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菜用大豆新品种宁豆4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宁豆4号是以宁镇3号为母本,以苏豆8号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属春播晚熟品种,播种至采收青荚95d(天);出苗势强,生长稳健,亚有限结荚习性。基部叶片为椭圆形,中部为长椭圆形,顶部为披针形,叶色较深。株高75.2cm,主茎13.4节,分枝3.8个,单株结荚67.2个,多粒荚率为65.9%,标准荚312个·kg-1,二粒荚长5.6cm、宽1.2cm,鲜籽百粒重70g以上,出仁率53.8%。鲜荚平均产量为740.4kg·(667m2)-1,鲜粒平均产量为375.5kg·(667m2)-1。干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鲜籽口感香甜柔嫩。宁豆4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江苏省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作春播鲜食大豆栽培。


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优培九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自水稻移栽至成熟分别与无芒稗(T1)、稗(T2)、西来稗(T3)和光头稗(T4)共生,以无稗草水稻处理(CK)为对照,研究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稗草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稗草对水稻产量的干扰因稗草种和水稻品种的不同而异。稗草种间干扰强度表现为T3>T1>T2>T4,两优培九减产率小于南粳9108。T1、T2、T3和T4处理后两优培九的减产幅度分别为11.16%~13.78%、10.19%~10.60%、19.00%~23.79%和0.50%~1.57%,除T4外其他处理较对照显著降低;南粳9108的减产幅度分别为38.44%~45.51%、31.29%~36.86%、54.88%~60.65%和8.28%~15.14%,均达显著差异。T1、T2和T3处理后对两优培九叶面积指数和叶绿体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南粳9108的叶面积指数降低和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4种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水稻冠层的透光率、剑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冠层透光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以及灌浆期叶绿体色素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可能是水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


江苏沿海滩涂地甜高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评价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择出苗率、生育期、鲜干比、糖锤度、株高、茎粗、千粒重、倒伏率、鲜草产量及籽粒产量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19个甜高梁(Sorghum bicolor)品种(系)在江苏省沿海滩涂的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中科甜4号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831,综合性状优于其他品种(系),具有出苗好、偏早熟、丰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NJ003、SN009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779、0.747,位居第2、3位,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基本一致。因而,该评价方法可为甜高粱品种在该地区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MDCK单细胞悬浮生长的驯化筛选及其在AIV增殖上的初步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逐步降低培养基中血清含量的方法获得可悬浮生长的MDCK-Sus细胞株,对其生长代谢情况、细胞膜表面病毒受体丰度,以及在生物反应器中悬浮培养该细胞对禽流感H9亚型病毒增殖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MDCK-Sus细胞株可完全适应无血清营养条件并呈单细胞悬浮生长状态,细胞生长旺盛,平均比生长速率达到0.556 d-1,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2.42×106cells·m L-1,并可检测出其细胞膜表面具有正常丰度的唾液酸-α-2,3-半乳糖糖链受体。在MOI为0.05,TPCK处理的胰蛋白酶作用浓度为1μg·m L-1的条件下,AIV-H9亚型病毒JS03株可在MDCK-Sus细胞中获得较好的增殖HA效价,达到8log2·25μL-1。
关键词: MDCK细胞 禽流感病毒 单细胞悬浮培养 禽流感病毒受体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攻毒保护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现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CV777疫苗毒株对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以RTPCR进行PEDV CV777疫苗株、JS12流行株S基因克隆测序,进行PEDV S基因核酸序列分析与氨基酸序列分析。分别以转瓶工艺与细胞悬浮培养工艺培养Vero E6细胞,制备PEDV CV777株转瓶灭活苗与悬浮灭活苗。分别以PEDV转瓶灭活苗、悬浮灭活苗、PEDV流行株组织灭活苗(JS12株)产前30d免疫经产母猪;母猪产仔后14d进行仔猪攻毒保护试验。核酸序列分析显示,PEDV CV777株S基因与流行毒株的相似性在96.4%~99.7%之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6.7%~99.5%之间。转瓶工艺制备PEDV抗原效价为107.0 TCID50/mL,悬浮培养制备PEDV抗原效价为108.5 TCID50/mL。攻毒保护试验显示,悬浮灭活苗免疫母猪后,仔猪有2/10发病,保护率为8/10,转瓶灭活苗组发病率为8/10,保护率仅为2/10;组织灭活苗组9/10发病;对照组10头全部发病。该试验证明,提高PEDV CV777株的抗原含量,能够有效提高疫苗对PEDV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


优质高产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南粳5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南粳50是以含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与江苏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通过混合系谱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大。650 kg/667 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20万/667 m2,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95%,千粒重25 g左右。南粳50不仅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而且直链淀粉含量低,稻米食味品质优,适合于高档优质米开发。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苏南地区种植。
关键词: 南粳50 优良食味 低直链淀粉含量 Wx-mq基因 栽培技术


猪瘟病毒阳性血清的猪瘟抗体检测与分析
《养猪 》 2015
摘要:为掌握猪瘟病毒阳性血清的猪瘟抗体水平分布情况,应用美国IDEXX公司的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中心临床门诊近期收集的经PCR检测为猪瘟病毒阳性的26份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水平的检测,以期为猪场猪瘟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数据参考。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率为26.9%,阴性率为57.7%,可疑率为15.4%,抗体阻断率平均值为28.0%,且78.6%的猪瘟抗体阴性血清阻断率小于10%,即不同猪瘟抗体水平的血清均可检出猪瘟病毒,但猪瘟抗体阻断率小于10%的血清所占比例最大,达42.3%。因此,猪场在日常的猪瘟抗体检测中,如果发现猪瘟抗体阻断率小于10%的猪只所占比例越大,则预示着猪群中猪瘟带毒的比例越高。


植物修复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研究进展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CSCD
摘要:水环境污染是造成全球水资源水质性紧缺非常重要的因素。农业面源污染则是继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之后水体污染主要的贡献者,特别是地表水中过量氮、磷的主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可以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和避免二次污染等特点,逐渐被人们应用到污染水体的治理中。本文从植物修复农田退水氮、磷污染视角,综述了农田退水氮、磷在主要去除途径与影响因素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植物修复农田退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强化植物组合对水污染负荷消减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对植物的经济利用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展研究,以及深化植物修复从室内模拟到野外小区域示范、再到大...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鸡法氏囊组织中干扰素和p53转录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鸡体抗病毒天然免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应用IBDV弱毒(B87)和强毒(QL/12)分别感染4周龄SPF鸡,每隔12h(12~84h)取3只鸡的法氏囊组织作为1个pool,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感染前后干扰素(IFN)和p53的mRNA水平,同时分析法氏囊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在QL/12组,IFN-α和IFN-β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48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IFN-γmRNA水平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p53mRNA含量迅速升高,60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在B87组,IFN-αmRN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48h达到最低值),而IFN-βmRNA水平变化不规则,72h含量最高;IFN-γmRNA水平先逐渐升高后降低(72h达到峰值);p53mRNA含量变化较小,36h含量最高。QL/12组诱导法氏囊组织产生的IFN mRNA(IFN-α、IFN-β和IFN-γmRNA)以及p53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B87组。病理组织学检查,QL/12组法氏囊淋巴滤泡呈不同程度的损伤,而B87组法氏囊组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变。qRT-PCR检测,QL/12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48h达到峰值(8.4×106拷贝/mg),而B87组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72h达到峰值(6.6×104拷贝/mg)。本研究结果表明IBDV感染严重干扰了鸡体IFN和p5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干扰素 p53 天然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