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是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一种表面蛋白,在GBS多种血清型的菌株中均有表达。研究从实验室分离到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广东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i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II-Sip,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菌株。经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纯度达98%。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以分析其免疫原性。受免鱼免疫14d后进行人工攻毒试验,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为70%—8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显示受免鱼对重组蛋白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剂量为3μg/g和5μg/g时受免鱼血清抗体滴度可达1:128000。研究结果显示重组蛋白Si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Sip基因可作为罗非鱼链球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候选基因。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表面免疫原性蛋白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抗体 相对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信息技术与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

生命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远海渔业资源作为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来源,其开发受到各渔业国家的重视。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海洋渔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渔场环境监测及渔情分析预报、鱼类洄游路径的监测、渔船作业位置的分布与监测等。针对深远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开发,重点综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关键词: 空间信息技术 深远海 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寒地池养大鳞鲤生长和越冬成活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测定了大鳞鱼巴(Barbus capito)的生长和越冬存活率,结果得出,水温20-23℃时大鳞鲍仔鱼的全长与生长时间相关方程为L全长=0.5779t天教+5.4221(R2=0.9942,n=30);池塘水温13-28℃时,1龄鱼体长与生长时间的相关方程为L=18.234e0.1326t(R2=0.9785,n=30),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0.0173L2.9536(R2=0.9976,n=30).夏季(5-10月)在室外池塘饲养,冬季(11-4月)自然越冬条件下,大鳞鳃1龄鱼体重为(40.06±6.53)g,2龄鱼体重为(241.35±45.31)g;夏季饲养条件不变,冬季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温15-23℃)饲养条件下,12月龄体重为(90.024-32.17)g,24月龄为(807.274-150.46)g,30月龄为(1380.084-176.26)g.大鳞钯采取在越冬池中饲养,冬季直接在原塘自然越冬,存活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 大鳞鲃(Barbus capito) 饲养 生长 越冬 存活率 Barbus capito breeding growth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鲩肠袋虫超微结构的研究:侧重体表皮层(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专性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体表皮层精细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体表皮层由表膜和表膜下纤维系统两部分组成。表膜的组分有细胞质膜,膜泡层(包括外膜、膜泡、内膜),表膜微管层;表膜下纤维系统主要是由毛基体及其附属纤维结构:动纤丝,纤毛后微管,Ⅰ、Ⅱ型横微管和咽微丝组成。这部分结构下连一电子致密的微丝层,将细胞外质与内质分隔开来;且在微丝层的内侧胞质中分布有很多电子透明泡。此外,对表膜微管层、Ⅱ型横微管、外—内质间微丝层及电子透明泡进行了肠袋虫的种间比较并对上述各部分结构的生物功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纤毛虫 皮层 超微结构 鲩肠袋虫 表膜 膜下纤维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绿球藻、隐藻和颤藻竞争氮磷营养的通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将微绿球藻、啮噬隐藻和绿色颤藻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分析其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竞争作用。结果表明,3种微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为颤藻>微绿球藻>隐藻,培养至第10天时,无机氮的吸收量分别为13.496、7.533和6.739mg/L,无机磷的吸收量分别为2.165、0.581和0.510mg/L。以通径分析法研究3种微藻两两混合培养时对氮、磷的作用程度,发现微绿球藻和颤藻共培养,二者对氮磷的吸收量均有所降低;微绿球藻和隐藻共培养,微绿球藻对氮磷的吸收起主要作用;隐藻和颤藻共培养,隐藻被颤藻抑制,颤藻对氮磷的吸收远大于隐藻。

