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江苏地区缩骨大头两种养殖模式试验比较

科学养鱼 2016

摘要:广东、广西地区将鳙鱼称为大头鱼。在商品鱼销售中,鱼头的经济价值比鱼身高20%~40%,但重量仅占鱼总重量的30%左右。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养殖户发现一些大头鱼鱼身比较短,可以增加头部的比重进而增加大头鱼的经济价值,因此专门挑选这样的个体进行养殖和繁殖,并称之为缩骨大头。缩骨大头鱼是大头鱼的一个变异种,由于苗种阶段受到外力影响发生生理性突变,造成脊柱后半段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湾内外海域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比较了杭州湾湾外海域(122.10°–122.58°E,30.54°–30.93°N)和湾内不同海域(北岸东侧:121.67°–121.87°E,30.68°–30.83°N;南岸东侧:121.60°–121.85°E,29.95°–30.24°N;北岸西侧:121.31°–121.56°E,30.58°–30.77°N)秋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累积优势度曲线以及多样性指数(H')等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湾外海域的群落组成与湾内海域的3个群落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湾外海域的群落I是以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等近海种、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沿岸低盐种为主,其次是外海种。湾内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主要以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沿岸低盐种为主,近海种次之。湾内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I是以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沿岸低盐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等河口半咸水种组成的混合群落。湾内北岸西侧海域群落IV是以虫肢歪水蚤为代表的河口半咸水种为主的群落。总的说来,这一水域向西和向北方向出现更低盐度适应性的群落。从累积优势度曲线来看,湾外海域群落I与湾内北岸东侧群落III的累积优势度上升趋势均相对平缓,但群落II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略高于群落I;而与群落I相比,湾内南岸东侧的群落II与北岸西侧的群落IV的初始累积优势度均很高。湾外海域群落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较低,显示出群落I的优势种较多,而单一优势种优势度低于湾内3个群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湾外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湾内3个海域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湾内各海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湾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湾内海域。湾内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各自群落的主导水团明显不同。

关键词: 杭州湾 群落 累积优势度 浮游动物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地区外来鱼类革胡子鲶的年龄与生长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1年8月—2015年6月在华南地区主要水系采集的223尾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为研究对象,以矢耳石磨片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华南地区革胡子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集样本由1~3龄3个龄组组成,以1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60.19%;雌、雄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_♀=5.763×10~(-5)L~(2.737)(n=87,R~2=0.989)、W_♂=9.239×10~(-5)L~(2.631)(n=122,R~2=0.942),均为等速生长类型。选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其生长,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455.566(1-1877.112e~(-8.036t))、L_t=475.187(1-1.48e~(-0.908t))。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W_t=1089.19(1-1877.112e~(-8.036t))~(2.737)、W_t=1019.66(1-1.48e~(-0.908t))~(2.631)。雌、雄鱼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1.07和1.64龄,拐点年龄处雌、雄鱼的体长分别为297.75和316.79 mm,体重分别为340.08和350.88 g;革胡子鲶野生种群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降低,且性成熟年龄较低的个体生长速度大于性成熟年龄较高的个体,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产量大,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革胡子鲶 年龄结构 生长特征 华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须骨舌鱼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的克隆、组织表达分析和原核表达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双须骨舌鱼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的作用和表达模式,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双须骨舌鱼amh基因全长c DNA序列,发现存在amh1、amh2两个亚型(Gen Bank登录号KU378662、KU37866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双须骨舌鱼amh1基因的c DNA全长2277 bp,编码623个氨基酸,amh2基因c DNA全长2181 bp,编码35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amh基因保守性较低,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硬仆骨舌鱼相似度最高,为85.64%,与不同科鱼类的相似度均低于4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支,与鲱形目、鲤形目等较低等的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显示,amh基因在双须骨舌鱼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mh1亚型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卵巢和其他组织;amh2亚型也在精巢中表达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但远远低于amh1在精巢中的表达。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ColdⅠ-amh1和p ColdⅠ-amh2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出大小分别为68和48 ku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amh在双须骨舌鱼体内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双须骨舌鱼 抗缪勒氏管激素 克隆 表达分析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2。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只·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2。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只·m-2,最大栖息密度为0.3只·m-2,最大生物量为390 g·m-2。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关键词: 大珠母贝 自然保护区 资源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单缸柴油机发展困境分析与建议

农业机械 2016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单缸柴油机的近几年产销状况、配套整机产品发展形势、产业政策影响以及"国Ⅲ"排放型式核准等现状,分析了单缸柴油机与替代产品的关系,探讨了"国Ⅲ"排放实施后单缸柴油机配套整机的行业发展和市场情况,得出了单缸柴油机虽然面临下滑压力,但是市场需求空间仍旧很大。鉴于目前8 kW以下单缸柴油机无产品通过"国Ⅲ"排放型式核准的情况,从实施"国Ⅲ"排放型式核准和生产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单缸柴油机 发展困境 8kW以下 “国Ⅲ”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东黄海海表温度季节变化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

摘要:利用MODIS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以及东黄海区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等,对2014年在25°~40°N、120°~128°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东黄海表层水温的最大值约为35℃,于8月出现在台湾西南沿岸,表层水温的最小值于1月出现在黄海北部为-2~-1℃;2、2014年东黄海表层水温上半年长江口以北海域(包含长江口)的表层水温偏高,长江口以南海域的海表温度偏低,7~9月(夏季)长江口以南海域水温偏高,长江口以北海域略有偏低,10~12月大部分海域水温偏低;3、海表温度梯度与常年相比变化不大,仅在冬季时,黄海暖流的暖水舌前锋较常年的平均状态略有偏北;4、研究海域在5~6月增温最快,温度上升迅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东黄海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海表温度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水团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水团 南澳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执法机构整合背景下南海渔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显要地位,南海渔业是落实国家"突出存在"等战略部署的首要产业和有效途径。现今的南海渔业发展具有捕捞作业集中且发展平稳、捕捞作业类型多样、捕捞作业发展空间存在差异等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南海渔业的发展明显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渔业相关的涉外事件和矛盾冲突的高发态势印证了海洋执法效能的高低直接关乎渔业生产能否正常平稳发展。基于海洋执法机构整合的背景,分析表明南海渔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开发阻力加大、大洋性鱼类资源开发不足、非法捕捞、渔业协调平台缺乏、执法格局存在弊端、相关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重点提出加大执法力度与加强双边合作,增强南海深海区渔场开发力度,实施渔船动态监测与规范渔业生产行为,建立南海渔业安全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完善救助机制,完善海洋和渔业立法等措施,以促进南海渔业有序发展。

关键词: 机构重组 南海渔业 资源衰退 海洋执法 渔业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东、黄海区野生与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野生与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大黄鱼8个野生群体及6个养殖群体共336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实验最终获得序列片段长621 bp,总变异位点38个,简约信息位点23个,单变异位点15个,其中野生群体包含3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100%,养殖群体包含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1.05%。在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单倍型3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58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4,野生及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14~0.952、0.000~0.581。大黄鱼养殖与野生两个组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4982,占总变异的4.98%,差异极显著(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变异占1.46%(P>0.05),群体内的变异占93.56%(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野生群体,两者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养殖群体间或野生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而养殖与野生两大组群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此外,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及进化树的分析表明,东、黄海大黄鱼应属于同一地理种群,但两者间存在较低程度的遗传分化现象,黄海的大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东海群体。本研究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黄鱼 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