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理论和实践
《贵州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介绍以及对3个国家的行动研究案例的具体分析,总结了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植物篱技术发展回顾和贵州省的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国际国内植物篱技术发展的回顾,认为通过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可供推广应用的坡耕地治理技术。植物篱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控制坡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收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步形成梯地的过程中,投资较省、地力得到提高。但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因受地域条件差异的影响和农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成篱作物较难选择,形成的植物篱容易破坏。我们采用农民参与选择成篱作物的方法,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农民能选择出风险小、经济效益较高,适合当地条件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植物篱模式,能促进植物篱技术发展,明显地提高了植物篱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不同收获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的7个品质指标中,不同收获时期处理间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米粒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以黄熟期最高。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敏感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2001~2004年测定了源于贵州省25个县(市)的16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各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EC50最大为128.14μg/mL,最小为21.93μg/mL,相差倍数为5.7063倍。各地区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六盘水地区、遵义地区、黔南地区菌株的敏感性相对较差,平均敏感性EC50分别为79.61、75.80和75.72μg/mL。


水稻种质对稗草和莴苣的化感效应研究
《垦殖与稻作 》 2006
摘要:用改进的叶浸提法和田间共生鉴定法,比较分析了从124份不同来源水稻种质中初步筛选的27份化感种质对稗草和莴苣的化感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叶浸提液对莴苣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稗草;对稗草和莴苣根长的抑制效果大于苗高和发芽势;叶浸提液法与田间共生法对稗草的抑制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叶浸提液对稗草发芽势的抑制指数与田间共生对稗草苗干重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稗草种子发芽势可作为测试水稻种质化感效应的重要指标。田间水稻苗高与叶浸提液对稗草根长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和田间共生对稗草苗高和苗干重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稻苗高较高的种质较苗矮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效应。珍珠42、沙粘1、六月早、青团2号、红脚粘2和地谷的化感效应突出,对稗草的平均综合抑制指数分别为0.56、0.47、0.45、0.45、0.41和0.39,可作为强化感种质提供应用。
甘蓝型油菜紫红叶标记性状的遗传及利用探讨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遗传分析得出:紫红叶色甘蓝型油菜的紫红叶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紫红叶色对绿色呈显性。利用紫红叶色标记性状材料作父本,绿叶核不育系作母本进行隔离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制种中必须拔除不育系中的可育株。同时进行了紫红叶标记材料利用方法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