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不同炭化时间对五节芒生物炭理化特征和微观结构表征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炭化时间对五节芒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理化特征及其微观结构表征的影响,探求其作为生物质能源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以五节芒为原材料,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在200℃下,水热炭化停留0、1.5、3.0、6.0、9.0 h制备生物炭,研究不同炭化时间对五节芒水热炭的有机碳、总氮、总磷、C/N、灰分、pH值、产率、元素损失率等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表征进行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五节芒生物炭有机碳含量为39.90%~54.82%,C/N为57.90~81.22,生物炭产率为57.3%~67.1%.五节芒生物炭中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C/N、碳损失率、磷损失率及灰分损失率随炭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磷含量、灰分含量、pH值及炭产率随炭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氮损失率则在炭化达6 h时明显高于其他处理,9 h明显低于其他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五节芒生物炭富含淀粉颗粒,随炭化时间的延长,表面炭化现象比较明显,基本组织表面因增厚堆叠而开始变得杂乱,维管束大部分遭到破坏,薄壁细胞堵塞,薄壁细胞的边缘变厚但轮廓开始变得清晰,生物炭表面淀粉颗粒发生糊化,之后观察到了更多的形状不规则球体或椭球体的微球聚集融合,五节芒生物炭表面出现大量的微球结构.[结论]水热炭化改变了五节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和微观结构,且随炭化时间延长生物炭产率和pH值降低,碳、磷元素损失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炭化3 h以上可显著改善生物炭的理化特性.

关键词: 五节芒 水热炭化 反应时间 生物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墨瑞鳕脂肪酸组成及主成分分析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不同生长阶段墨瑞鳕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技术测定墨瑞鳕幼鱼、成鱼、亲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并对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生长阶段墨瑞鳕的不饱和脂肪酸(UFA)总量分别为52.2%、58.2%、60.1%;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中DHA含量均最高。随着鱼体生长,墨瑞鳕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亲鱼>成鱼>幼鱼;肉豆蔻酸、花生一烯酸、花生四烯酸、EPA、DHA含量呈下降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幼鱼>成鱼>亲鱼;UFA总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上升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亲鱼>成鱼>幼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和必需脂肪酸(EFA)总量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鱼>亲鱼>幼鱼。墨瑞鳕不同生长阶段脂肪酸含量大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幼鱼与成鱼的脂肪酸含量(除二十碳三烯酸外)均存在显著差异;肉豆蔻酸、花生一烯酸、花生四烯酸、EPA和DHA等5种脂肪酸是墨瑞鳕的主要特征脂肪酸,这5种主要特征脂肪酸之间均互呈强正相关。随着墨瑞鳕的生长发育应及时提高相应阶段功能性脂肪酸的比例,降低相应阶段呈强负相关的主要特征脂肪酸的比例。本研究结果为墨瑞鳕的开发利用以及饲料营养需求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墨瑞鳕 不同生长阶段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安红毛鸭与白改鸭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吉安红毛鸭优良特性,对吉安红毛鸭进行杂交选育,为吉安红毛鸭生产性能提高及产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方法]将吉安红毛鸭(♀)与白改鸭(♂)进行级进杂交后进一步横交固定,测定杂交后代红毛和白羽群体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指标.[结果]F1代群体羽色分离为红毛和白羽(2:1)两个羽色,F2代群体羽色分离为杂色、红毛和白羽(1:1.2:1)3个羽色,将F2代群体中的红毛和白羽群体各自进行横交固定,其后代(横交群体)均未出现羽色分离.F2代和横交群体中红毛鸭的早期生长阶段(21日龄)体重极显著高于F1代红毛鸭(P<0.01).另外,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也得到一定提升,F2代红毛鸭的屠体率、胸肌率、瘦肉率以及红毛母鸭的活体重、屠体重、全净膛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1代红毛鸭(P<0.05或P<0.01),横交群体中红毛鸭的屠体率、全净膛率、母鸭的半净膛率以及公鸭的腹脂率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1代红毛鸭(P<0.05或P<0.01),且横交群体中所有红毛鸭的半净膛率及红毛公鸭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腹脂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2代红毛鸭(P<0.05或P<0.01).F2代白羽鸭的胸肌率、瘦肉率及母鸭的活体重、屠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1代白羽鸭(P<0.05或P<0.01),横交群体白羽鸭的屠体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1代白羽鸭(P<0.05或P<0.01),且横交群白羽鸭屠体率 、 全净膛率和母鸭的半净膛率均极显著高于F2代白羽鸭(P<0.01).[结论]通过与白改鸭杂交,吉安红毛鸭早期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 吉安红毛鸭 白改鸭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圆叶决明降解过程红壤可溶性氮及氮水解酶动态变化研究

