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778条记录
肉猪日粮添加高水平铜对增重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效果试验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铜是畜禽生长的必需元素。牛、羊、猪和鸡对铜的需要量在日粮(风干)中约为4—10ppm。美国科委(NRC)推荐生猪日粮含铜量为5ppm。1955年巴伯等首次发表生猪日粮添加高于正常生理需要量几十倍(125—250ppm)的高水平铜,可提高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1976年布劳德总结了1965—1975年的119次试验结果,在生猪日粮中添加250ppm铜的硫酸铜,生长速度平均提高9.1%,饲料利用率平均提高7.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氮、磷肥拌种效果试验简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一般认为氮素营养是决定棉花高产的重要因子。氮素供应状况如何,对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磷素在氮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在于加速氮素营养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转运。因此氮、磷营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增施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磷肥,能促进棉株早现蕾、早开花,加速棉龄成熟,缩短营养生长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9年中稻“六九一”减产原因浅析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1979年我省江汉平原和鄂中丘陵稻区的春旱异常严重,5月份以前,滴雨未落,普遍缺水育秧。各县都有相当一部分稻田,直等到5月上旬普降喜雨之后,才播种中稻“691”。因此,中稻种植面积急剧上升。其中“691”品种占8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黄土稻田施用石灰的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我省酸性红黄土耕地约有250万亩左右,其中水田约150万亩。由于成土过程中强烈的分解、淋溶作用,这类土壤具有粘重、肥力低、保水保肥性差、呈酸性等特点。为了改造红黄土水稻田(又称黄泥田),除扩种绿肥、多压山青以提高土壤肥力外,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已成为这些地区的习惯。根据蒲圻、通山、崇阳等县调查,这些地方稻田施用石灰十分普遍,施用量也很大。如蒲圻县泉洪四队和通山县楠林四队,每年自烧石灰几万斤到十几万斤,全部施到水田,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采茶叶的炒制技术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采茶机有往复式(湘茶400型)和滚切式(日本C—7型),使用的结果,鲜叶中的碎叶较多,嫩度不匀,并夹有老梗老叶。这样的原料用现行工艺炒制成毛茶,碎片茶多,条索粗松,品质差,影响其经济价值,因而妨碍了采茶机的推广与使用。为此,我们自1976年以来,进行了机采茶叶的炒制技术试验,研究其初制流程对提高毛茶品质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绍两个蚕豆地方良种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近两年来,我们征集和引进了省内外部分蚕豆产区的蚕豆地方品种,在院内进行品种鉴定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结果,从中选出两个比较理想的品种,现简介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示踪法研究无土秧肥水促壮的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幼苗在三叶期前为异养阶段,所需的养分主要靠种子胚乳供给,一般不需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在开始推广温室无土秧时,对断乳期前的秧苗是不施肥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秧苗的素质不够理想。为了提高无土秧的秧苗素质,1977—1978年,我们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配合我院粮作所进行无土肥水育秧的研究,证明三叶期施肥,是提高无土秧素质的有效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包谷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1980

摘要:包谷是高产作物,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我省自1976年以来,包谷持续增产,去年单产、总产都创历史最高纪录,出现了500斤以上的县,600斤以上的公社,800斤以上的大队。今年包谷杂交种面积大,底肥足,播种质量好,苗子出的齐,只要把田间管理工作抓好,抓到底,使包谷一生健壮生长,就将能高产丰收到手。根据包谷生育规律并考虑今年我省肥、水等生产条件,对包谷生育后期管理,提出以下几项技术措施,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位素示踪在土壤肥料和作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叫原子。原子很小,但构造却很复杂。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叫原子核,核外有许多带负电的电子绕核旋转着,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原子核的结构更复杂,它的组成除了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更细小的粒子。同位素就是原子核里质子数目相同而中子数目不同的原子,因为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位置,所以叫做同位素。同位素又由于其性质的不同而分为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种。它在农业上的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工厂化无土肥水育秧及中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79

摘要: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插秧是中心环节,而工厂育秧又是机械插秧的配套技术。日本在五十年代末期引进我国机械插秧技术,并于1961年大力推广温室小苗(有土)育秧,使育苗农艺与机械工艺相结合,很快实现了插秧机械化。1976年日本全国水稻机插面积约占73%,其中小苗占52%,中苗占21%(日本习惯把二叶称小苗,四叶称中苗)。目前温室育秧有中苗代替小苗的趋势。1977年机插面积巳达到80%以上。由于实现育秧工厂化、插秧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提高6—8倍。现在他们每亩水稻仅用工53小时,计每个工时生产稻谷15斤。早稻温室育秧,可以防止烂秧,节省种子;可以适时播种,争取季节;可以不用秧田,扩大复种面积;可以摆脱不利气候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