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过表达长穗偃麦草EeHKT1;4基因增强拟南芥抗旱耐盐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高亲和性K+转运蛋白基因(HKT)编码K+、Na+转运或K+-Na+共转运质膜通道蛋白,在植物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长穗偃麦草EeHKT1;4(GenBank:KF956112.1)的功能作用,构建了EeHKT1;4过表达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进行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抗旱耐盐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WT)与转基因株系的主根长度无差异,NaCl与甘露醇处理下WT和转基因株系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转基因株系根长度均大于同等胁迫条件下(WT)的根长;正常生长条件下WT与转基因株系表型无显著差异,但在NaCl与甘露醇处理下WT表现出叶片萎缩和植株枯黄,转基因株系仅部分植株表现出叶片萎缩,同一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植株存活率皆高于WT.硝基氮蓝四唑(NBT)与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生长条件下WT与转基因株系叶片染色相对较浅,随着NaCl与甘露醇浓度提高,所有叶片染色程度逐渐加深且同等胁迫下WT染色程度高于转基因株系.以正常生长条件下基因的表达量为对照,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AtSOS1基因在WT和转基因植株中逐渐上调且在转基因中的表达量高于WT;AtNHX1基因在NaCl处理下上调表达且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量低于WT,除转基因株系L5外并未检测到WT和转基因株系自身因NaCl浓度的提高AtNHX1基因表达量发生改变;在甘露醇处理下,AtRD29B和AtP5CS1基因均上调表达且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量高于WT.综上所述,EeHKT1;4过表达降低了逆境胁迫下拟南芥中超氧阴离子和H2O2的积累,诱导抗逆基因上调表达,增强拟南芥抗旱耐盐性.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 EeHKT1 4 转基因 DAB染色 NBT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鸡禽杆菌血清A型和C型菌株共感染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中国家禽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某规模化鸡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病例的病原,试验从同群发病鸡的眶下窦采样进行细菌性病原分离,并进行PCR和生化试验鉴定,利用A、B、C 3个型标准分型血清对疑似分离菌株进行HI分型,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均为副鸡禽杆菌,这些分离株包括A型和C型两种血清型,两种血清型的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21种治疗畜禽疾病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两个血清型分离菌株亲缘关系较远,A型与澳大利亚某株副鸡禽杆菌亲缘关系很近,C型与部分国内副鸡禽杆菌菌株亲缘关系接近。研究结果提示在该规模化养殖场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中,同时存在2种不同血清型的副鸡禽杆菌,加大了防控的难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春玉米田管理分区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大尺度农田管理的针对性,探寻低成本高效的分区方法,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30.8 hm2春玉米田为对象进行分区研究。基于吐丝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使用多尺度分割与模糊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基于播种前的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土壤体积含水率、电导率、pH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并作为对照,对分区间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分区内变异系数进行比较以评价分区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得到4个较优管理分区为M1、M2、M3、M4,各分区产量分别为7 597.53、8 236.35、8 686.98、9 119.93 kg·hm-2,各分区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M1、M2、M3间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降低;基于土壤数据确定4个分区,即S1、S2、S3、S4,春玉米产量分别为7 754.81、8 173.44、8 860.05、9 153.23 kg·hm-2,分区间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分区内部土壤均一性提高。综合来看,2种方法的划分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级分区的空间重合度分别为40.00%、46.51%、57.45%、59.38%,整体重合度为51.32%。当缺乏土壤数据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可为农田管理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皮尔瑞俄类芽胞杆菌ZF390对黄瓜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瓜细菌性软腐病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的问题,本研究以活体防治效果为指标,筛选更加有利于田间应用的高效生防菌株。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病害发生严重地块的健康黄瓜植株根际中的细菌菌株,再利用双层培养法筛选到6株黄瓜细菌性软腐病菌拮抗菌株,最终通过喷雾接种法筛选得到能够有效防治黄瓜细菌性软腐病的生防菌株ZF390,其防效可达77.94%,且该菌株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细菌的生长,抑菌谱广。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鉴定菌株ZF390为皮尔瑞俄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eoriae。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菌株ZF390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发酵液菌体浓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可达2.94×10~9 CFU/mL。菌株ZF390是一株能够有效防治黄瓜细菌性软腐病的生防菌株,具有进一步开发成生防制剂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软腐病 皮尔瑞俄类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至草对天敌昆虫控害能力的促进作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夏至草Lagopsis supine药用价值高及花期长,且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果园种植夏至草可以增加天敌昆虫对靶标害虫的防控效果,但具体增效控害机理尚未明确.通过研究夏至草花对天敌昆虫的存活时间以及捕食(寄生)能力影响,以明确夏至草对天敌昆虫作用的生态作用机制.[方法]本文选取果园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 和寄生性天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室内分别设置5朵和20朵夏至草花处理,以未用夏至草花为对照,分析不同数量的夏至草花朵对两种天敌昆虫成虫寿命、产卵量以及捕食和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20朵夏至草花处理可以显著延长东亚小花螨成虫的寿命(t--2.79,df=66.063,P=:0.001),并显著提高产卵量(F2,14=5.14,P=0.024),但对东亚小花螨捕食量无显著影响(t=1.28,df=5.554,P=0.155);5朵和20朵夏至草花处理的松毛虫赤眼蜂成虫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31,df=68.052,P=0.014;t=4.09,df=57.667,P=0.006).