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环境中不同介质的重金属铬检测回收率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对环境中水体、鱼体及沉积物3种不同介质建立了适合的检测重金属铬的方法。采用电热板湿法消解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样品中铬的含量。结果显示:每次检测所作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99.4%以上,仪器检测限为(1.449 8±1.855 4)μg/kg,符合试验的要求。3种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是水样回收率为(111.28±5.86)%,鱼样回收率为(91.43±13.56)%,沉积物回收率为(89.70±16.03)%。对3种不同介质的重金属铬的回收率分析发现,Water method的回收率显著高于(P<0.05)其他2种介质的回收率。本次试验方法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适合样品数量较多的情况,回收率较高,精密度和稳定性也较高,表明该研究建立的水环境中重金属检测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环境 检测方法 回收率 精密度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神经网络和VMS的渔船捕捞类型辨别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会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渔船监测系统已被用于渔船安全监督、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文章以中国近海15艘流刺网渔船、39艘拖网渔船、24艘流动张网渔船共78个样本为研究对象,以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为研究模型,借助2014年北斗渔船监测系统(VMS)中对应渔船的航速和航向数据对其作业方式进行辨别。结果显示,基于航速和航向的渔船作业方式辨别正确率分别为93.6%和91%,两者均能较好地对捕捞类型进行分类,且航速的分类精度高于航向。拖网和流动张网渔船分类的正确率在90%以上,而流刺网渔船仅为70%,原因可能是流刺网在空间上的移动较复杂,减弱了航速和航向变化的规律性。

关键词: 渔船 捕捞类型 渔船监测系统 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北地区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三北地区鲤、鲫、草鱼、大西洋鲑等鱼体内分离到的气单胞菌共16株,结合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后,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16株菌对10类2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6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细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实验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5%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16株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聚为一支,而与肠杆菌、志贺菌和弧菌分支较远,从而判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16株分离菌中有3株维氏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和6株杀鲑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中16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三甲氧苄氨啶、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95%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较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耐药谱存在很大差异。为气单胞菌的鉴定及三北地区淡水鱼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三北地区 气单胞菌 鉴定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幼虾发育时期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6

摘要:采用组织切片及类固醇激素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发育第1~31d的精巢、卵巢及促雄腺发育的起始时间、发育过程及成熟时间。结果表明:青虾幼虾发育到第10d(PL10)时促雄腺呈索状结构开始发育,随后经历增殖期(PL10)、合成期(PL13)和分泌期(PL19)3个发育阶段发育成熟,形成完整的促雄腺。青虾精巢和卵巢均在幼虾发育第13d(PL13)开始发育,精巢形成不规则排列的精原细胞,而卵巢生殖上皮开始分化为椭圆或多边形的卵原细胞。精巢经精原细胞期(PL13)、精母细胞期(PL16)、精细胞期(PL19)和精子期(PL22)4个发育阶段成熟,此时成熟的精巢生精小管内充满成熟的精子。卵巢经卵原细胞期(PL13)、初级卵母细胞期(PL16)、次级卵母细胞期(PL16)和卵子期(PL19)4个时期发育成熟,此时卵巢充满成熟卵子。从PL1到PL22,睾酮分泌量逐渐增加,维持在稳定水平至PL25后逐渐下降;从PL1到PL19,17β-雌二醇的分泌量逐渐增加,维持在稳定水平至PL25后逐渐下降。本研究显示:促雄腺与精巢发育过程均持续10d,但促雄腺早于精巢3d开始发育和成熟,这可为性别和生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性别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虾 组织学观察 类固醇激素测定 性腺发育 性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彭泽鲫Pcc-hira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时序表达(英文)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雌核发育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Pengze crucian carp,Pcc)中的Pcc-hira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并对雌鱼9种组织和11个发育阶段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cc-hira CDS全长3028 bp,编码1009个氨基酸残基,具有7个典型WD40结构域,Pcc-HIRA与鲫HIRA具有99%的同源性,跟其他鲫属鱼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Pcc-hira分别在孵化后36和44 d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且在雌鱼脑中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8种组织。

