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778条记录
桃叶橙选拔概况及今后改良途径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1952年初冬,在中南农林部主持下,组织了中南农科所、湖北省农业厅、华中农学院、宜吕专署园艺场和秭归、宜昌、宜都等县建设科的同志共20人组成甜橙选种队,依据质优、丰产、早熟、耐寒、无核或少核等条件,在宜昌、秭归等地开展甜橙的单株选种工作。结果共选拔优良树36株,其中秭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65)锌、~(32)磷研究水稻对锌、磷的吸收利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我省平原湖区,特别是在石灰性低湖田,由于地下水位高,有机质较丰富,pH值偏高,虽然氮、磷肥供应充分,但仍出现秧苗迟发、坐蔸、白叶倒苗等症状。通过试验证明,这是由于缺锌所致。在这类土壤上适当施用锌肥,可以使水稻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汕优二号减产说起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1978年我所5.8亩汕优二号高产田,亩产1,118斤,比1977年1,224.3斤减产8.7%。我院南湖试验农场,1977年种南优2号、南优6号等杂交稻284亩,获得亩产1,100斤的大丰收;1978年扩大到500余亩,平均亩产下降到900斤左右,约比1977年减产1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1978年汕优2号高产田的每亩有效穗数19.95万,每穗结实129粒,千粒重25.7克,空壳率19.92%,与1977年的穗数和成穗率相近,千粒重下降1克,空壳率增高一倍。显然,结实率下降和粒重的减低,是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不同矮化中间砧苹果的初步观察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我省栽培矮化砧苹果是个新区,近两年来在低山和岗地有所发展,且均为矮化中间砧苹果。为了摸索在我省自然条件下对矮化中间砧苹果的生长结果规律,探求相应的栽培技术,我们先后到十堰市十堰公社三堰大队林场进行了初步调查:1977年在新梢停止生长后,调查不同砧穗组合的新梢生长量、中间砧和品种的干径以及中间砧生根情况,1978年花期前后调查成花株率和花序座果情况。现将调查结果和栽培上的几个问题报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选育天然激素无籽西瓜试验简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78

摘要:天然激素无籽西瓜是利用西瓜“单性结实”的特性,用四倍体西瓜花粉中的天然激素,刺激二倍体有籽西瓜子房,不发生受精过程,而是通过内在的生物作用,促使二倍体西瓜坐果并长大成熟的无籽西瓜。湖南省邵阳地区柑桔研究所曾作此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们研究组初次试验,父母本都是3月29日抪种,4月5日出苗,4月30日定植。开花前后,四倍体雄花和二倍体雌花都要严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地冬季间作绿肥有利苎麻增产

湖北农业科学 1978

摘要:苎麻年收三季,需肥较多。目前除少数管理得好的社队施肥较足,苎麻亩产200—300斤外,大面积由于施肥不足,单产较低。为了开辟肥源,湖南、湖北等省先后进行麻地冬季间作绿肥的研究和生产示范。结果证明,麻地冬季间作绿肥,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有机肥料,提高苎麻产量。特别是近年来新办的社队麻场,大多是新开的荒地,土质瘠瘦,在这些麻地上冬季间作绿肥,对改良土壤,增产苎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及杂种后代育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78

摘要:当前在棉花育种工作中,要选育出品质、产量以及抗病、抗逆性能比现有当家品种有较大突破的新品种,必须冲破陆地棉种内遗传规范的局限性,运用远缘杂交及其他新的育种手段,扩大和丰富陆地棉的遗传基础,创造新的遗传类型和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然而棉属种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后代雌雄性的不育性,是进行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经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总结经验提高晚稻育种水平

湖北农业科学 1978

摘要:一、工作的回顾和进展我省自1956年以来,双季稻面积由无到有地逐年扩大,到现在已达1,700万亩左右。回顾一下历史,当时原有的晚籼地方老品种“黄毛粘”等,因不耐寒,易倒伏,易落粒,产量低,自然很快地受到淘汰。而选育新的品种一时又难于跟上,于是才从杭嘉湖地区引进了比较耐瘠的以“10509”为主的一季晚粳品种,用稀抪长秧令办法作双晚种植,这对发展双季稻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又引进了农垦58。该品种适应性广、耐肥、高产,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我省的主要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栽培上的若干特点

湖北农业科学 1978

摘要:1977年我省杂交水稻发展到171万多亩,其中作双季晚稻种植的达121万余亩,一般比同类型的常规品种增产两成左右,有的更多。我院所属农场种植一季晚稻杂交水稻282亩,亩产过千斤,其中14.8亩平均亩产达到1,333斤;双季晚杂交稻也有20亩平均亩产过了千斤。研究和掌握杂交水稻的栽培特点,积极推广和发展杂交水稻生产,对迅速大幅度地增加我省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32)P、~(15)N研究杂交水稻矮优二号营养生理的初步结果

湖北农业科学 1978

摘要:杂交水稻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长势旺盛,后期不早衰,穗大粒多,产量比常规品种高。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某些组合产量不稳定,空壳率高。为了探求这些不良性状的生理原因及克服办法,1977年我们应用同位素~(32)P、~(15)N对杂交水稻矮优2号和中稻“525”(作为对照)的某些营养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