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血清亚型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部分核酸序列的比较(简报)
《中国兽医科技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是危害我国养鸡业发展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多年的防治实践表明,现行商品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尽人意。近几年我们对IBD的病原生态学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IBDV其抗原性和毒力有差异,病毒中和试验和交叉中和试验证...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Ⅱ.球茎大麦向栽培大麦的种质转移
《作物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介绍栽培大麦(2x)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学鉴定结果。二者杂交成胚率平均可达48.43%,胚培成苗率平均可达25.64%。杂种F_1染色体数为21,通过C-带鉴定表明,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F_1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构型:单价体4~7个、三价体l~3个,其余为二价体。杂种植株形态为父本球茎大麦型,冬性强、发育慢、分蘖多。以杂种F_1胚培苗花粉能育单株为父本,以苏啤1号为母本进行回交,得到7个回交一代株系BC_1—1~BC_1—7,将 BC_1F_2种子播种在大麦黄花叶病病圃中进行抗病鉴定,结果 BC_1—2F_2的2个株系和BC_1—5F_2的2个株系高抗黄花叶病。对BC_1—2F_3的同功酶分析和C-带鉴定,表明抗病株系中确有来自球茎大麦的遗传物质,对抗病株系的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与栽培大麦中已知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可能为一种新的基因。


我国南方地区结球甘蓝的生产及育种现状
《中国蔬菜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述了我国南方地区结球甘蓝的生产形势和育种工作现状,并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就确立新的育种目标、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作了阐述。


猪氟烷基因型的PCR检测及杂合子氟烷阳性猪的发现
《中国兽医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47头猪进行了氟烷测验,测得氟烷阳性猪3头,阳性率为2.04%。运用PCR-RFLP分析法对氟烷阳性猪及其同胞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4头被测猪中有2头为隐性纯合子,2头为杂合子。结合氟烷测验结果,2头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氟烷阳性,符合一般规律;而2头杂合子中发现1头为氟烷阳性,此前尚未见报道,这一结果证明了氟烷表现与基因型并非完全对应
关键词: 氟烷测验,PCR-RFLP,杂合子,猪


不同营养水平下山羊血红素含量的比较
《畜牧与兽医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唯宁白山羊是淮北地区当家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易于饲养的特点。近年来在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研究”的促进下,山羊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适应当前秸秆粗饲料综合利用,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的需要,本课题在睢宁地区重点开展了...


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VP2基因部分核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比较
《中国兽医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报告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 c D N A 序列,在病毒 V P2 区域,设计 1 对引物,并在 2 引物上分别加 Pst Ⅰ和 Eco R I酶切位点。对 2 个 I B D V 分离株 J S3 和 J S4,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提取病毒 R N A,然后进行逆转录和 P C R 扩增,将扩增片段经酶切纯化后克隆于 p U C18 质粒载体中,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 c D N A 序列。将测定的分离株与标准对照株( S1) I B D V V P2 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计算机分析比较, J S3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4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3 与 J S4 的同源性为 99% 。推导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 J S3 和 S1 的同源性为 97% , J S4 与 S1 的同源性为 96% , J S3 和 J S4 的同源性为 98% 。这表明在我国流行的 I B D V 毒株与标准毒株相比不仅在免疫学反应上有差异,而且在病毒核酸序列上有变异,这种变异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或免疫逃避的分子基础。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序列分析


25%吡嗪酮可湿性粉剂对菜蚜生物活性及防治效果初报
《植物保护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菜蚜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导致叶片失水卷曲、发黄,植株矮小、萎蔫。受害的大白菜、甘蓝往往不能正常包心结球。蚜虫还传播多种病毒病,其排泄的蜜露可引起霉污病,严重影响蔬菜的质量和产量。25%吡嗪酮WP是一种新的药剂,具有独特...


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植物保护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的PDA平板上培养油菜菌核病菌核和菌丝块,观察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pH值,结果表明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28℃,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8℃,35℃为菌丝的致死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