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健康养殖技术
《海洋与渔业 》 2016
摘要: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域,是一种名贵的肉食性鱼类。因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适温较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者喜爱;又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肌间刺而受消费者欢迎。经30多年的发展,大口黑鲈养殖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全国年产量34万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5月搭载"北斗"渔业调查船、使用渔拖网的采样方式,在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进行系统的走航式大面调查,记录了30°N—39°N海区内的大型水母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及生物量分布,估算和比较了大型水母与其它渔业生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5月整个调查区,大型水母的总生物量估算值5.9万t,绝大部分由黄海中部的多管水母和洋须水母生物量贡献所致。出现的大型水母种类伞径分布呈单峰型。不同种类的水母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和水文偏好性。其中,洋须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北部50m水深以深水域,多管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50m水深以浅的西侧以及整个东海北部;沙海蜇多为幼体,分布于黄、东海交汇区31°N—33°N间;霞水母较为集中出现于31°N以南、123°N以西近海。各水母种类的高密区的底层水温按洋须水母、沙海蜇、四叶小舌水母、霞水母呈升高趋势。东海多管水母分布区底层水温与沙海蜇相近;黄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较洋须水母略高。沙海蜇和四叶小舌水母较其它水母的适温范围宽。霞水母和洋须水母处于相对高盐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垂直活动水层空间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垂直活动水层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采用Argo数据重构了研究海域次表层20℃和25℃等温线深度场,并结合2010年~2012年中水集团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际生产统计数据,绘制了20℃和25℃等温线深度与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叠加图,分析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垂直活动水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20℃和25℃等温线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随着20℃等温线深度的220 m等深线和25℃等温线深度的140 m等深线时空变动而季节性南北移动。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于10°S以南、160°E~175°E之间,中心渔场所处海域,其20℃等温线深度多在220 m以深,超过250 m的海域CPUE均偏低;25℃等温线深度多在140 m以浅,浅于80 m的海域则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采用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ECDF)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为88~238 m。文章初步得出了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的垂直活动水层深度,可用于指导延绳钓投钩深度,为中国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作业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大黄鱼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影响的计数法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分离于腐败大黄鱼中的腐败希瓦氏菌为对象,采用平板计数法和浊度法分析不同p H值、Na Cl浓度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运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生长曲线,用决定系数、准确度、精确度、残差平方和及平方根误差评价拟合优度,比较分析2种计数法下环境因子对生长界限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8℃,p H值6.0及Na Cl质量分数3.5%时不生长;2种计数法下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代时差异不显著(p>0.05),而迟滞期(λ)和最大细胞密度差异显著(p<0.05);环境因子对生长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影响,温度和Na Cl浓度对代时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或Na Cl浓度越低,代时越短;在3~25℃,温度越高,μmax越大,增速为(0.014 3±0.003 2)h-1/℃,温度越高,λ越小,平板计数法下其降速约1.5 h/℃,而在8~15℃,浊度法下λ降速约2.5 h/℃;平板计数法下μmax的变化受Na Cl浓度及p H值影响较大,λ变化无明显规律,而浊度法下μmax的变化受Na Cl浓度和p H值影响不明显,λ变化较明显。因此2种计数法均可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非生长作出有效判断,环境因子强度较大时浊度法相比平板技数法迟滞期与最大细胞密度误差较大。
关键词: 大黄鱼 腐败希瓦氏菌 平板计数法 浊度法 环境因子 生长动力学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比较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养殖海水鲈鱼日本真鲈(Lateolabrax iaponcas)和淡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料特性及加工可适性,测定了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态参数、基本成分、蛋白质组成、p H值、采肉率、熟肉率、系水力、滴水损失、鱼肉色泽和质构参数,并对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体参数和色泽差异显著(P<0.05),两者的鱼头、鱼骨和内脏所占比例均较高;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口黑鲈粗脂肪含量是日本真鲈的2.70倍;粗蛋白总含量差异不大,但各种蛋白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真鲈的总基质蛋白含量高于大口黑鲈;大口黑鲈鱼肉较日本真鲈p H略低,熟肉率低,滴水损失率和失水率分别为日本真鲈的2.20倍和2.06倍;大口黑鲈和日本真鲈的质构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口黑鲈质构特性优于日本真鲈,口感较好。综合分析表明日本真鲈适合加工鱼糜等产品,而大口黑鲈适合生鱼片、鱼片等加工。两种鱼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较多,应合理利用下脚料提高其附加值。
