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与演变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省沿海地区12个县市(滨海县、大丰市、东台市、赣榆县、灌云县、海安县、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射阳县、通州市、响水县)8个时间节点(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品种种类和数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植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2)小麦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总产提高的过程中,单产的平均贡献率远大于面积的平均贡献率,优异小麦品种的推广是平均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对总产的贡献率逐渐下降。(3)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分析发现:1淮北淮南麦区的小麦品种均大致经历了4次品种更新,地方品种已经全部被改良品种取代,主推品种始终以江苏省自主选育的品种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占主推品种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淮北麦区,对其影响较大的外省市主要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小麦品种。2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品种维持时间长,推广面积大。3株高的降低,千粒重、穗粒数及穗长的增加均对小麦品种的单产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培育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品种可能是今后小麦育种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芽期耐冷QTL
《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芽期耐冷性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单片段代换系(SSSL.s)能减少遗传背景的干扰。该研究以8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其受体亲本为广陆矮4号,供体亲本为日本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 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芽期耐冷性的差异,并对代换片段上的芽期耐冷QTL进行鉴定。以F≤0.001为闽值共检测到8个芽期耐冷QTL,分别分布在第1、6、8、9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QTL通过代换作图被初步定位。这些QTL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在2个年度间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4%和10%-45%,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00%-2 200%和500%-2 250%,其中qCTPg-2在2个年度间的加性效应均最高,分别为44%和45%。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芽期耐冷QTL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耐冷 数量性状位点 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提升地区农科所持续创新能力的对策探讨
《农业科技管理 》 2015
摘要:地区农科所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的重要纽带。文章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国家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地区农科所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从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条件建设、所际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提升地区农科所持续创新能力的对策。


生物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水分散粒剂配方及助剂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解淀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1619能有效防控设施蔬菜枯萎病的发生和为害,有望研发成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通过对多种助剂和填料影响解淀粉芽孢杆菌活菌量的研究,在确保被筛选的助剂和填料对生防菌B1619安全的基础上,比较各种助剂和填料及其组合的理化性能,选出最优的配比,确定了菌株B1619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发酵液15%,粘结剂硅酸镁铝3%,分散剂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崩解剂硫酸铵5%,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填料高岭土24%。测定了"生物杀菌剂1.2亿活芽孢/g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水分散粒剂"产品的性能,结果表明,该产品生防菌B1619活菌含量大于1.2×108 cfu/g,悬浮率为90%,润湿时间为15 s,崩解时间30 s,水分含量小于5%,热贮稳定性合格;所得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不同时段喷施叶面肥对春茶新梢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于不同时段对10年生"龙井长叶"茶树树冠进行尿素和生命素(Alpha Greed)喷雾施肥处理,以探讨叶面肥对茶树新梢部分生长指标、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尿素、生命素处理后,新梢发芽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P<0.05),以傍晚喷施生命素效果最好,发芽密度增加率达33.81%;芽头长度、新梢百芽质量均有一定提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主要品质成分多酚类、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早晨、傍晚喷施叶面肥后效果较为显著。同时对酚氨比值、叶绿素a/b值具有一定降低作用,中午喷施尿素、生命素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富氧灌溉池塘中反硝化细菌丰度昼夜垂直变化特征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农用灌溉池塘蓄积的生活污水在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及其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富氧灌溉池塘水体不同深度水层中(上层10~30 cm、中层90~110 cm、和下层150~170 cm)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质参数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p H值、水温、光照度及NO3--N浓度均具有垂向分层效应,随水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NH4+-N及PO43--P浓度则呈现与前者相反的趋势,随水层加深而逐渐升高;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基因受DO浓度和p H值调节作用显著,均表现为白天丰度高,晚间丰度低的时间效应;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整体表现为表层水体中的基因丰度高,其次为中层水体,底层水体中的丰度最低的趋势,即同样表现出垂向分层效应。nir S基因丰度总是比nir K基因丰度高,说明nir S型反硝化细菌更能适应富氧灌溉池塘水质环境。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与环境参数中的DO浓度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富氧条件下灌溉池塘水质参数尤其是DO浓度昼夜垂向变化促使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垂直空间分层效应,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也可能有大量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存在,并且因为长时间受富氧条件驯化,导致反硝化细菌丰度受DO浓度变化影响较大,可能会促使不同深度水层断面发生的氮转化过程及其强度具有差异。进而为原位状态下好氧反硝化脱氮的可能性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该研究为富氧污水在用于农田灌溉使用时提供背景参数。


蕾期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的生理功能恢复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于2011—2012年在江苏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采用盆栽方法,以鲁棉研37号和苏棉2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土壤盐度降低试验(初始土壤含盐量为0.2%,棉花进入二叶期后每7d加入混合盐1次,每次增加0.1%,使土壤含盐量逐渐达到0.5%,蕾期进行盐度降低处理,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0.2%左右),研究蕾期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的生理代谢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Chl/Car升高;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且分别在土壤盐度降低后第14天和7天接近于低盐对照;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MDA含量在土壤盐度降低后第14天接近于低盐对照;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且接近于低盐对照。上述结果表明土壤盐度降低后,棉花叶片生理功能逐渐恢复,进而实现棉花生长发育的恢复补偿。棉花叶片生理功能在土壤盐度降低后的恢复能力存在品种间差异,鲁棉研37号较苏棉22号叶片生理功能表现出更强的恢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