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及其稳定性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省句容市丘陵山区未施用过多菌灵(MBC)的白菜型油菜菌核病株上,采集了49个Sclerotiniascle-rotiorum野生菌株。经测定,MBC抑制这些菌株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为0.2198±0.1083μg/ml,MIC值为5.0μg/ml。从镇江农科所油菜育种组试验田中采集的S.sclerotiorum菌核标样中,发现6个抗MBC的抗性菌株,这6个菌株的EC50值均大于2000μg/ml。研究表明:这6个抗性菌株经无性世代、有性世代,或在低温(4℃)中贮存10个月后,其抗药性都没有丧失或降低;抗性菌株对离体油菜叶片的致病力与野生的敏感菌株没有差异;油菜叶片经1000μg/mlMBC溶液浸渍处理后,敏感菌株对其都不能侵染,而抗性菌株对这些叶片的致病力与对未浸药叶片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菌;多菌灵;抗药性


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大田期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1995~1996年以常规手栽后季稻为对照,研究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大田期间的生育及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栽后生长快,无缓苗期,分蘖发生多,叶面积指数生长初期小于对照,抽穗后则超过对照,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整个生育期间始终大于对照。产量构成中,虽每穗粒数少于对照,但单位面积成穗数则多于对照,实收产量稍低于对照,两者差异不显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基本苗以60×104/hm2产量最高,达7476.0×104kg/hm2。这一植稻方式是长江下游地区实行麦-玉米-稻三熟制的重要技术措施。


显微注射Ca~(2+)激活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
《畜牧兽医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胞质内显微注入Ca2+可以激活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且随着卵龄的增加,激活率明显升高。卵龄小于16h(hCG注射后)注射Ca2+引起的激活率很低,卵龄超过18h,激活率达到50%以上。卵龄小于16h的卵母细胞,卵内注入超纯水未能激活卵母细胞,而在18~19h卵龄组,注射水的对照组激活率为35%,但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注射Ca2+的试验组。激活前注射EDTA卵母细胞的激活率约为30%,激活后注射EDTA卵母细胞的激活率高达50%以上,二种处理激活率出现显著差异。胞质内注入肝素,无论有无外源Ca2+,卵母细胞的乙醇激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鼠,卵母细胞,乙醇激活,显微注射


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多菌灵不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产孢和致病力差异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河北、上海等地采集的水稻恶苗病病株上分离到抗多菌灵和感多菌灵的F.moniliforme菌株,从7个地点选择抗、感多菌灵(MBC)菌株各1个,比较抗、感菌株在菌丝生长、产孢、胞外酶活力和对水稻致病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产孢密度都显著低于敏感菌株。芽鞘浸渍接种试验表明,抗性菌株对武育粳3号、苏御糯的致病力显著低于敏感菌株,对盐粳2号的致病力也低于敏感菌株,但差异不显著。抗性菌株与感性菌株产生的胞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PG果胶酶)活力虽无显著差异,但敏感菌株产生的胞外酶活力稍高于抗性菌株产生的酶活力
关键词: Fusariummoniliforme;多菌灵抗性;菌丝生长;产孢;致病力;水稻


棉株植物内生菌诱导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同工酶活性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接种植物内生性生防菌后,其诱导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棉花茎叶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酯酶活性的变化。①诱导接种植物内生性生防菌73a后,接种点附近棉茎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表现为酶带宽,颜色深,活性明显强于单用针剌的对照,而针剌对照又明显高于空白对照;接种后4天,接种73a等内生性生防菌的酶谱比针剌对照及空白对照多1条Rf为0.28的酶带。挑战接种后10天测定,接种点附近的棉茎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同对照已无明显差异。棉花叶片组织测定表明,诱导接种4天后,接种内生菌73a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强于针剌对照。②诱导接种73a后2天,接种点附近的棉茎中SOD酶谱有3条酶带,多于空白对照的2条,且活性强。③诱导接种73a后24小时,接种点附近棉茎组织酯酶酶谱比空白对照多1条Rf为0.65的宽酶带


江苏省低洼地区变性土的水分物理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剖面形态、粘土矿物及水分物理性质等方面,系统地揭示了江苏淮北东海县低洼地区砂姜黑土的土壤特征。该类土壤剖面结构因深度而变化,但是剖面的层次化却很弱,一般呈AC型剖面。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多;各层土壤粘粒(小于0.002mm)含量在40%~60%;线性膨胀系数(COLE)为0.14~0.18。土壤膨胀收缩性能强,在旱作物种植季节,土表易生网状裂隙。江苏淮北低洼地区的砂姜黑土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变性土,这类土壤所显示的特征与全球变性土的性状十分类似。本文提供了在变性土上进行耕作试验的部分田间测定数据。我国在变性土上进行水旱轮作已30余年,稻后旱作若能进一步推广少耕法,并结合秸秆盖田,则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 变性土;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中草药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胎衣不下是奶牛常患的产科病。作者根据中兽医药学的理论,研制了中草药制剂“祛衣散”和“祛衣灵”。试验表明:奶牛服用祛衣散后12小时胎衣排出率为90.4%,而未服药对照奶牛胎衣排出率仅为78.3%,服药处理较对照疗效提高12.1%;服药处理3个情期发情配种有效率为93.2%,受胎率为91.7%,对照3个情期发情配种有效率为80.46%,受胎率为81.40%,服药处理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2.74%和10.3%。采用祛衣灵子宫灌注后,胎衣排出率24小时内为32.8%,25~48小时为38.17%,49~72小时为19.85%,总有效率为90.8%;发情配种有效率为95.5%;3个情期的受胎率为82.2%。祛衣灵治疗处理母牛的发情有效率和受胎率较西药对照分别提高8.9%和6.8%。文章还对中草药制剂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中草药;奶牛;胎衣不下


小麦叶片RuBP羧化酶活性对湿害逆境的响应能力及亲本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6个小麦品种叶片的RuBP羧化酶活性对孕穗期湿害逆境的响应能力及其产最性状表现;用完全双列杂交法测定了9个小麦亲本耐湿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在孕穗期湿害逆境下,不同品种间的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主茎绿色叶片数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相一致。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组合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小麦品种的耐湿性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根据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评价了耐湿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甲胺磷和溴氰菊酯的联合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滤纸药膜残留法测定了甲胺磷和溴氰菊酯联合应用对玉米螟三龄幼虫的触杀活性。LC50和LC90剂量水平的活性联合作用分析均显示,该组合具显著联合增效作用。蜚蠊中枢神经自发性复合突触后电位(sEPSPs)记录结果表明,这两种药物联合处理后突触电位排放显著增强,说明这两种药物神经毒理的协同效应可能是生物活性增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甲胺磷;溴氰菊酯;生物活性;作用机制


小麦矮秆系ND29的抗穗发芽性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携Rht3基因的小麦矮秆系ND29进行了连续5年的整穗发芽鉴定,结果显示,其抗穗发芽性强而稳定。剥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ND29的休眠程度较深,ND29/泰山1号的杂种F2群体穗发芽鉴定结果显示,花后50天ND29的抗穗发芽性与其所携Rht3基因密切相关。文章还讨论了ND29在杂种小麦选育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抗穗发芽;休眠;Rht3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