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碳酸盐碱度对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和排氨基因表达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CA9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表明CA90可能是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所能承受的最大碱度胁迫。相反,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血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A90时达到峰值。然而在CA0~50时,瓦氏雅罗鱼血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进化出特殊的排氨机制,使其体内能够保持较低的氨氮含量以此规避氨中毒。定量PCR显示,参与氨转运的4种Rh基因在不同碱度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Rhcg1和Rhcg2在高碱度(CA110)最为显著(P<0.05),表明Rhcg1和Rhcg2可能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碱胁迫下的排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研究(O∶N)发现,在CA0~70时,雅罗鱼无需消耗过多能源物质即可实现高碱度胁迫下的能量需求;而在碱度为90~110时,则主要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减少蛋白质耗能,以此降低毒氨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胁迫下的排氨策略及其可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推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类型盐碱水域的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 碳酸盐碱度 耗氧率 排氨率 血氨含量 Rh基因 氧氮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海、黄海及南海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2009~2014年东海、黄海、南海的海洋捕捞渔船数、总功率、总吨位作为不变投入,专业劳动力作为可变投入,海洋捕捞产量为产出,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捕捞能力利用度以及理想投入进行分析,总结2009~2014年各海域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无偏能力利用度,评价投入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各生产投入因素对能力利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海域捕捞纯技术效率较高,但能力利用度受资源衰退的影响明显,并有下降趋势,存在大比例的生产浪费,生产规模亟需优化;东海海域能力利用度和纯技术效率都呈稳定增长趋势,近年对生产投入的控制有一定成效,可变投入配置比例也较合理;南海海域能力利用度和技术效率趋势与东海海域相同,但减船转产实施的不明显,生产投入还有一定的缩减空间。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捕捞能力利用度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

摘要: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作为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又一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不仅在空气、饮用水、海水、沉积物中,而且在水产品和其他食品等多种基质中均可检测出全氟烷基化合物,其中长链PFASs的检出率较高,说明其对整个生态存在明显的污染。文章综述了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水产品中PFASs不同的前处理及检测方法,并分析水产品中PFASs检测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下一步探究水产品中PFASs的来源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水产品 分析技术 来源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海洋遥感的南海外海鸢乌贼最适栖息环境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2014年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所获得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数据,采用外包络法基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CPUE)计算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用算数平均法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南海外海鸢乌贼中心渔场的最适SST范围为26.4~29.6℃,最适SSHA范围为-0.014~0.114 cm;当HSI>0.6时,作业次数比率为77.99%,平均CPUE为4.13 t·d-1。研究指出,基于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异常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鸢乌贼的中心渔场,准确率超过77%。

关键词: 南海外海 鸢乌贼 最适栖息地 海洋遥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PMA的背角无齿蚌贝壳中元素分布的初步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进行了19种元素(Ag、Al、Au、Ca、Co、Cu、Fe、Hf、Mg、Mn、Mo、Na、Re、Se、Sn、Sr、Tl、V、Zn)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元素面分布分析和定量线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贝壳中Ca含量最高,Hf、Re、Mn、Al、Co、Fe、Sr、Cu和Na的含量较低,而Au、Mg、Tl、Zn、Sn、Ag、V、Mo和Se的含量甚少.Mn在珍珠层的分布高于棱柱层,壳顶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87±0.045)%显著高于棱柱层(0.030±0.025)%(P<0.05),腹缘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72±0.055)%亦显著高于棱柱层(0.044±0.025)%(P<0.05),而其余元素在贝壳中均匀分布.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贝壳 元素微化学 EPMA 生物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简述了全球渔业资源及渔场分布和国际远洋渔业管理措施及国外远洋渔业产业发展主要特点,从产业规模、结构、扶持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现状,从渔业资源、渔船装备、关键技术、综合基地及管理与市场5个方面梳理了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认为我国远洋渔业面临的突出约束为捕捞能力布局与渔场资源之间不协调、国际消费市场依存度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协调、产业组织化程度与远洋渔业强国目标之间不协调。最后,从完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实现远洋渔业强国梦。

