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南方稻区玉米-稻种植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产配套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显示,该种植模式在南方稻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玉米-稻;种植模式;中国南方稻区


光抑制条件下水稻叶内碳酸酐酶的适应调节及其生理作用(英文)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光氧化品种粳稻02428和对光氧化敏感品种籼稻3037为材料,在不同的光子通量密度(PFD)、O2浓度和CO2浓度的条件下,测定碳酸酐酶(CarbonicAnhydrase,CA)活性、光合系统(Photosvs-temⅡ,PSⅡ)活性和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粳稻02428和籼稻3037叶片在光抑制条件下,CA活性都有明显增加;光合CO_2固定的动力学分析显示Km值随着PFD的增加及CO_2和O_2浓度的减少而减小,说明CA活性的增加减小了Km值,增加了对CO_2的亲和力和光合CO_2固定能力。进一步用CA专一性抑制剂处理证明,CA活性的增加有减轻PSⅡ和光合光抑制的作用。


我国甘薯脱毒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我国甘薯脱毒有关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的病毒感染率达60%~70%,有的甚至达到90%。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保存的甘薯资源材料有80%受病毒感染。叶片带斑点和花叶是甘薯病毒病的主要病症,其次为卷叶和皱叶,再次为老叶羽状花叶锈斑和环斑。引起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和褪绿斑驳病毒。1991~1995年5省55个试验点的试验结果表明,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年平均为35.22%,脱毒甘薯通常在生产中可使用2~3年,脱毒甘薯对黑斑病和黑痣病也有防治效果。脱毒甘薯在中国的推广面积1995年已达9万hm2,并期望在近年内有很大的发展。脱毒薯的利用结合育成新品种的推广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抗病毒品种的选育则是解决病毒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无毒种薯;增产效果;再侵染


水稻亚种间杂种后代Pgi-1同工酶的异常分离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的杂交后代F_2集团8个,分析了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Pgi-1同工酶的分离情况。其中4个F_2集团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离正常的孟德尔分离比例,带粳稻标记基因Pgi-1~2的配子明显减少,只占总受精配子的41.4%±2.8%。而另4个F_2集团则保持正常分离比例。分析结果表明,Pgi-1的异常分离与雌性育性无关,也不是由于花粉形态性败育而致,在第3染色体Pgi-1附近,存在一个独立于ga-2和ga-3的新的配子体基因,控制花粉的受精竞争。在该配子体基因位点上,一些粳稻品种或偏粳型广亲和性品种具有的等位基因可以消除籼粳交后代中由于受精竞争而导致的粳配子败育。


小麦全蚀病与小麦产量损失率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全蚀病与小麦产量损失率陈怀谷王裕中史建荣沈素文陈怀谷:男,33岁,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本研究系江苏省科委应用研究项目(BY91028)。收稿日期:1996-10-2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关键词:小麦全蚀病;损失...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损失率;病级划分;防治指标


茄子亲本间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其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16个茄子亲本的试验数据,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测定了亲本间遗传距离,并以最短距离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将亲本按D=6的距离分成5个类群比较合理。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应尽量在类群间选配亲本,且两亲本间遗传距离D应大于D=12.05。研究还提出了综合评价茄子亲本的主成分指标,并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8个亲本
关键词: 茄子;遗传距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盱眙水牛病病原研究初报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人工传代,部分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系分离培养、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以及免疫沉淀反应等方法对盱眙水牛病的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患有该病的水牛经过全血静脉接种在健康牛体内,可使其人工感染发病并长期继代。但随继代次数增高,病水牛病程延长,且部分病变不明显。所用的细胞培养均未导致细胞病变,亦未从细胞培养中检出抗原。10例自然发病和人工发病水牛中,有4例从淋巴结、5例从白细胞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发现了大小约100nm、有囊膜的圆形病毒颗粒,并有病毒成熟出芽的图像。病水牛的淋巴结、白细胞等组织提取物中亦存在上述病毒颗粒。其提取物具有特异性抗原,可以与本病后期水牛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沉淀反应。初步认为该病毒是盱眙水牛病的病原体,属一种慢病毒。
关键词: 水牛病;病毒;电镜;免疫沉淀线


土壤淹水对Bt棉抗棉铃虫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盆栽淹灌(水层为3~4cm)12天或在大田连续阴雨21天的涝渍条件下,Bt棉抗棉铃虫能力显著下降。食其棉叶的棉铃虫死亡率低于正常供水的Bt棉(对照)(P<0.01)。当逆境解除后,棉株恢复生长,Bt棉的抗棉铃虫能力又恢复到涝渍前的水平。在涝渍逆境下,Bt抗虫棉叶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生急剧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
关键词: Bt棉;抗棉铃虫能力;土壤淹水;超氧物歧化酶(SOD)


玉米粒重、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的遗传特性及其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玉米粒重及影响粒重的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遗传特性,并用通径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种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14.6%,HF1=31.3%,h2B=84.7%,h2N=55.9%;灌浆持续期的变异系数小于10%,HF1=-7.3%,h2B=74.6%,h2N=60.2%;分期灌浆速率中,第2、3灌浆期的速率高,变异系数小,第1、4灌浆期的速率低,变异系数大,除第4灌浆期灌浆速率h2B=51.4%和h2N=28.9%偏低以外,其余3期灌浆速率h2B为75.4%~84.0%,h2N为55.4%~61.1%,遗传力相当高;百粒重与5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是第2灌浆期灌浆速率0.742>第3灌浆期灌浆速率0.703>灌浆持续期0.481>第4灌浆期灌浆速率0.478>第1灌浆期灌浆速率0.341;间接通径系数间则关系复杂。并讨论了提高玉米粒重的育种途径。
关键词: 玉米;粒重;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