关键词: 微藻 无机氮 无机磷 竞争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菜粕替代豆粕对青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5.77±0.05)g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研究对象,以双低菜粕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0(对照)、25%、50%、75%和100%的豆粕蛋白,配制双低菜粕含量分别为0、11%、22%、33%和44%的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研究双低菜粕对青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水族箱(300 L)饲喂25尾,每处理组3个重复,以鱼体重3%—5%投喂量,日投喂2次,试验持续8周。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大于11%时,其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44%时,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处理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双低菜粕对血清溶菌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补体C4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其数量随饲料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22%时,血清中总胆固醇、补体C3和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当含量达到33%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菜粕对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鱼体脂肪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脏体比指数和灰分含量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肝体比指数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青鱼幼鱼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以不超过11%为宜。

关键词: 青鱼 双低菜粕 生长 消化酶 表观消化率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药免疫添加剂对史氏鲟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复方中药对史鲟生长及抗氧化能的影响,为中药作为免疫添加剂在鲟鱼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基础。将3种复方中药(分别为方A、方B、方C)作为饲料添加剂加入基础料饲料中,连续饲喂1+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35天,测定增重率并检测血清、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研究中药复方对史氏鲟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方剂对鲟鱼血清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有增强作用,尤其3个方剂组血清中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A组和C组鱼肝脏中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3个方剂组中血清及肝脏中T-AOC活性均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只有B组和C组鱼血清中GSH-PX的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个方剂组中肝脏的GSH-PX的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并且中药能显著降低鲟鱼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3个方剂组中血清及肝脏中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所选的3种复方中药添加剂有不同程度提高鲟鱼抗氧化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史氏鲟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遗传作图及生长性状QTL定位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牙鲆日本群体和韩国群体杂交的92个F1个体作为分离群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和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了牙鲆遗传连锁图谱。共有221个SSR标记用于连锁图谱构建,雌性图谱中,共178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2个连锁群上,观测总长度为(Goa)599.0 cM,覆盖率(Coa)达76.27%。雄性图谱中,共194个微卫星标记定位到23个连锁群上,Goa为693.4cM,Coa为78.82%。对全长、体质量、体高3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得到可解释3个性状的89.6%特征的一组数据,命名为牙鲆生长性状GT。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牙鲆生长性状GT进行QTL定位,取LOD经验值2.5为QTL存在的阈值;对微卫星标记进行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定位3个与牙鲆生长性状GT相关的QTLs,qGT-f4 qGT-m20 qGT-f20,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7.60%,13.74%,10.27%。在性状—标记之间的回归分析中,得到22个与生长性状GT相关(P<0.05)的微卫星标记,单个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介于3.70%~10.42%,其中6个微卫星标记scaffold558_51720、scaffold558_26183、scaffold903_69232、scaffold485_47120、scaffold1262_77386、scaffold809_65154与生长性状GT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0.42%、7.31%、10.07%、10.07%、8.39%和11.26%。

关键词: 牙鲆 微卫星 生长性状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江海洄游性的软骨硬鳞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和东南沿海,1988年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每年冬季长江上游产卵场繁殖的中华鲟幼苗顺江而下,于翌年5月到达河口进行索饵肥育和生理调节,然后于9月份进入海洋生长,

关键词: 中华鲟 温度 血液 肝脏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特性及对养殖水体中氮素的控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株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为试验菌株,研究了其在好氧环境下的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在不同溶氧条件下对NO2--N、NO3--N的转化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脱氮副球菌好氧下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7.0。在溶解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6.6~7.3mg.L-1),脱氮副球菌对NO2--N、NO3--N的去除以同化吸收为主,少部分是经由反硝化作用去除,最大去除率可达100%和97.58%。随着溶氧的降低,脱氮副球菌的反硝化能力增强,NO2--N、NO3--N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的比例增加。将活菌数≥109个.mL-1的脱氮副球菌按1.0、2.5mg.L-1的浓度加入养殖水体,在10d内可使养殖水体中的NH4+-N下降41.89%~49.23%,NO2--N下降33.33%~42.86%,NO3--N下降48.28%~67.74%,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研究显示,脱氮副球菌的好氧反硝化作用可以为养殖水体有氧条件下的脱氮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脱氮副球菌 好氧 反硝化 养殖水体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