2)平均增产5.8%。该品种菜籽芥酸含量1.4%,含油量39.93%,硫苷含量37.29μmol/g。黔油19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临保三交种与单交种的比较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及临保系和恢复系分别配制了临保三交种、单交种进行组合的杂种优势比较,结果表明:临保三交种在抗性方面优于单交种,在经济性状及产量上与单交种相当。临保三交种完全可以替代单交种,从而节省了两系制种过程中初花期拔除50%可育株的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了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 临保三交种 单交种


不同播期与栽插株数对杂交水稻K优267产量与生育期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2003年对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267,在贵州中高海拔的贵阳地区进行了不同播期、秧龄和栽插株数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K优267的各处理因子平均产量为631.1 kg/667m2,比汕优晚3(CK)增产10.4%。其中以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单株栽插方式的产量最高,达688.6 kg/667m2,比汕优晚3(CK)最佳方式的产量(646.7 kg/667m2,于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3株栽插方式)增产6.5%。并对该组合实行小秧龄强化栽培的有关技术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播期 栽插株数 杂交水稻 K优267 产量 生育期


不同生态条件下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贵州省区试中的13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品种在贵州省8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稻作区种植的稻谷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其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浆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稻作点种植,其稻米品质指标中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较大,达到显著差异;通过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的偏相关分析得出,在水稻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三因子中,显著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是日平均温度,而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是稻米品质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的主控因子。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生态稻作区 日平均温度 水稻灌浆期


黔油12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研究 Ⅸ.硼砂施用方式、数量及时期与制种群体产量和经济性状变化
《耕作与栽培 》 2006
摘要:试验研究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中的硼肥使用技术,探讨硼砂的施用量、施用方式、施用时间对制种产量和母本群体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以底肥施用结合喷施方式的群体制种产量和经济性状效果最佳,其底肥用硼砂数量应控制在0.6~1.11kg/667m2,最适用量1.11kg/667m2,喷施时间在移栽活棵期—现蕾抽薹期;一次性底肥方式效果其次,硼砂用量应控制在0.6~1.31kg/667m2;采取单一喷施方式时,应在5叶期—现蕾抽薹期及早施用,并增加喷施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