同时,20朵夏至草花处理还可以显著提高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量(F2,14=4.69,P=0.03),平均寄生量为59.4粒/雌.[结论]果园种植夏至草涵养天敌昆虫,延长天敌昆虫成虫寿命增加捕食和寄生时间,提升捕食性天敌产卵量和寄生性天敌的寄生能力,促进了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陕西关中农田土壤中塑料碎片和微塑料残留及其累积特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促进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然而农膜残留及其碎片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绿色农业发展及生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研采集不同作物种植农田耕层土壤(0~30 cm),利用检视法、密度分离法及显微镜扫描鉴定等技术,研究长期农膜覆盖蔬菜地(蔡家坡,以下简称蔬菜地)与大棚(苗圃)种植区(杨凌,以下简称大棚区)土壤中塑料残片和微塑料残留及累积丰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均检出塑料残片,塑料残片颜色主要有红色、黑色、白色、蓝色等,其中蔬菜地以白色农膜残片为主,而大棚区主要以黑色培养钵碎片为主;不同土层中,塑料残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且残片个数随着残片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蔬菜地37.8%为0.25~2 cm2的小残片,其次为2~10 cm2、10~25 cm2的残片,最低为>25 cm2的大残片;大棚区67.5%为0.25~2 cm2的残片,其次为2~10 cm2、10~25 cm2的残片,几乎未检测到>25 cm2的大残片塑料.同时,残片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0~10 cm土壤中蔬菜地残片含量平均为26.2μg?g?1,大棚区平均为34.9μg?g?1;而20~30 cm土层中残片含量最低,蔬菜地仅为2.48μg?g?1,大棚区平均为4.79μg?g?1.然而,蔬菜地微塑料检出率较低,为23.9%,且最大检测量为表层0~10 cm,为1.8×103个?kg?1;而在大棚区微塑料检出率为39.5%,最大检测量为表层0~10 cm,为500个?kg?1.由此看出,长期施用农膜及塑料大棚导致土壤中塑料残留量显著增大,且不同土层中塑料残片及微塑料累积量变化差异较大,可能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后续应进一步对塑料残留碎片化过程及微塑料在土体内迁移和累积风险进行研究,以期为全面评估该区域农田土壤塑料污染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腐病原菌禾谷镰孢的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试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技术,从玉米穗腐病病穗上分离并鉴定到17个禾谷镰孢菌株.以玉米自交系X178、593和B73为材料,对其中5个产孢能力强的菌株通过玉米发芽抑制试验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菌株FG14对测试自交系的平均发芽抑制率达54.10%;FG7最低,仅有23.22%,两者相差2.3倍.选用5个菌株在田间分别接种B73和LH59果穗,两个自交系对菌株FG14和FG21的抗性评价均为感,FG7为中抗.种子发芽和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禾谷镰孢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试验明确不同菌株对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影响,获得的菌株为玉米种质的穗腐病抗性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村庄用地减量地块识别与分区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村庄用地减量地块的科学识别和类型分区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建设用地减量规划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兴趣点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从生态安全性、空间稳定性、发展适宜性3个维度,构建村庄用地减量地块识别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减量地块,借助三维魔方图解法对减量地块进行类型划分与分区,并提出减量策略.结果表明:1)密云区生境质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聚集分布特征,筛选出生态源地781.65 km2和15条生态廊道,综合构建密云区生态安全格局;2)密云区村庄用地减量地块识别评价分值内部差异较大,空间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通过综合评价法确定密云区减量地块面积789.84 hm2;3)采用三维魔方图解法将村庄用地减量地块划分为近期减量区(生态-空间减量型、生态-发展减量型、空间-发展减量型)、中期减量区(生态安全减量型、空间稳定减量型、发展适宜减量型)、远期减量区(综合减量型)共3区7类减量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减量地块提出对应的减量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生态涵养区村庄用地减量地块的识别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生态涵养区减量、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村庄用地 减量 生态安全格局 三维魔方图解法 密云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技术研究与利用
《科学通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是我国原创的利用不育系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成果,其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选育高配合力和异交性状优良的不育系与恢复系能够有效提高制种异交结实率和产量.本研究通过2016~2020年间二系杂交小麦相关制种试验,对制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恢复系花粉传播距离、花药大小、花药外露率、花粉量和不育系的开颖角度、柱头外露率等异交生物学性状与异交结实性能有显著相关性;父本花期比母本晚2~3 d能够实现时空协同和生理协同的有效配制.按照父本比例5%对父母本进行混播制种比行比制种产量显著提高28.2%.2019-2021年度,在南阳地区进行规模化混播制种生产效果突出,BS1453/JS1规模化制种产量达到5273.4 kg/hm2,为二系杂交小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偏肺病毒感染Vero细胞的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家禽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C型禽偏肺病毒(aMPV/C)感染Vero细胞后外泌体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试验收集感染病毒后48 h的细胞培养液,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跟踪技术分析、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后,对外泌体进行示踪试验。利用非标记定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able-free LC-MS/MS)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分。结果显示:分离的外泌体为杯状双层膜囊泡,具有特征性膜蛋白CD63、CD81、Tsg101,能够进入未感染的Vero细胞;aMPV/C感染组中170个蛋白表达上调,11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大多来源于细胞器和细胞膜,主要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执行受体结合、酶催化、分子调节等功能,集中于内吞作用、病毒感染、细胞衰老等通路。研究表明,aMPV/C感染使Vero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分发生明显变化,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于细胞膜信号传导通路、病毒感染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被aMPV/C感染的Vero细胞能以外泌体形式向未感染细胞进行物质或信息传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