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P模式)2个循环农业模式,每个循环农业模式均包括3个生产环节,分别为:15N尿素栽培水稻和狼尾草(Ⅰ环节)、15N稻草和牧草栽培平菇(Ⅱ环节)、15N菌渣栽培白菜(Ⅲ环节).结果表明,15N在稻谷的分配比例最高,为57.75%,而狼尾草第1次刈割15N分配比例最高,为58.94%.2模式氮利用效率均以Ⅰ环节最高,分别为23.44%和43.34%,其次为Ⅱ环节,Ⅲ环节最低,且P模式3个环节之间氮利用率达到显著水平;氮残留率以Ⅱ环节最高,其次为Ⅲ环节,Ⅰ环节最低.Ⅰ环节杂交狼尾草的氮利用效率高于水稻,Ⅱ环节利用杂交狼尾草栽培平菇氮利用效率也高于稻草栽培平菇,"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P模式)的氮肥循环利用效率高于"水稻-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R模式),表现为Ⅰ、Ⅱ和Ⅰ+Ⅱ+Ⅲ环节P模式氮利用效率较R模式显著提高了84.90%、69.31%和47.29%.加环后2种循环农业模式氮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与单一水稻/狼尾草种植相比,"稻/草-食用菌-白菜"模式植株地上部15N累积量分别从63.50和112.30 mg增加至115.33和169.89 mg,氮肥利用率分别从22.29%和39.41%增加至40.48%和59.62%."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可在南方地区推广.

关键词: 氮肥 尿素肥料 水稻 狼尾草 食用菌 循环农业 15N标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兰镁原卟啉Ⅸ甲酯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录表达分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镁原卟啉Ⅸ甲酯环化酶被认为是与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重要酶之一.为了探究其编码基因(MPEC)在杂交兰叶色变异中的功能,该研究基于杂交兰叶片转录组测序数据,采用RT-PCR技术,以杂交兰'紫妍氏'K21及其叶艺品系K21-3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杂交兰MPEC基因的2个ORF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杂交兰ChMPEC1和ChMPEC2基因的ORF序列长度均为1 221 bp,共编码406个氨基酸,两者存在2个差异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hMPEC1和ChMPEC2编码的蛋白质可能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属于Ferritin-like家族.进化树分析发现,杂交兰ChMPEC1和ChMPEC2与同属于兰科植物的墨兰、桃红蝴蝶兰和铁皮石斛亲缘关系较近.qPCR结果显示,在不同组织比较中,ChMPEC基因的表达情况为叶>茎>根;在不同发育时期比较中,ChMPE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苗期、小苗期和试管苗期;不同品系比较中,ChMPE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K21中显著高于K21-3.通过叶绿素含量测定及其与ChMPEC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关性分析,发现ChMPEC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测该基因参与杂交兰叶绿素的合成途径,且在K21-3叶艺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杂交兰叶艺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杂交兰 MPEC基因 基因克隆 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白雪早'

园艺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雪早’枇杷是由‘早钟6号’ב新白2号’杂交子代中的优良单株,通过定向培育而成的特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单果质量51.9~61.0 g;果皮淡黄色,锈斑少,易剥皮;果肉厚、细嫩、化渣、白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9%~14.9%,可食率68.5%~71.8%;味鲜、清甜可口,品质佳。在福州果实4月上旬成熟,成熟期比‘早钟6号’早3 d。丰产,稳产,3年生树单株产量17.4 kg。

关键词: 枇杷 杂交 特早熟 大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梨品种避雨栽培生长发育、产量与果实品质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增强南方湿热梨产区避雨栽培推广应用的针对性.[方法]以露地栽培为对照,采取定树跟踪调查方法,探讨了避雨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梨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果实品质变化趋势.[结果]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果实发育期与营养生长期延长、花序与花朵坐果率提高、枝叶生长弱化、果实外观改善及果实硬度降低、总糖含量增加、总酸含量减少趋势明显.易发生早期落叶的3个早熟品种的花芽比例、百花芽重、单株产量、单果质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除新玉无差异外,翠玉、翠冠显著提高.不易发生早期落叶的2个中熟品种花芽比例、百花芽重、单果质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或减少;单株产量晚翠无差异,黄花降低22.4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晚翠无差异,黄花显著降低.3个绿皮梨品种感锈程度减轻,其中翠玉感锈果率、感锈面比、花脸果率均极显著降低;翠冠、晚翠感锈果率无差异,感锈面比极显著降低,花脸果率则极显著增加.[结论]易发生早期落叶、果实抗锈的早熟品种适宜采用常年覆膜避雨栽培;易发生早期落叶、果实感锈早熟品种采用常年覆膜避雨栽培时,应配之果实套袋措施;不易发生早期落叶的中熟品种应以露地栽培为宜,若采用避雨栽培应选择生长发育中前期覆膜、采果后揭膜的阶段性避雨栽培模式.