草地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降解过程果园红壤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模拟培养试验,研究15℃和25℃培养果园红壤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及脲酶、蛋白酶、天冬酰胺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圆叶决明降解过程果园红壤4种可溶性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且在培养140 d达到最大值,25℃培养的效果更佳。其中,可溶性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圆叶决明降解过程还能显著提高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的活性,其中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可用指数方程和三次曲线方程来拟合。本研究认为圆叶决明降解过程可提高果园红壤可溶性氮含量,因此可通过翻压圆叶决明提高土壤的供氮水平。

关键词: 绿肥 供氮水平 C/N比 拟合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普通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水稻(O.sativa L.)的野生近缘种,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覆盖除云南外的中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区的1777份种质资源为对象,进行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方差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是6.36%、17.10%、7.32%、8.86%和15.90%,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30、1.47、1.45、1.39和1.3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到83.31%;第3主成分主要与抽穗期有关,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约为95.46%.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发现普通野生稻群体可以分成3个类群,类群1主要来自江西和湖南,类群2主要来自于广西和广东大部分区域和福建,类群3主要来自于海南和广东南部区域的湛江市,样品的聚类关系和地理位置成正相关.以地理群为因素对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不同地理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为69.09%、57.98%和77.56%,而粒宽变异所占比例为6.20%,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普通野生稻地理群间差异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稻是水稻基础研究与育种的战略性资源,野生稻的保护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野生稻栖息地遭到严重破环,一些重要居群濒临灭绝.自1996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设立专项对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收集,并实施了异位保存和原生境保护项目.本文全面总结了全国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取样、异位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和成效,并通过对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现状评估和未来水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野生稻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野生稻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NSs蛋白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