关键词: 日本真鲈 大口黑鲈 原料特点 蛋白质组成 加工理化特性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麻痹性贝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毒赤潮藻与其共生菌的互作关系是揭示麻痹性贝毒(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其共培养菌群的分离及其多样性解析是开展此研究的必要前提。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典型产PSP赤潮原因甲藻,为揭示其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信息,本文通过免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共培养菌群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其共培养菌群共有87个种与已有数据库匹配,此外尚有5%的未知种。其包含57个属,其中优势菌属5个,分别为Rhodobacteraceae、Marinobacter、Methylophaga、Nitratireductor及Phycisphaera。研究表明东海产PSP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含有物种丰富的共培养菌群,且具有发掘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属的良好潜力。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 共培养菌群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碳源及C/N对生物滤池净化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滤池模拟装置,以实际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4种常见有机碳源(葡萄糖、乙醇、红糖和淀粉)及不同碳氮比对有机物去除、硝化反应和异养反硝化作用等生物滤池主要净化过程的影响。碳源初选结果显示,同种碳源下,当C/N从0升高至6过程中,生物滤池对TAN(总氨氮)的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C/N较小时,各组对NO_2~--N的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随着C/N继续升高,NO_2~--N去除率则显著降低(P<0.05);乙醇组除外,其他3组随着C/N升高,COD_(Mn)去除率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各组NO_3~--N和TN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变化显著(P<0.05),当C/N=4时,分别达到最高值。碳源复选结果显示,在C/N=4条件下,分别添加有机碳源(乙醇、淀粉、红糖和葡萄糖)的4组对TAN、NO_3~--N、TN和COD_(M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NO_2~--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3.59%;添加乙醇,生物滤池对水体中TAN、NO_2~--N、NO_3~--N和TN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3种碳源。研究表明,当C/N=4时,乙醇作为外加碳源能很好地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ghr和igfbp1基因表达特征、组织分布及操作胁迫对其的影响(英文)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急性操作胁迫对银鲳生长的影响,首次克隆了3种生长调控相关基因-生长激素受体1(ghr1)、生长激素受体2(ghr2)和胰岛素样受体1(igfbp1),并对3种基因在银鲳肝脏、心脏、性腺、肌肉和肾脏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定量表达结果表明3种基因均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各个组织中,而其中肾脏、性腺和心脏中的表达量较其它组织低。在银鲳受到外界操作胁迫刺激后,3种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ghr2和igfbp1的表达下调,而ghr2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ghr2和igfbp1在银鲳生长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胁迫环境中,外界刺激可通过下调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以影响鱼体的生长。
关键词: 鱼类 基因表达 生长激素 操作胁迫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原料鱼油质量现状分析与标准修订
《饲料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对国内鱼油的品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感官、理化指标和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系统测定和统计分析。分析检测的124个粗鱼油样品和46个精制鱼油样品中,90%的粗鱼油样品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0.82%,酸值为0.3~28.6 mg/g,过氧化值为0.47~8.0 meq/kg,碘值大于150 g/100 g,不溶性杂质含量在0.5%以下,茴香胺值为7.3~68.4;90%的精制鱼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01%~0.17%,酸值为0.12~1.54 mg/g,过氧化值为0.29~2.8 meq/kg,碘值大于160 g/100 g,不溶性杂质含量低于0.1%,不皂化物含量为0.15%~1.39%,茴香胺值为5.25~19.55,所有精制鱼油样品总砷、铅和汞的含量分别为0~0.084、0~0.06 mg/kg和0~0.003 mg/kg。通过分析结果,并借鉴国内外标准,粗鱼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值等指标,精制鱼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不皂化物含量、茴香胺值和重金属等指标需要在后期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添加,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检测分析了目前我国流通市场上原料鱼油的品质状况,并对后期市场监管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于保障我国鱼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