关键词: 雌核发育 HIRA 组蛋白 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细菌抗肿瘤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海洋湖沼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海洋活性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细菌作为海洋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它们的次级代谢产物极其丰富,本文主要针对来自海洋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做出综述。

关键词: 海洋细菌 活性物质 抗肿瘤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3个养殖群体双列杂交F_1代的生长和遗传分析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遗传改良和培育优质新品种,作者利用合浦珠母贝北海养殖群体(B)、徐闻养殖群体(X)和三亚养殖群体(S)进行双列杂交,获得3个种群内自繁群体及6个种群间杂交群体。对8月龄F1代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组合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各性状值普遍高于自繁群体,其中S(♀)×B(♂)和S(♀)×X(♂)杂交组合的各性状值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三亚群体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大,S(♀)×X(♂)组合各性状特殊配合力最大,其次是S(♀)×B(♂)组合。杂交子一代4个生长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0.24%~52.62%)。不同杂交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其中,S(♀)×B(♂)杂交组合杂种优势明显,其反交组合B(♀)×S(♂)杂交优势程度不高,且在壳宽上表现出较低的杂种优势率(0.24%);S(♀)×X(♂)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比反交组合X(♀)×S(♂)高。体质量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均高于其他3个性状。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杂交群体性状的改进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双列杂交群体 生长 配合力 杂交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台子河口刀鲚个体生殖力

水产学杂志 2016

摘要:于2015年5~6月在辽河双台子河口水域采捕176尾性腺发育到Ⅳ期的刀鲚Coilia nasus雌鱼,测量其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_o)、性腺重(W_l)和卵径等生物学指标。取左侧鳃盖骨鉴定年龄,用重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F),计算体长相对生殖力(F_L)和体重相对生殖力(F_w),用5种数学模型及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样本由4~+~6~+龄组成,个体绝对生殖力(F)17 968~116 935粒,平均44 995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_L)66~297粒/mm,平均为145粒/mm;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_w)192~710粒/g,平均为362粒/g。F和F_L与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_o)、性腺重(W_l)、成熟系数(GSI)和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肥满度(K)相关关系不显著。F_w仅与W_l、GSI极显著正相关,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显示,F与W和W_l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15 623.878+1 158.377W_l+324.104W(n=176,R=0.851;DW=1.890,P<0.01);F_L与W_l和K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_L=-68.850+3.868W_l+302 687.076K(n=176,R=0.728;DW=1.743,P<0.01);F_w均与L和GSI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_w=207.215-5.17L+7.5918GSI(n=176,R=0.646;DW=1.849,P<0.01)。第Ⅳ~Ⅴ期刀鲚卵巢中,卵径变化范围在0.55~1.05mm之间,平均0.81mm。依据卵径频率分布推测,刀鲚属单峰一次性产卵鱼类。

关键词: 刀鲚 个体生殖力 双台子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和鳃、肝胰腺中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高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肝胰腺中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鳃、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得出96 h L C_(50)的基础上,设置对照(pH7.6)和实验(pH10.2)2个pH处理组,进行96 h高pH胁迫,于胁迫后0、2、8、24和96 h测定鳃Na~+-K~+-ATP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延胡索酸还原酶(fumarate reductase,FRD)、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并采集完整的鳃、肝胰腺做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发现,96 h LC50 pH值为10.194。高pH应激后,实验组鳃Na+-K+-ATP酶、LDH和FRD的活性呈上升趋势,pH胁迫8 h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实验组肝胰腺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LDH和FRD相似,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OD活性起初变化不大,pH胁迫24 h后出现明显下降(P<0.05)。鳃和肝胰腺的组织观察表明,随着pH胁迫时间的延长,鳃呼吸上皮细胞逐渐脱落,角质层受损、破裂,鳃叶受损程度逐渐加剧;肝胰腺小管基膜破损,小管内空泡增多、体积增大,肝细胞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高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代谢会产生影响,同时导致氧化应激,并会对鳃和肝胰腺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pH 半致死浓度 酶活性 组织切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关键词: 圆斑星鲽幼鱼 维生素C 应激反应 抗氨氮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