昆虫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鉴定西花蓟马Franiklinella ocicdentalis体内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NSs蛋白互作的介体因子.[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TZSV NSs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进行序列分析鉴定后,将捕获的蛋白与NSs基因回转到酵母细胞,利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鉴定蛋白互作情况.再利用GST Pull-down技术验证TZSV NSs与鉴定出的西花蓟马蛋白的体外互作关系.[结果]构建了TZSV NSs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GBKT7-NSs,确定了诱饵质粒对酵母AH109细胞无毒性,并且无自激活活性.序列分析发现与TZSV NSs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为类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selective channel-like, VDAC).酵母回转实验显示TZSV NSs与西花蓟马VDAC在酵母细胞内存在特异性互作.GST Pull-down结果表明TZSV NSs与西花蓟马VDAC在体外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 Pull-down技术,分别在酵母细胞内和体外证实了TZSV NSs和西花蓟马VDAC存在特异性互作.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西花蓟马VDAC蛋白调控西花蓟马持久传毒的机制,为虫传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西花蓟马 酵母双杂交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NSs蛋白 VDA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姬松茸菌丝生理指标与镉吸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镉胁迫对不同姬松茸菌株(J1、J77)菌丝生长与镉吸收的影响,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设立0~75 mg·kg-1的不同镉胁迫浓度梯度,测定其对姬松茸菌丝生理指标与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镉浓度胁迫处理对J77和J1菌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各异.当镉浓度为5 mg·L-1时,J1与J77菌丝SOD酶活性分别增加121.5%、157.5%;当镉浓度高于5 mg·L-1时,两个菌株菌丝SOD酶活性均开始降低.在10~75 mg·L-1中高镉浓度胁迫范围,J77、J1菌丝的POD酶活性分别减少92.7%、95.3%.在5~50 mg·L-1镉浓度胁迫范围,J77、J1菌丝的CAT酶活性分别减少40.9%、60.4%,随着镉胁迫浓度增加,J1的镉毒害更为严重.在0~2 mg·L-1镉浓度范围内,J1与J77菌丝的APX酶活性分别增加7.9、13倍,两菌株相差近5倍,J77菌丝APX酶活性反应大于J1菌丝.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条件下(0~75 mg·L-1),J1菌丝丙二醛(MDA)显示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氧化程度比较剧烈,而J77在整个过程则提升幅度较缓,氧化应激程度相对较低.当镉胁迫浓度为10 mg·L-1时,J1菌丝MDA含量比对照高1.6倍并达到最大值;当镉浓度为15 mg·L-1时,J77菌丝MDA含量比对照高60%并达到最大值,J1、J77的MDA最大值相差近1倍,J1菌丝细胞膜过氧化反应比J77更为强烈.在0~75 mg·L-1浓度范围内,J77与J1菌丝中镉含量的浓度均随着外源镉含量的提高而增加.当镉浓度在2.5~50 mg·L-1范围内,J1、J77菌丝镉含量分别增长了17.2、19.1倍;但就镉吸收累积量而言,J1菌丝比J77菌丝镉含量高近2.3倍;J77不仅对高镉胁迫的耐受程度高于J1,而且J77抵制镉吸收能力高于J1.结果表明,姬松茸J1和J77菌丝SOD、POD、CAT、APX酶活性及MDA含量随镉含量变化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J77菌丝镉含量低于J1,J77具有抵制镉吸收的潜力.

关键词: 镉胁迫 姬松茸 菌丝 生理生化 镉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地方种质资源品种比较试验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0个紫云英地方品种之间的经济性状、物侯期及抗性进行研究,以期正确评价各地方品种的特性,筛选适宜福建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地方品种,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做基础。结果表明:‘信阳种’、‘大悟种’、‘湘乡种’和‘光泽种’在福建表现为早熟,早熟品种盛花期鲜草产量平均为44 225.59 kg/hm~2,低于中、迟熟品种。‘大悟种’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较高,分别达48 015.75、342.04 kg/hm~2,且抗寒性和抗病性强,可作为优良的早熟品种。此外,中、迟熟品种地上鲜草产量平均达52 600.43 kg/hm~2,从高到低依次为:‘余江大叶’>‘南桥种’>‘升钟种’>‘金沙种’>‘常德种’>‘弋江籽’。鲜草产量高的品种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叶周长等参数值一般比较大;叶面积和叶周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SPAD值(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周长未有明显的相关性。中、迟熟品种中‘升钟种’、‘余江大叶’和‘金沙种’植株的抗寒抗病能力较高,氮、磷、钾含量较高,氮2.85%~3.00%,磷0.31%~0.34%,钾3.11%~3.85%,成熟期时每荚粒数、千粒重、种子产量也都较高,分别达7.34~7.85粒、3.35~3.42 g、333.01~346.52kg/hm~2。以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综合良性状为选育目标,‘升钟种’、‘余江大叶’和‘金沙种’这3个中、迟熟品种在福建的适应性较好,可作为今后扩繁品种或新品种选育的材料。

关键词: 紫云英 品种 物侯期 生物量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贯小绿叶蝉在5个茶树品种(系)上的蜜露排泄量与茶树叶片结构比较

茶叶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茶树品种(系) 蜜露排泄量 叶片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