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尼龙筛绢基质对对虾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比较分析了添加尼龙筛绢网基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系统中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质组水体菌群结构丰富度稍低于对照组;2)基质组水体菌群结构相似性始终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质组的相似性系数不断升高,而对照组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波动;3)对照组水体养殖前期优势菌主要为变形菌门和未培养细菌,在养殖后期则以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细菌为主,基质组水体菌群则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均以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细菌和未培养细菌为主。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人工基质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调控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不同区域尿素浓度与浮游植物脲酶活性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8月对大鹏澳的核电温排区、人工鱼礁区和水产养殖区,以及连接大鹏澳的南涌河口、龙岐河口和王母河口等6个区域的尿素浓度(以氮浓度表示,Urea-N)和浮游植物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其他环境因子,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尿素分布特征及其与脲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季大鹏澳湾内和河口Urea-N浓度相差较大,范围分别为0.28~1.21μmol·L-1和0.38~3.50μmol·L-1,相当于溶解无机氮(DIN)的6.30%~24.31%和3.13%~6.77%,氮源以DIN为主。龙岐河口和王母河口的尿素浓度最高,养殖区次之。湾内和河口的脲酶活性(以NH+4-N表示)范围分别为0.61~1.03μmol·(L·h)-1和0.82~1.07μmol·(L·h)-1,其活性除了与尿素浓度呈正相关外,还受无机营养盐和浮游植物量的影响。在氮、磷没有限制的鱼礁区、养殖区和南涌河口,叶绿素a(Chl-a)浓度高可促进脲酶的诱导调节。尿素为养殖区的重要氮源,脲酶活性与Chl-a呈极显著正相关。温排区、龙岐河口和王母河口存在磷限制,抑制脲酶的诱导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地区外来鱼类革胡子鲶的建群状况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摸清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入侵现状及种群现状,对华南地区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潭江和南渡江等主要河流的多个样点进行调查,并对各种群年龄结构、性比和性腺发育期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南地区各主要河流均有革胡子鲶分布,各群体均存在二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样本性比为(♀∶♂)=1∶1.18,在调查中同时发现大量仔、幼鱼,表明革胡子鲶在华南地区各自然水域能够实现正常越冬和自然繁殖,已建立自然种群。
关键词: 外来物种 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 自然种群 华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海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pp.)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长腹剑水蚤 种类组成 密度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南沙群岛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生长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采用蛋白质水平为40%、45%、50%和55%,脂肪水平为8%和16%,共8组实验饲料。在水温为(16±0.2)℃的循环流水水族箱系统内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该鱼肌肉营养学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蛋白水平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率先升高后降低,其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之显著升高(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灰分不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脂肪水平增加,其肌肉粗脂肪含量也随之显著提高(P<0.05),而对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氨基酸总量(WTAA)和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WEAA/WTAA)不存在显著影响。综合生长性能与氨基酸模式的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细鳞鲑幼鱼最适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50%和8%,适宜蛋能比为29.36 g/MJ。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草鱼健康养殖策略
《渔业致富指南 》 2016
摘要:本文就草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不同阶段重要疾病及防控措施作一个介绍,以期能使得养殖户对草鱼养殖有更好的把握,真正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殖病害防控原则,同时供同行参考。1败血症草鱼败血症是目前养殖期间危害最大、流行面积最广、流行季节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由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putrefaciens)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冷藏大黄鱼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Gompertz、修正Logistic和Baranyi方程拟合5、8、15℃和25℃条件下其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中的生长动力学模型,采用Belehradek方程建立二级模型,探讨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影响显著,其在5℃环境中延滞期较长,生长趋势得到明显抑制,当温度上升到25℃时,腐败希瓦氏菌的延滞期显著缩短,比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延滞期及比生长速率均存在线性关系。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偏差度(bias factor,BF)、准确度(accuracy factor,AF)、R2对修正的Gompertz、修正的Logistic和Baranyi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修正的Logistic方程的RSS和RMSE均最小,BF和AF均最接近1,修正的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最佳,适用性最强,水产品中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情况能通过修正的Logistic模型得到较好地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镜泊湖蒙古鲌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
《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池塘养殖条件下镜泊湖蒙古鲌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和胚后发育。试验结果显示,池养蒙古鲌人工催产的适宜时间为6月上旬,水温为23~26℃。混合激素400IU/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A2+2mg/kg地欧酮,催产率达80%以上。镜泊湖蒙古鲌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半透明,属沉黏性卵;平均卵径为(1.10±0.03)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1.42±0.05)mm。水温23~25℃时,受精卵至破膜需38h,积温926.3℃·h。镜泊湖蒙古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6个发育阶段,进一步细分应为21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4.32±0.31)mm,当达到(5.70±0.47)mm时开始平游摄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水质现状及近30年前后变化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3年春、夏、秋季,对五大连池11个采样点的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湖水水质现状,比较30年前后湖泊的水质变化并评估五大连池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五大连池不同部分、季节、年份的水质参数指标波动剧烈,可能是受水产养殖及氮、磷浓度变化影响,2池和3池浮游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明显较低;同1980s相比,水质变化较大,一些指标显示水质已趋向好转,但5池却接近重度富营养化,说明近几年的还湿、迁居等保护措施初见效果,但整个湖泊水质恢复需要漫长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乌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WL-4菌株的生理生化、生长特性、致病因子等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使用细菌生化鉴定仪检测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不同温度、盐度及p H条件下菌株的生长特征;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分析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相关的毒力因子并采用PCR方法扩增毒力基因;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发现,与模式菌株(ATCC43700)相比,两菌株的大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相同,16S r RNA基因比对,相似度达99.9%;WL-4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最适生长盐度为5,最适生长p H为7;29°C时,腹腔注射感染乌鳢苗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06 CFU/m L;该菌株具有溶血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WL-4菌株对磺胺类及酰胺醇类等8种药物具有耐药性,而对多西环素、新霉素、氨苄西林等12种药物敏感。研究表明,WL-4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与其引起的乌鳢内脏类结节病的发生情况相吻合,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与药物使用情况存在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