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建兰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获得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放线菌,以野生山地兰花表层土壤为分离样本,从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25株放线菌,初筛出6株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SVFJ-07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3.64%.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认菌株SVFJ-07为酒红链霉菌.该菌对多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建兰炭疽病的室内防效为70.06%,田间防效66.27%~68.54%.可见,酒红链霉菌SVFJ-07对建兰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糯稻新材料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遗传改良优质粳稻秀水134来创制糯稻新材料。【方法】构建靶向水稻直链淀粉合成主效基因Wx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秀水134的遗传转化。【结果】共获得了45个转基因株系,其中41个株系发生靶定位置的碱基修改,突变率达到91.1%。通过表型考察和直链淀粉含量分析获得了糯稻新材料。【结论】该方法可以创制直链淀粉明显降低的糯稻新材料,为糯稻育种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关键词: CRISPR/Cas9 Wx 糯稻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突变IPA1基因创制水稻新株型材料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株型改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是一个调控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了解IPA1基因不同序列变异的株型效应,为进一步利用IPA1基因创制实用型水稻新株型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优良恢复系明恢86的IPA1基因,通过测序鉴定突变体,种植于标准小区,调查分析其株型相关性状.[结果]利用TALENs技术获得了8种不同序列突变的水稻ipa1突变体,并通过转基因植株自交结合PCR分析筛选到去除了TALENs表达框,获得4种不含外源转基因成分的纯合突变体材料(IPA1基因表达区分别缺失2、4、16、23 bp).表型分析发现,IPA1基因突变能够显著改变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性状.与野生型比较,缺失移码突变体株高降低7.9%~11.4%,有效穗数增加46.9%~68.4%,穗长短24.2%~29.3%,穗粒数减少31%~34%,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结论]利用TALENs技术定点突变水稻IPA1基因能够明显改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及穗粒数等主要性状,产生水稻新株型.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游离氨基酸剖面分异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FAA)剖面分异的影响,阐明长期施肥稻田土壤SON和FAA的剖面迁移特性。以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配施牛粪(NPKM)和氮磷钾结合秸秆还田(NPKS)4种处理的稻田长期(33年)施肥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带总氮检测器的总有机碳分析仪(TOC-TN)、连续流动注射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N、FAA及其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水稻土SON含量剖面分异较明显,0~20、20~40 cm和40~60 cm土壤SON含量分别为24.14~49.80、11.30~13.86 mg·kg~(-1)和6.35~9.38 mg·kg~(-1);不同处理0~20 cm土壤SON含量表现为NPKS>NPKM>NPK=CK,NPKS处理较NPK和CK分别提高67.1%和106.3%,NPKM处理较NPK和CK分别提高了28.5%和58.7%;不同土层SON与可溶性总氮(TSN)的比值为40.0%~69.3%。长期不同施肥水稻土FAA含量也存在较明显剖面差异,0~20、20~40 cm和40~60 cm土壤FAA含量分别为8.15~15.91、0.83~2.13 mg·kg~(-1)和0.69~0.99 mg·kg~(-1),FAA/SON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5.3%、12.6%和11.2%;NPKM和NPKS处理0~20 cm土壤均包含20种FAA,较CK和NPK处理增加了3种易分解的碱性氨基酸(鸟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NPK、NPKM和NPKS处理20~40 cm土壤均包含10种FAA,较CK处理增加了3种中性氨基酸(缬氨酸、胱氨酸和苯丙氨酸),而40~60 cm土壤则均包含7种FAA,较CK处理增加了2种中性氨基酸(异亮氨酸和胱氨酸);不同处理不同深度土壤FAA组成均以中性氨基酸占优势。研究表明:土壤SON、FAA含量与组分及其剖面分异和施肥模式密切相关,长期化肥配施牛粪和秸秆能增加0~20 cm土壤SON、FAA含量且丰富FAA种类。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可溶性有机氮 游离氨基酸 剖面差异


生物质炭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及应用前景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土传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分布广、危害重、毁灭性强,是热带、亚热带烟区的主要病害.生物质炭是生物质材料在厌氧高温条件下热裂解产生的高度芳香化的富碳物质,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对改善烟田土壤环境具有较大潜力,是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长效途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了农业、化学及生物等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研究现状,认为单一的农业、化学或生物措施防控烟草青枯病的效果均不理想,农药或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植株、牲畜及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可消除单一措施带来的短板效应.文章提出利用生物质炭定向调控烟田根际微生物、重建健康根际生态系统、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的途径:(1)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提升土壤肥力;(3)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4)提高土壤酶活性.生物质炭通过调控土壤生境来改善烟草农艺性状,减轻或抑制烟草青枯病发生,同时促进烟草碳氮代谢,有效调控烟叶化学品质.生物质炭的农业应用可为全面解决烟草连作障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烟草青枯病 病原菌 土壤微生物区系 防控作用


枇杷花黄酮提取液缓解小鼠肠道运动障碍的作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花黄酮提取液(EjFF)为受试物,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通过小鼠小肠推进实验和排便实验,评估其对小鼠的首粒排便时间、5h内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小肠墨汁推进率以及小鼠结肠突触素(SY)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jFF不影响小鼠体质量,但能显著缩短小鼠排便时间,增加5h内排便粒数和排便量,提高小肠墨汁推进率,并提高小鼠结肠SY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EjFF可以有效缓解小肠运动障碍.


