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鳀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分析

海洋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以期为进化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对已知的10种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鳀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 660 bp到17 069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2)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度为15 704 bp(不含D-loop),其中变异位点5 570个,占所有位点数的35.5%。在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和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6基因(分别是47.5%和0.276),最小的是tRNA拼接序列(分别为18.7%和0.072)。3)基于Ka-Ks的Z检验和Tajima’s D检验表明蛋白质编码基因主要受到净化选择(即负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的作用;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除外)有强烈的净化选择(Ka/Ks<1),而ND6基因受正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影响较大(Ka/Ks>1)。4)ND4、ND2和Cytb是进行鳀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鳀科 线粒体 基因组特征 自然选择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及QRDR基因突变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临床分离的59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靶基因gyrA和parC编码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情况。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源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法扩增gyrA和parC,并通过测序分析其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24株(40.7%)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对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40.7%、16.9%、20.3%、8.5%。敏感菌株QRDR靶位点未发生突变,24株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gyrA基因编码的第83位氨基酸均存在Ser→Ile突变;19株菌parC基因编码的第87位氨基酸也发生突变,其中18株为Ser→Ile突变,1株为Ser→Arg突变,有5株未检测到突变;ParC亚基氨基酸突变的菌株其GyrA亚基均同时发生氨基酸突变。表明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程度不一,其中萘啶酸的耐药最为严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喹诺酮类耐药菌株GyrA亚基QRDR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引起萘啶酸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QRDR区域的突变具有随机性,但靶位点GyrA的Ser83→Ile以及ParC的Ser87→Ile是最主要的突变方式,另外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可能还与其他耐药机制存在关联。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喹诺酮类 gyrA基因 parC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盐度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测定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的盐度耐受性。盐度突变条件下,Ⅱ期幼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655、22.109、23.184;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0.711、50.061、49.612。80日龄成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8.56;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52.21。在逐渐降低盐度条件下,Ⅱ期幼蟹可在盐度6.7的海水中存活,而80日龄成蟹可在盐度为5.7的海水中存活;随着盐度逐渐升高,Ⅱ期幼蟹和80日零成蟹均可在盐度47.7的海水中存活。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较宽的盐度耐受范围。

关键词: 黄选1号 三疣梭子蟹 盐度耐受性 LD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品系选育及耐温性能评估

海洋与湖沼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家系选育方法,进行了大菱鲆耐高温性状选育研究,对两代家系耐温性能进行测定,并利用bCOX回归分析了各家系的耐温性优势比。结果表明:各家系耐温性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并且耐高温能力的优势比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出在大菱鲆耐高温选育中家系选择的高效性;经过一代选育,获得4个耐高温家系,并据此构建选育二代家系。耐温性能评估,选育二代比一代有显著提高,在27℃高温条件下,选育一代的平均死亡率为49%,选育二代的平均死亡率为10.26%;28℃条件下,选育二代耐高温子代的平均死亡率为32.83%,对照组的平均死亡率为88.9%;经过筛选后,选育二代的耐温性比选育一代提高了1—2℃左右。

关键词: 大菱鲆 耐温性 家系 优势比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壮藻钩虾的繁殖及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强壮藻钩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端足目钩虾亚目的一种小型水生生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任先秋首次记录并进行形态学描述,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海、渤海、东海、日本和北太平洋海岸。强壮藻钩虾主要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海水中并常栖息于大型水草中,可全年在野

关键词: 强壮藻钩虾 繁殖 胚胎发育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

海洋与湖沼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首次从青虾精巢中克隆得到KSPI基因全长cDNA。青虾KSPI基因cDNA全长890bp,包括80bp的5′UTR,546bp的3′UTR和编码87个氨基酸残基的264bp开放阅读框。预测蛋白包含1个保守的Kazal型结构域(CⅠX5CⅡX(6)VCⅢX(5)TYXNXCⅣX6CⅤX12CⅥ),结构域中P1活性位点为苏氨酸残基。应用MEGA4.1软件对青虾与已报道的虾类共15种KSPI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青虾KSPI与同样来源于精巢的罗氏沼虾KSPI进化关系最近聚为一支,其它虾类来源于肝胰腺和血细胞的KSPI聚为另外两支。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其组织分布,结果显示,KSPI基因在精巢、心脏和卵巢中有较高表达,其中精巢表达水平极高,并与心脏和卵巢表达差异分别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其它组织表达较弱。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青虾 精巢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cDNA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调水调沙实验前后对壶口至三门峡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前鱼类种类组成为26种,调水调沙后为35种;调水调沙后,三门峡库区种类组成及渔获物均下降,主要以餐条等小型鱼类为主,壶口至潼关段鱼类种类及渔获物均有增加,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成鱼资源量显著减少;对比调水调沙前、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变化较明显;并对如何保护黄河中游鱼类资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调水调沙 黄河 鱼类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的筛选及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前人FIASCO方法构建的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富集文库,对含微卫星的DNA序列设计了71对引物并对其进行了多态性筛选,筛选出21对多态的微卫星引物,对三疣梭子蟹1个野生群体的3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同时对引物进行评价。21个位点共获得了18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8.9个等位基因。不同引物获得的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从3~13个不等,其中Pot8、Pot37、Pot48、Pot53、Pot54、Pot66六个位点分别获得了11、12、12、11、13、11个等位基因,而Pot46仅获得了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大小分布在131~312bp,基本符合引物设计时理论产物长度。21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的范围为0.659~0.889,PIC值均高于0.5,表明它们都有很高的杂合度,均可用于三疣梭子蟹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为三疣梭子蟹品种选育、种系评估提供更多的微卫星DNA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标记 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刀鲚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现状

生态学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0—2012年,在长江南支宝山水域和北港水域设置调查断面,研究了长江口刀鲚渔获规格、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结果表明:调查期内刀鲚汛期平均全长为(316±36)mm,平均体长为(294±35)mm,平均体重为(99±37)g;单船全汛捕捞量为65.9~875.4kg,均值为338.7kg;日均捕捞量变幅为2.3~23.4kg·d-1,均值为9.4kg·d-1;长江口刀鲚汛期有证总捕捞量为8.2~109.4t,平均为42.3t;宝山水域单船捕捞量各项指标均低于北港水域;2010—2012年刀鲚发汛时间最早为2月23日,最晚为3月5日,3月末—4月中旬为旺汛期,旺汛期捕捞量比例为60.96%~82.62%;刀鲚汛期捕捞量与水温和潮汛关系密切,通常水温升至12℃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3℃~14.5℃,平均为13.7℃;调查期间低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潮期,其中低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82.97%,最低为62.05%。

关键词: 长江口 刀鲚 汛期 水温 潮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幼鱼生长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20~34℃)和饲料蛋白质水平(25%~50%)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幼鱼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随着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二次效应与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蛋白质水平对特定生长率无互作效应(P>0.05)。高温与饲料高蛋白质水平会降低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因子与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0.955和0.875(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优组合为29.9℃/40.3%,此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较高,分别为2.748%/d和77.5%,其可靠性达0.888。温度对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影响较饲料蛋白质明显。血清GH水平与特定生长率相关性较低,而与饲料效率呈正相关。因此,建议在罗非鱼幼鱼的培育中,按照上述温度与饲料蛋白质组合安排生产,以提高罗非鱼养殖效益。

关键词: 温度 饲料蛋白质水平 生长 血清GH 响应曲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