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肥水平下谷友对晋谷21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采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氮肥、磷肥、除草剂谷友对晋谷21号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氮肥、磷肥用量对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这4个指标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单因素除草剂谷友对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谷友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在所研究的3个因素中,氮肥和除草剂谷友之间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产量与3因素间具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且有较高的拟合程度,可预测实际生产。施N 198kg/hm2,施P2O588kg/hm2,施谷友1 956g/hm2的施肥除草模式可使晋谷21号产量最高,此时产量为5 274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隐性核不育cSSR标记的开发及其验证
《草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燕麦隐性核不育转录组数据库,开发cSSR标记,丰富燕麦分子标记数据库,并对隐性核不育相关cSSR标记进行验证,为充分利用燕麦种质资源及深入研究隐性核不育奠定基础。对燕麦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CAMS1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软件对得到的EST序列进行SSR位点查找和分析,开发cSSR引物。并用CAMS1×品燕2号F2代群体对所开发的雄性不育相关的cSSR引物进行验证。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的EST序列中6409条存在SSR位点,736条序列中有2个及2个以上SSR位点;在所有SSR位点中三核苷酸、二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分别为4340(56.66%)和1768(24.30%)个。三核苷酸重复中,CCG/CGG(26.68%)、AGG/CTT(21.29%)、AGC/CTG(18.48%)出现的频率较多,二核苷酸重复中,以AG/CT(60.63%)和AC/GT(26.24%)出现的频率较高;根据开发的cSSR设计了13344对cSSR引物,选择与雄性不育相关且能设计引物的21条序列合成45对SSR引物。PCR检测表明,32对引物(71%)有扩增产物,其中11对cSSR引物在亲本间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7对引物在可育和不育性状池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对燕麦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CAMS1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根据得到的EST序列开发了13344对cSSR引物,并利用CAMS1×品燕2号F2代群体进行有效性检测,32对引物有扩增产物,7个标记可用于燕麦雄性不育材料的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肥力水平下糜子生长状况及农田小气候特征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抗旱品种陇糜8号和旱敏感品种晋糜4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旱地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糜子品种开花期至成熟期生长状况、农田小气候特征和光合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施肥料能够降低糜子群体内冠层温度、株间气温、土壤温度,减少漏光损失,增加株间相对湿度;整个籽粒灌浆期,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糜子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基本呈增加趋势,其中,以高肥处理下的各生长状况指标、光合特性指标最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高9.2%、15.1%、56.6%、17.8%、24.6%、14.2%、29.7%.与晋糜4号相比,陇糜8号群体内具有较高的植株高度、LAI和SPAD,较低的冠层温度、株间气温、土壤温度、株间光照度,较高的株间相对湿度,表现出冷湿的特点;各光合特性指标下降较慢,从而延长了叶片光合功能期,有利于制造出较多的光合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树根系分布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根系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果树根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果树吸收土壤中水分及养分的能力,进而影响到果树的产量及果实的品质。目前主要采用间接法和直接法对根系进行研究,综述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果树根系分布主要集中于某一区域内,整体上呈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同类植物的不同品种对根系分布影响较大;平地较坡地根系生物量大,且分布较深而阳面根系分布较少;根系生长具有向水向肥性,土壤含水率及养分含量增加,根系亦一定程度增大;根系生长具有时间变异性,不同树龄或同一树龄的不同时间段根系分布也是不同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定植方式和农艺措施对果树根系分布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灌溉技术,土壤水分分布区域不同,果树根系分布范围亦不同。并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根系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果树根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硒对梨果实矿质元素积累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年生白梨品种‘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cv.‘Dangshan Suli’)为试材,研究叶面喷施0、5、10和20 mg·L-1亚硒酸钠对果实矿质元素积累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硒提高了梨果实钾、硫、铁、锰、铜、硼和硒元素的含量,且喷施5 mg·L-1硒时,果实铁含量较对照极显著提高21.30%(P<0.01),铜含量显著提高24.60%(P<0.05);但随喷硒浓度继续增加,果实铁和铜元素含量逐渐降低,钾、硫、锰、硼和硒元素含量则逐渐升高,至2 0 mg·L-1时,果实硫和硒元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72.68%和64.29%(P<0.01),钾、锰和硼元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3.78%、19.82%和26.15%(P<0.05)。喷施5和10 mg·L-1硒使果实磷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5.87%和37.28%(P<0.05)。喷施5 mg·L-1硒可显著降低果实贮藏期间的病果率,提高果实耐贮性。叶面喷硒浓度与果实硒、镁和硼等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 5);果实铁含量与钙和锌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叶面喷硒对梨果实矿质元素积累和贮藏特性的影响存在浓度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宽窄行种植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富友9号为试验材料,连续两年在山西省阳曲县开展宽窄行种植和均匀行种植对旱地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先玉335叶向值均大于富友9号;先玉335群体内透光性较好,下部叶片的Chla/Chlb高于富友9号叶片的,有利于改善中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宽窄行种植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Pn)高于均匀行种植;宽窄行种植上部叶片与中部叶片的气孔导度(Gs)高于均匀行种植。紧凑型品种先玉335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7 500株/hm2,产量可达11 485.63kg/hm2;平展型品种富友9号宽窄行种植的最佳密度为52 500株/hm2,产量达10 941.03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祖花Arizona品种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hCHS)的导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祖花(Anthurium andraeanum)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年宵花卉之一。为了优化安祖花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安祖花Arizona品种组培苗的叶片为外植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 SN1301-HYG-Ph CHS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介导下转化安祖花。优化后的体系为:首先将组培苗幼嫩叶片切块后置于1/3 MS预培养基(附加200 mg/L NH4NO3,0.5mg/L BA,0.05 mg/L 2,4-D,5g/L琼脂,30g/L蔗糖)中预培育3 d,然后用根癌农杆菌(菌液OD600=0.5)侵染10 min,将侵染过的叶片接种于MS培养基,28℃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 d,之后转移到附加有500 mg/L羧苄青霉素和30 mg/L潮霉素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中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抗性愈伤组织形成率可达到5%~6%。对体系优化过程中获得的14株抗性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其中9株为阳性,证实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etunia hybrida chalcone synthase gene,PhCHS)已经转入安祖花Arizona中。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转基因方法改良安祖花品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安祖花 遗传转化 抗性愈伤组织形成率 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hCH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新型监测资料对2013年7月4日的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强对流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700、850 h Pa暖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和气旋性涡旋是强对流暴雨发生的β中尺度触发系统,γ中尺度气旋是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2)在700 h Pa与850 h Pa切变线之间,对流云团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中尺度涡旋附近的合并与发展,是导致暴雨中心多次雨峰的主要原因。(3)-53℃的冷云盖超前40 d Bz以上的雷达组合反射率、-53℃的冷云盖几何中心与雷达组合反射率≥45 d Bz的区域相重叠,分别是阳城辽河第1次和第2次雨峰云的垂直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