百合种球繁育二次抽薹的淀粉代谢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百合种球反季节繁育二次抽薹过程中的淀粉代谢机制,为精确种球反季节繁育的收储期,促进国产种球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量百合抽薹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鳞茎中的淀粉、还原糖含量,使用扫描电镜观察鳞片细胞中的淀粉颗粒形态内容变化,定量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种球的淀粉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百合鳞茎二次抽薹过程中,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在萌动期出现显著性变化,淀粉含量下降4.98%,还原糖含量增加3.23%。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百合鳞片抽薹过程中淀粉粒有A、B、C(大、中、小)3种类型。在膨大期和成熟期包含A型和B型淀粉粒;萌动期C型淀粉粒出现,A型淀粉粒出现异形、凹陷或是拉伸,长短轴比(L/S)达最大1.77,淀粉颗粒被逐渐拆分;抽薹期A型淀粉粒消失,B、C型颗粒表面出现大量泡状突起,小颗粒可见以"出芽"的方式长出。不同发育时期淀粉酶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RT-PCR)结果显示:淀粉分解酶基因AMY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膨大期和成熟期表达量较低,在萌动期和抽薹期高度表达;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SSS、SBE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膨大期和成熟期表达量较高,在萌动期和抽薹期表达量较低;淀粉分解酶和合成酶相关基因在种球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情况与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相符。【结论】百合种球反季节繁育过程中,二次抽薹导致种球大量的淀粉被消耗,将影响商品球质量以及鲜切花的品质,为消除此不利因素,繁育过程中应当在种球进入成熟期后及时进行收储。


采摘成熟度对'新白8号'枇杷常温贮藏效果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白肉枇杷新品种'新白8号'不同成熟度果实的常温贮藏效果的变化,为指导科学采摘与合理贮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比较了室温贮藏条件下,七成熟至十成熟的'新白8号'鲜果,果皮色差、果实失水率、坏果率、皱果率、果肉硬度、糖组分、酸组分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各成熟度的H0值缓慢下降,a*值上升,L*值略降,b*、c*值呈"升—降—升"的趋势;失水率呈抛物线式上升,七成熟最高;贮藏4 d后,十成熟皱果率快速增大,至13 d达34.71%,八、九成熟增加较缓慢,七成熟无皱果;坏果率呈增大趋势,十成熟最高,至13 d达44.29%,其次是七成熟;果肉硬度均缓慢增大,成熟度越高增加幅度越大;TSS、总糖含量0~4 d小幅上升,之后均缓慢下降;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七成熟的增幅最大;0~7 d葡萄糖含量上升,7 d后九、十成熟的下降;蔗糖含量变幅最大,除十成熟外,0~1 d提高12.03%~16.08%,而后下降,七成熟降幅最大;山梨醇先增大后降低,十成熟增幅最大;总酸、苹果酸含量总体下降且趋势一致,成熟度越低下降幅度越大;奎尼酸、富马酸含量有波动,贮藏后差异不显著;乳酸含量在贮藏4~10 d时上升后下降;糖酸比、固酸比呈"升—降—升"波动上升,低成熟度果接近贮藏前十成熟果。【结论】采摘成熟度对'新白8号'枇杷常温贮藏效果的影响较大,八、九成熟果更适合常温贮藏,有效贮藏期宜小于10 d;十成熟果常温贮藏宜小于4 d。


基于转录组的‘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ARF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为鉴定ARF家族基因、了解成员特征及其在李果实成熟过程中表达模式,基于‘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果实成熟过程的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PsARF家族基因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特性、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树、蛋白质质保守结构域以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共鉴定得到17个PsARF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sARF家族蛋白质长度在600-1 157 aa之间,分子量(Mr)在66.24×103-129.31×103之间,等电点介于5.44-8.31之间,均为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亲水蛋白质.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sARF家族成员可分为4组. PsARF蛋白质均具有典型的B3和Auxin_resp结构域,且多数具有Aux/IAA结构域.保守基序分析表明,PsARF家族蛋白质包含15个保守基序,但非每个蛋白质均含有保守基序. 10个PsARF家族基因在‘三月李’及其红肉突变体果实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不同基因表达模式各不相同.其中,PsARF2和PsARF16在‘三月李’和红肉突变体中的表达模式相反;PsARF10在‘三月李’果肉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红肉突变体果肉中的表达量.本研究表明PsARF家族成员可能在李果实成熟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可为深入研究PsARF家族基因在李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图5表2参40)


水稻OsPLATZ14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pOsPLATZ14的结构及时空表达模式,对深入研究OsPLATZ14基因功能、了解PLATZ转录因子在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BDGP、FPROM及Cister预测分析pOsPLATZ14大小,以水稻日本晴基因DNA为模板扩增pOsPLATZ14;应用PlantCARE分析序列中的顺序作用元件,构建pOsPLATZ14::GUS载体,转化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pOsPLATZ14在水稻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经PCR扩增获得pOsPLATZ14长度为1 899 bp,该区域含有光信号、逆境响应及激素应答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pOsPLATZ14驱动的GUS报告基因在水稻种子萌发期,苗期根、茎、叶,抽穗期的根、茎、叶、花穗、小花、叶夹角、茎结合部位、根茎过渡区及成熟期种子均有明显表达。【结论】pOsPLATZ14为组成型启动子,其下游调控基因OsPLATZ14可能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水稻 PLATZ转录因子 启动子pOsPLATZ14 表达分析 GUS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