关键词: 远洋渔业 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 综合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氨氮平衡的水产养殖换水率计算方法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掌握海水养殖鱼类氮排泄的规律,准确计算养殖所需换水率(量),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模式与系统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了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在不同投饲频率条件下的排氨情况,分析了维持氨氮平衡所需换水率的优化计算方法,并通过流水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斑石鲷在空腹、日投喂1、2、3次等4种条件下,水体氨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排氨率平均值分别为(6.23±6.71)、(18.16±11.90)、(21.69±17.52)和(17.98±12.93)mg/(kg·h)。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提出基于氨氮平衡的换水量计算方法。以该计算方法获得换水率分别为0.18、0.55、0.66和0.55次/h。验证实验中,设计养殖密度13.4 kg/m~3,计算所需换水率为1.09次/h(换水量0.147 m~3/h)。在该条件下的流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能够稳定维持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关键词: 排氨率 换水率 养殖工船 斑石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疱疹病毒保存方法的筛选及比较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6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并比较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的保存方法。方法将患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的患病鱼组织分别采用-80℃超低温保存法、液氮超低温保存法、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法、乙醇保存法及异丙醇保存法保存90 d,进行PCR鉴定,同时检测不同方法保存的患病组织对感染健康鱼及CCB细胞的影响。用KHV感染CCB细胞后,收集病毒液,分别于4、-20、-80℃及液氮中存放90 d,检测病毒感染力(TCID50)。结果 5种方法保存的患病鱼组织经PCR检测均为KHV阳性。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乙醇及异丙醇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失去了感染健康鱼的能力,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患病鱼组织均可使健康锦鲤感染KHV;仅保存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中的患病鱼组织可感染CCB细胞。于4及-20℃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分别下降61%和50%,而于-80℃及液氮中保存的CCB细胞病毒液的病毒感染力仅下降7%。结论利用-80℃及液氮超低温保存法可长期保存患病组织病料和细胞病毒液,于50%磷酸甘油缓冲液保存的组织病料有利于进行病毒的细胞分离。

关键词: 锦鲤疱疹病毒 CCB细胞 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鱼类同类残食现象研究进展及其预防措施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残食行为被定义为同物种间相互杀戮与掠食的现象。在鱼类人工育苗阶段,同类残食行为普遍存在,是制约育苗阶段苗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海水鱼类育苗期间出现的残食行为问题,结合笔者的前期研究发现,对鱼类残食行为的发生、形态学制约、摄食规格、生长优势和影响因子进行了概述。根据残食方式,鱼类的自残现象主要分为Ⅰ型残食现象和Ⅱ型残食现象。Ⅰ型残食中,残食者首先咬住被残食者的尾部,逐渐吞食至头部后将剩余部分丢弃,被残食个体通常会被部分吞食、消化;Ⅱ型残食中,残食者自被残食者的头部开始将其完全吞食,被残食个体通常会被完全吞食、消化。残食者口裂大小是自残行为发生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越是在鱼类的早期阶段,口裂大小差异越明显。在鱼类残食行为中,残食者倾向于由小到大的顺序选择被残食者。残食现象对群体的影响取决于残食者的相对生长速度。本文还探讨了减少鱼类自残行为发生的措施,以期丰富海水仔稚鱼行为学理论,为建立优质苗种繁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水仔稚鱼 残食行为 育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岭黑河流域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4月在秦岭黑河库区和上游水源地流域11个样点采集浮游生物水样。经实验室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5种(属)。其中以硅藻门为主,占25种(属),绿藻门5种(属),裸藻门2种(属),隐藻门2种(属),蓝藻门1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在13.0×10~4~79.5×10~4 cells/L之间,平均密度45.39 cells/L,生物量介于0.24~1.73 mg/L,平均生物量0.97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19种(属)。其中原生动物8种(属),轮虫7种(属),枝角类和桡足类各2种(属),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0~22.8 ind./L,生物量范围为0.6~14.0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2.05~3.73之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介于0.59~0.91之间,Pielous均匀度指数(J')介于0.59~0.89之间。总体来看,春季秦岭黑河流域水质清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多样性较低,属于贫-中营养型水体。

关键词: 秦岭黑河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