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噻虫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及其2种混剂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方法】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结果】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30%噻虫胺悬浮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和20%醚菊酯·噻虫胺悬浮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摄入毒性均为剧毒,LC50值(48 h)分别为0.0200(0.0143~0.0272),0.0847(0.0658~0.1157)和0.1594(0.1200~0.2056)mg a.i./L;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LD50值(48 h)分别为0.0155(0.0114~0.0197),0.0426(0.0335~0.0539)和0.1122(0.0796~0.1385)μg a.i./蜂。药膜法测定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LC50值(24 h)分别为0.0232(0.0180~0.0295),0.1050(0.0940~0.1170)和0.0059(0.0054~0.0065)mg 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存在极高风险性,安全系数分别为5.95×10-4,2.69×10-3和9.50×10-5。【结论】噻虫胺及其混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噻虫胺 摄入法 接触法 药膜法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水葫芦生态工程措施对太湖竺山湖水环境修复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以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净化污染水体,成为污染水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太湖流域,虽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经验,但尚无针对该种生态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水质改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对2011年太湖竺山湖种养66.7 hm2水葫芦期间水体营养盐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风浪扰动等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工程区内外水体交换强烈,水体透明度、p H等基本理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水葫芦种养区内未出现厌氧现象,水葫芦工程措施对颗粒物及蓝藻具有滞留效果,使得水葫芦种养区水体TN、TP含量较高,其变化幅度分别为1.13~3.30、0.085~0.165 mg·L-1,低于外围水体中TN、TP含量;受气温及水流等影响,水体中蓝藻密度在8月份达到高峰,放养区内叶绿素含量为77.97 mg·m-3,同期边缘和外围含量分别为84.40、86.84 mg·m-3,植物根部叶绿素含量较高,表明水葫芦根须对蓝藻细胞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全年收获20000 t水葫芦,从水体中共带出N、P、K的量分别为19.8、2.4、44.5 t,表明规模化种养以水葫芦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功能,为扩大利用水葫芦等速生漂浮植物建立的"移动湿地式"生态工程措施治理较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依据。


辣椒C.annuum×C.chinense种间杂种的获得及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间杂交是种质创新和利用外源优异基因的重要途径。运用有性杂交方法,以浓紫色辣椒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1)、强辣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种间F1花粉可染率为64.4%,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C.annuum×C.chinense种间杂种的获得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载镧生物炭的优化制备及其对水体中砷的吸附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优化制备用于吸附水体中五价砷的载镧生物炭(La-biochar),对其表面进行了系统表征,同时考察了环境条件对载镧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负载前生物炭,负载后生物炭表面更粗糙,比表面积增大4.6倍,同时表面成功负载有大量镧元素.以获取对五价砷的最大吸附能力为目的,通过响应面模型获得La-biochar的优化制备条件为:物料比w(La)/w(秸秆)=9.47%,停留时间=20min,热解温度=300oC.中性和酸性环境条件有利于La-biochar对砷酸根的吸附,而碱性条件则有不利影响;较高浓度的CO32-显著降低其对砷酸根吸附,而同样浓度的Cl-和F-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加工过程中紫薯汁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加工过程对紫薯汁品质的影响,对紫薯汁加工中护色、烫漂、酶解、灭菌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游离糖、花青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护色和烫漂可导致游离氨基酸、游离糖、花青素损失,但是酶解过程会使紫薯汁中的游离氨基酸、游离糖、花青素增加。杀菌过程中,无论是巴氏杀菌还是高压蒸汽灭菌均可造成花青素、游离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但高压蒸汽灭菌造成的损失高于巴氏杀菌。水溶性蛋白在加工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热烫处理后降低为护色后的20%。


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家禽屠宰场污水中,以肠炎沙门氏菌ATCC13076和禽沙门氏菌CVCC2184为宿主菌,分离到两株裂解性沙门氏菌噬菌体,分别命名为v B_Sen M-PA13076(简称PA13076)和v B_Sen M-PC2184(简称PC2184)。同时对这两株噬菌体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系(含耐药菌)、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的裂解空斑均透亮清晰;除对本身宿主菌产生强裂解作用,还裂解其他沙门氏菌,为宽噬菌谱,其中PA13076能强裂解一株耐氨苄青霉素ATCC13076转化菌株(A+13076),PC2184则能裂解另一株耐氨苄青霉素CVCC2184转化菌株(A+2184);电镜观察这两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遗传物质为ds DNA;p H值和温度耐受能力较好;PA13076、PC2184最佳感染复数分别为0.01、10,潜伏期分别为20、30 min,爆发期分别为70、60 min,平均爆发量分别为21、23。


GGE双标图的信息比校正原理与应用——以长江流域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GE双标图方法在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被广泛地应用于品种评价、环境评价和品种生态区划分的统计分析和图形直观展示,但GGE双标图分析只能局限于前两个主成分,不能根据信息比准则恰当地取舍主成分数,因而无法保证对数据的最优拟合效果。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数据为例,选择信息比IR≥1的主成分对GGE双标图模型进行校正,通过试验环境主成分得分的欧氏距离矩阵的聚类分析,校正通过双标图分析的品种生态区划分方案。结果表明,GGE双标图恰当拟合试验数据的比例仅为28.6%,在68.6%的试验中拟合不足,并在2.9%的试验中拟合过度。信息比校正的GGE(IR-GGE)模型总体拟合度提高了8.7%,而在GGE双标图拟合不足或拟合过度的试验中校正了12.2%的失拟度。GGE双标图模型的离优度系数为15.9%,对区域试验的总体模拟效果较好,仍可以展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基本模式;但IR-GGE模型的拟合度更高,分析结果也更可靠。GGE双标图模型和IR-GGE模型对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的总体架构相似,都将南襄盆地和四川盆地棉区划分为特定生态区,但在长江中下游棉区的划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IR-GGE模型的生态区划分方案与地理区域和生态特征更加吻合,实用性更强。本研究为GGE双标图的信息比校正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范例,是对GGE双标图应用的重要补充,在基于GGE双标图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GGE模型 双标图 信息比 品种生态区 区域试验


菜豆新品种苏菜豆3号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苏菜豆3号具有中熟、高产、抗病等优点,花白色,荚绿白色,结荚集中,荚长22~30cm,单荚质量12.5g。播种至采收嫩荚约60d(天),采收期20~25d(天),一般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菜豆具有播期弹性相对较大,品种适应性较广,鲜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是我国出口速冻豆类蔬菜主要品种之一。江苏省菜豆年种植面积2.7万hm2(40万亩)左右,每年的市场供应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