关键词: 避雨栽培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综合评分法优化金花茶叶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中药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金花茶叶的超声提取工艺,并对不同生长期金花茶叶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选取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茶多酚含量和浸膏得率为综合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4因素3水平的Box-Benhnken试验,并对不同生长期金花茶叶醇提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及FRAP还原力进行考察.结果: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液料比80∶1(mL/g),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30 min.不同生长期金花茶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大小为成熟叶>老叶>幼叶.结论:优化的工艺合理可行,金花茶叶适宜采收期为成熟叶,该研究为金花茶叶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金花茶叶 综合评分法 响应面 工艺优化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建立初探-基于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视角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CSCD

摘要:为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同时做大做强科技期刊,针对传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不足的问题,提出整合行业期刊资源建立农业专业期刊刊群的建议,从入群期刊筛选、期刊网站构建及运营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具有行业知识全面、可持续更新、免费共享、流量平台化的优势,在创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广告运营实现期刊刊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知识 传播方式 专业期刊刊群 科技期刊 广告经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与综合评价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剖析花生高代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关系,为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各品系进行评价筛选,为品种推广提供候选个体.运用DPS、SPSS统计软件,以11个福建花生高代品系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数据进行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数和饱果数变异系数较大,出仁率变异系数最小,结果数和饱果数对花生产量显著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也显示结果数和饱果数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最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距离阈值为18时,可将11个花生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3类群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和2个产量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产量因子、籽仁因子、株高因子和荚果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9.1216%,品系0945-1、0949-4和1005-3-1的综合主成分值依次排前三.0945-1和0949-4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在花生育种中,侧重筛选果多、果饱的单株,并兼顾其它性状可选育出高产品种.

关键词: 花生 农艺性状 产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皮石斛DoSMT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SMT2基因在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甾醇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到1个DoSMT2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DoSMT2相对分子量为40.345 kD,理论等电点为8.13,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经BLAST P检索,DoSMT2蛋白属于AdoMet-MTases超级家族,含有4个S-腺苷蛋氨酸结合位点、1个甲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和1个甾醇甲基转移酶C末端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DoSMT2与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的SMT2亲缘关系最近,确定其属于SMT2家族.qRT-PCR分析结果表明,DoSMT2基因在茎和叶都能表达,10月份的表达量最高,叶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茎,推断叶片的甾醇代谢比茎活跃.构建了pET-29a-DoSMT2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出预期大小的蛋白.这为铁皮石斛DoSMT2的甲基化机制及甾醇化合物代谢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甾醇C-24甲基转移酶 原核表达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玫烟色棒束孢可视化检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已成为微生物源农药的一个要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手段,无法对罹病害虫中玫烟色棒束孢进行大量、快速、准确的检测,严重制约了该生防菌株防治效果的科学评价.本研究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可视化的LAMP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准确率高,与其他常见生防菌株和病原菌无交叉反应;检测时间短,60min可得到阳性结果;灵敏度高,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该方法的建立为田间条件下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毒力测定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技术.

关键词: 虫生真菌 玫烟色棒束孢 环介导等温扩增 可视化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粒、抗病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7076的选育与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2020 CSCD

摘要:[目的]福建稻区稻瘟病多发,快速高效培育稻瘟病抗性较强的新品系,使其适应不断发生变异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从而保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瘟性,可为高效培育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于2008年,对农艺性状优良但抗稻瘟病性较弱的强恢复系(航2号)进行EMS(ems mutagenesis,甲基磺酸乙酯)化学诱变,经过多年多点不同生态区的定向培育,并结合抗瘟性鉴定,筛选具有目标性状的新恢复系.[结果]于2012年选育出籼型恢复系福恢7076.福恢7076既保持了航2号广亲和性、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优良特点,同时在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均较航2号有所改善,稻瘟病抗性表现为中抗(MR).用福恢7076与赣香A配组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赣优7076,参加2015–2016年云南省杂交籼稻品种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10711.5 kg·hm-2,比对照品种F优498增产3.24%,增产点率68.42%,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7009).[结论]对农艺性状优良但抗稻瘟病性较弱的强恢复系(航2号)进行EMS化学诱变后,经过多年多点不同生态区的定向培育,再通过在稻瘟病多发稻区的筛选,加速了自然选择的过程,相比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可以更快地获得即具备亲本优良性状又具备稻瘟病抗性的新恢复系.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恢复系 福恢7076 稻瘟病抗性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